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4h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在儿童癫痫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疑似患有癫痫的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施以24h动态脑电图检查及常规脑电图检查,然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其脑电图的总异常率。结果24h动态脑电图监测的总异常率为93.75%(75/80),比常规脑电图的53.75%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4h动态脑电图检查有异常的75例患儿中,有65例儿童存在癫痫症状,其中20例于睡眠中表现症状,45例既于睡眠中又于清醒中表现症状。结论与常规脑电图相比,24h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癫痫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更为优越,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癫痫 24h动态脑电图 常规脑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阵发性房颤诊断中48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心电图检测患者150例,观察组75例患者行48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检测,对照组75例患者行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观察组阵发性房颤检出率32.00%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检出率9.33%,观察组患者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发生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48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48h长时程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颅多普勒对比CT动脉血管成像对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发病24h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和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用于评价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状况,以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颈内动脉的检查结果中,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99.2%、97.8%。椎-基底动脉的检查结果中,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6%、99.4%、96.0%。经颅多普勒检查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相符率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96.0%、大脑前动脉94.1%、颈内动脉虹吸部100.0%、颈内动脉终末端94.4%、大脑后动脉81.8%、双侧椎动脉86.4%、基底动脉84.6%。结论颈内动脉检查时,可首选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检查时,可首选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可显著提高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颅内血管狭窄/闭塞 经颅多普勒 CT动脉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方法进行诊断的具体效果和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80例冠心病病人,对其使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率。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出阳性病人66.25%(53/80),阴性病人33.75%(27/80);动态心电图检测出阳性病人86.25%(69/80),阴性病人13.75%(11/80);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依次为86.25%和66.25%,动态心电图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更为准确,并能在任意时间点发现病人心脏问题,检测精细,值得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和常规心电图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及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和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8.14%和5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和室性早搏二、三联律,以及室性早搏成对和房性早搏成对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O.05);患者心率600~1200较高,000~600较低。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可获得的检出率,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坎地沙坦酯联合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沈阳市某医院就诊的106例早期D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坎地沙坦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比较2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UAER及肾功能指标。治疗3个月时,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IL-6,IL-1β,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L-6,IL-1β,TNF-α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UAER,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UAER,BUN及SC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DN,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微炎症状态,降低UAER,延缓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坎地沙坦酯 依那普利 早期糖尿病肾病 炎性因子 24h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33~69岁,平均(51.3±17.5)岁,男36例,女29例,病程1个月~21年,平均(101.9±24.1)个月,所有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停药3d再进入研究,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束后随即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种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发生的例数;两种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主要包括室上性早搏、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成对等;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65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相比,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在两种心电图检查都结束后,对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接受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及其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较高,大多患者对其表示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5例,年龄33~69岁,平均(51.3±17.5)岁,男36例,女29例,病程1个月~21年,平均(101.9±24.1)个月,所有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停药3d再进入研究,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束后随即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种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发生的例数;两种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主要包括室上性早搏、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成对等;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65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相比,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在两种心电图检查都结束后,对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接受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及其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较高,大多患者对其表示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探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患者分别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联合组使用24h动态心电图联合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24h动态心电图 冠脉造影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4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心电图检查不同分为动态组和常规组,每组72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阳性检出率以及异常心电图改变检查结果。结果动态组阳性检出率为94.44%(68/72),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17%(5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窦性过速、窦性过缓、室性早搏、房性早搏、ST段改变、T波改变、Io~IIIo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检查方面,动态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短阵室速、短阵房速、QT间期延长、异常Q波、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病窦综合征等检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在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接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症状、心率、ST段缺血性下移阵次。结果在150例患者中,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81例,检出率为65.85%,检出阵次267次。ST波段平均下移幅度为(0.23±0.06)mv。其中0600—1200检出阵次147次;1200—1800检出阵次49次;1800—2400检出阵次38次;000—0600检出阵次33次。以0600—1200为心肌缺血发生高峰期,平均缺血时间为(23.5±1.6)min/次。心肌缺血发生前平均心率为(70.53±6.8)次/min,发生时平均心率为(90.23±9.8)次/min,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清楚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缺血时间及心率变化等情况,具有非常好的诊断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结果的分析。方法从我院选出自2012年6月~2015年4月期间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64例,将选出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组一3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组二32例为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总体有效率、特异性诊断准确率、ST段的位移指标情况。结果对照组在特异性诊断准确率、临床诊断总体有效率、ST段的位移指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确诊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机缺血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动态ECG组和常规ECG组,每组118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动态ECG组诊断心肌缺血阳性68例,占57.63%,其中,有症状39例,占57.35%,无症状29例,占42.65%;常规ECG组诊断心肌缺血阳性53例,占44.92%,其中,有症状31例,占58.49%,无症状21例,占39.62%;。动态ECG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E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ECG组在室早早发、房早早发、传导阻滞、房早成对、室早成对、房早二三联律、室早二三联律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E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的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患者同时书写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志。记录缺血型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心绞痛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6例冠心病患者中,87例发生ST段压低368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308阵次(83.70%);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60阵次(16.30%),发作时间高峰在600~1200。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无症状 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发阵发性房颤后的动态心电图显示特点,分析发病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我院就诊的50例器质性心脏病伴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在50例器质性心脏病伴发阵发性房颤患者中,30例为高脂血症;其中合并20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5例肺部病症、4例脑梗死、5例高血脂、2例病窦综合征、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其中记录阵发性房颤106次,发作高峰比较最低000,最高600。结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是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器质性心脏病 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显示 价值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某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时间为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后观看回放,并分析患者ST段的移动情况。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好发时段为600——1100。研究组患者ST段下移情况发生时以及动态心电图所监测的24小时心率的平均值为73.6±15.1次/min。无症状患者发作的阵次为62次。对照组患者ST段下移时以及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的平均心率为83.1±12.9次/min,无症状患者的发作阵次为50次。结论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利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治疗的开展提供准确的依据,应在临床治疗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高频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隐匿型冠心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0)和实验组(n=70),分别对其进行规心电图和高频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40例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隐匿型冠心病,实验组的确诊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1%、4.29%,其与对照组的确诊率87.14%、敏感度80.0%、特异度20.0%比较,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心电图对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心电图,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检查方法全面推广普及。

  • 标签: 常规心电图 高频心电图 隐匿型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症药疹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介绍,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使重症药疹患者的病程缩短、痊愈率提高。方法对药疹患者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予以适量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实施心理护理、预防交叉感染、皮肤及创面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鼻腔护理、眼部护理、会阴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对24例重症药疹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措施后,最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重症药疹患者,尽早治疗加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病程缩短,治愈率提高,死亡率降低。

  • 标签: 重症药疹 护理 措施
  • 简介:冬春季是H7N9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去年入冬以来,由于受气候异常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动物禽流感疫情呈高发态势,波及亚洲、欧洲、中东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

  • 标签: 病毒 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禽流感疫情 冬春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7年10月,共收治28例患者,借助心电监护仪的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来判断置管长度及PICC导管尖端到达的位置结果在置管过程中,借助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来判断置管长度及PICC导管尖端到达的准确率的关系结论通过心房内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可以引导PICC尖端位置的定位,知道术中置管方向,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X线检查等相关费用。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 PICC置管 尖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