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0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穿刺部位,分为四肢静脉组1500例,实施四肢静脉留置针法;头皮静脉组1500例,实施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对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留置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头皮静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7%,四肢静脉组为9.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头皮静脉组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较四肢静脉组长,存在差异(P<0.05);头皮静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47%,四肢静脉组为76.13%,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皮静脉穿刺留置针能够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留置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穿刺部位 留置效果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 简介:摘要探讨急诊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对留置效果的影响。头皮静脉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四肢静脉组采用四肢静脉留置针法,颈外静脉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法,比较三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急诊新生儿,颈静脉留置针具有较高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长的留置时间,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轻患儿痛苦和感染的几率。

  • 标签: 新生儿 头皮静脉 四肢静脉 颈外静脉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是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穿刺时能否做到一针见血对能否及时完成抢救治疗任务和减少患者痛苦关系很大。

  • 标签: 静脉 方法 因素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小儿静脉注射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 标签: 静脉穿刺术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均成功保留子宫。结论B超是早期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有效手段,应根据血HCG值、病灶大小、临床症状及术者能力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实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100例行子宫疤痕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治疗组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患者的创面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结论对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 标签: 子宫疤痕 部位 妊娠 护理
  • 简介:摘要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俗称切口妊娠,是近年来出现的异位妊娠的一种新类型。剖腹产术后,子宫壁上会留下瘢痕,胚胎着床子宫瘢痕处,胚胎不断长大,瘢痕处可能反复出血,以及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出现子宫破裂,危及生命。本文从切口妊娠发病病因,诊断和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预防和处置,病理个体差异等方面结合临床实际与广大妇产科医生一起交流。

  • 标签: 切口妊娠 预防 处置
  • 简介:目的了解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患者的SSI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年共监测手术患者889例,发生SSI10例,感染率为1.1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手术危险指数、基础疾病、术前给药情况4个变量是SSI高危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SS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切口感染 危险指数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患者经过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各项身体指标,比较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抽样调查法,随机抽选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的心内科科患者220名,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参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分析观察组与参照组患者手术中与手术后的各项生理参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6%,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参照组一次成功率为88%,并发症发生率为5.64%。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更好,且手术风险更低,可以将该种疗法在临床诊疗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颈内静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位穿刺仪辅助穿刺在经皮肾通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上尿路结石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均行俯卧位CT检查,术中使用立体定位穿刺仪辅助引导下定位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结果13例都成功建立理想的经皮肾镜通道;依靠术前螺旋CT检查的定位数据,可在立体定位穿刺架辅助引导下穿刺成功建立手术通道。结论立体定位穿刺架作为经肾镜通道建立中的辅助定位工具,有操作简易、定位精确的特点,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胆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单因素分析法对诱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原因进行探究与总结。结果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本院患者在肝胆手术中切口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长、手术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以及抗生素使用方法、患者年龄、体重等因素等。结论了解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准确把握手术操作的适用标准,降低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而有利于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切口愈合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肝胆手术 感染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但在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却直接影响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由于小儿血管细小、脆弱、患儿不配合等原因,给穿刺带来很大困难。

  • 标签: 静脉穿刺 临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静脉穿刺(VP)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是确保患者治疗乃至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1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层,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而皮肤痛觉神经大多分布于表皮,所以表皮对疼痛特别敏感2。而浅静脉血管大多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感与患者满意度相关,成为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0例肝胆手术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肝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出现感染患者数量为10例,占20%。其中院内感染患者16例,占80%,出院感染患者4例,占20%。感染和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以及切口类型等均有关系。结论肝胆手术患者在手术后手术部位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感染,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关注,并进行预防处理。

  • 标签: 肝胆手术 手术部位 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完善静脉穿刺无痛技术的具体措施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皮肤感觉正常需行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5例,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无痛技术,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观察两组静脉穿刺后的疼痛评分。结果采取静脉穿刺无痛技术的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的对照组(3.1±1.6vs6.7±2.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善静脉穿刺技术可从静脉选择和穿刺技术两个角度出发,完善后的静脉穿刺无痛技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穿刺无痛技术 常规静脉穿刺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曾收治入院的实施肝胆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分析总结上述患者在手术过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同时对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通过对上述30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年龄、手术的方法、手术的时间、体重指数、出血量、采取何种手术的切口方式以及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等。结论研究表明,在进行肝胆外科手术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手术方法以及药物的使用,同时在手术操作中应该熟练的掌握手术适应症,有效的避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患者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创口的快速愈合,提升肝胆疾病的治愈率。

  • 标签: 肝胆外科 术后创口感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