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方法。方法将1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按照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选用前额静脉按照留置针操作规程进行穿刺,对照组按照常规将3M透明敷料直接盖住留置针进行固定,针尾用胶布粘贴固定;观察组在使用3M透明敷料前,先用一条带棉芯输液贴盖住留置针的针眼,然后覆盖3M透明敷料固定,再用脑外科患者用的弹力网帽套在患儿头部固定。每天输液完毕,均用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处理。观察两组在留置时间、渗液渗血、发生静脉炎、脱出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留置时间、渗液渗血、发生静脉炎、脱出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输液贴覆盖透明敷料再予弹力网帽固定的方法,可避免留置针的脱出,减少渗血渗液,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 标签: 留置针 留置方法 输液贴 透明敷贴 弹力网帽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品管圈活动将静脉留置针72小时留置率由原来的80%上升至95%。方法:10名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解析得出8个要因,通过真因验证得出4个真因,制定出18条对策,经过评价得出4个有效对策,使用有效对策,制作温馨提示标识;制定并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使用注意事项》宣教;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培训;专用固定带固定法。结果:经过效果确认,此四项均为有效对策,制定标准化“留置针注意事项宣教”,静脉留置针72小时留置率由原来的80%上升至96%,目标达标率为107%,进步率为20%。结论:此次活动使静脉留置针72小时留置率由原来的80%上升至96%,为患者节约了费用,减轻了患者痛苦。

  • 标签: 品管圈 静脉留置针 留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小儿静脉留置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 2016年 1月— 2016年 10月 1岁~ 3岁入院患儿 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例。观察组在患儿输液全过程中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儿输液采取常规护理,不实施健康教育。对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留置时间较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或 P< 0.05)。[结论]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对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可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小儿 健康教育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伴有静脉留置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留置针的留置效果及影响。方法从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4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掷骰子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传统方法护理,而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静脉留置留置情况良好,观察组针头脱落有1(4.34%)例、套管堵塞有3(13.04%)例、局部静脉炎有1(4.34%)例、皮下血肿有2(8.69%)例。两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增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良病发症状减少,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静脉留置针 留置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留置部位对儿童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共计90例拟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头部组30例、手背组30例、手腕组30例。评价头部组、手背组、手腕组留置针的保留时间。结果头部组、手背组、手腕组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背组留置针保留时间最长。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对于较小年龄的儿童,首选留置针的部位为头皮静脉,对于年长儿,尤其是大于4岁的儿童因首选手背静脉行留置针。

  • 标签: 留置部位 儿童静脉 留置针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封管方法对静脉留置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封管时边缓慢推注封管液边退出针头后在延长管远端部夹闭的封管方法;观察组封管时采用涡流式边推注封管液边退出针头的同时将夹子在延长管起始部夹闭的封管方法。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管内回血率、堵塞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涡流式封官方法留置时间长,同时堵塞率低,有效防止并发症。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封管 夹闭夹子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婴儿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患儿静脉留置针的最佳位置。方法:选取2015年6~8月300例静脉留置针患儿,将其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选择在大隐静脉留置,B组选择在小隐静脉留置,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静脉留置针时间长于B组(P〈0.05),A组患儿意外拔管、管道堵塞、穿刺点感染、药物渗出、静脉炎和脱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B组(P〈0.05)。结论:大隐静脉留置针使用效果优于小隐静脉,不仅能够有效延长静脉留置时间,而且可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 婴儿
  • 简介:目的:研究前臂不同留置部位对浅静脉留置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前臂中段三个不同位置(掌侧、背侧和桡侧)各50例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观察比较留置时间、异常情况和病人不适主诉三方面的留置效果。结果:前臂中段背侧留置效果最佳,其次为桡侧,掌侧效果最差。结论:临床中选择前臂中段背侧留置,可有效提高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效果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穿刺位置 留置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对外周静脉留置留置的护理效果。方法:择2023年1月~12月期间,我院120例外周静脉留置留置患者,并分组,n=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细节护理,并将两组患者状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周静脉留置留置患者采取细节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 标签: 细节护理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留置留置效果影响。方法将2011年100例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肝硬化患者做对照组,2012年100例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肝硬化患者做实验组。对照组在静脉留置时只做简单告知目的,实验组则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在留置效果、平均留置时间及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肝硬化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留置留置效果,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肝硬化患者 静脉留置针 满意度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针是临床输液的方法,它能减轻病人痛苦,便于治疗和抢救,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现已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封管液是在输液结束时向静脉正压注入一定量的液体,目的在于保证再次输液通畅。封管技术是其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输液通畅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因局部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堵管。但目前对于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方式存在争议,临床研究的封管方式各不相同。有研究推荐按压式冲管法1;也有研究推荐脉冲式正压封管法2及双重正压封管法3。本文比较不同封管方式的使用,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静脉留置针提供证据。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封管方式 留置效果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效果对比及护理疗效。方法: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护理效果观察,同时对发生并发症情况予以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0%(3/50),明显低于对照组22.00%(11/50),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6.00%(48/50),好于对照组82.00%(41/50)。结论:实施静脉补液治疗的患者选取优质的血管留置针,固定后不易滑动、静脉回流更佳,还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不同部位 效果对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0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穿刺部位,分为四肢静脉组1500例,实施四肢静脉留置针法;头皮静脉组1500例,实施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对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留置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头皮静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7%,四肢静脉组为9.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头皮静脉组的静脉留置留置时间明显较四肢静脉组长,存在差异(P<0.05);头皮静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47%,四肢静脉组为76.13%,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皮静脉穿刺留置针能够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留置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穿刺部位 留置效果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浅静脉留置针。采用入院单双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完成疗程的比例,疗程过程中静脉炎、意外拔管、堵管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条静脉再用率。结果干预组无意外拔管的病例,静脉炎、堵管、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单条静脉再利用率、完成疗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留置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提高完成疗程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意外拔管率,提高单条静脉再利用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 浅静脉留置针留置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浅静脉留置留置效果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本科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44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3年7~12月在本科使用浅静脉输液的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活动后),运用品管圈的方法,分析影响浅静脉留置留置效果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改善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由8264%提高至9459%,堵管发生率由2778%下降至676%,脱管发生率由1319%下降至338%,静脉炎发生率由1528%下降至338%。结论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效果

  • 标签: 品管圈 浅静脉留置针 留置效果
  • 简介:摘要探讨急诊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对留置效果的影响。头皮静脉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法,四肢静脉组采用四肢静脉留置针法,颈外静脉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法,比较三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急诊新生儿,颈静脉留置针具有较高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长的留置时间,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轻患儿痛苦和感染的几率。

  • 标签: 新生儿 头皮静脉 四肢静脉 颈外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用留置针临床效果。方法:将 2018年 12月 -2019年 9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留置针和钢制针血液透析法,比较两个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留置针组 UFV、 TBV和 URR指标都优于钢制针组( 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皮下血肿、液体外漏、导管堵塞和静脉血栓,钢制针组和留置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0%和 12.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 0.05),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留置针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治疗满意度均高于钢制针组( P< 0.05),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留置针较钢制针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参考。

  • 标签: 血液透析 留置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护理对策。方法 对1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穿刺,封管等方法及穿刺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为危重患儿急救,临床药物治疗,重复用药和供给营养,提供了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可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保护静脉,而且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有效保障了治疗效果,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减少留置套管针所致的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的痛苦。

  • 标签: 小儿静脉留置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选择我科住院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2组均选用前臂浅静脉穿刺留置针,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观察组采用四贴固定法,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缘近端皮肤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固定,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结果观察组透明敷贴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留置针脱出、渗漏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四贴固定法,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缘近端皮肤上,可延长透明敷贴使用时间,减少留置针的脱出和局部渗漏肿胀,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固定方法 留置时间 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