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安徽省某地区人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并进行定量评价,建立高血压危险因素定量评估模型,为预测个体高血压发病危险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8周岁及以上人群,将患有高血压的971例作为病例组,未患高血压的365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ddsratio,OR)。利用统计学模型将不同暴露水平的危险因素转化为危险分数,以计算综合危险分数。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盐膳食、年龄大、过量饮酒、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偏大、家庭人数少和腰臀比(waist—hipratio,WHR)偏大,其中危险性较高的前3位(不包括年龄)是BMII〉28.0kg/m2(OR=7.539)、过量饮酒(OR=1.965)和高盐膳食(OR=1.641),对应的危险分数分别为2.925、1.560和1.467;女性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盐膳食、年龄大、过量饮酒、BMI偏大和WHR偏大,其中危险性较高的前3位(不包括年龄)是BMI≥28.0kg/m2(OR=4.320),高盐膳食(OR=1.661)和过量饮酒(OR=1.597),对应的危险分数分别为2.324、1.516和1.501。结论根据人群危险因素建立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定量评估模型,能够指导个体定量评价自身高血压危险因素,使得自我评估、自我监测、自我保健更具可行性。

  • 标签: 高血压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甘和茶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方法对甘和茶成方制剂中桔梗、山楂和岗梅药材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对黄芩药材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48∶52);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柱温35℃。结果薄层色谱专属性强,方法可行;黄芩苷平均回收率为99.20%,RSD=0.96%(n=6),在10.0625~402.500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583x+86.058,R2=0.9999(n=7)。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提高甘和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甘和茶 桔梗 山楂 岗梅 黄芩苷 定性 定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炎合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鼻炎合剂中桔梗、桑叶、辛夷进行定性鉴别;以绿原酸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薄层定性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未见干扰;绿原酸在0.1072~0.8936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5%。结论定性定量方法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鼻炎合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鼻炎合剂 绿原酸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CT定量检测的方法,探讨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6例脂肪肝病例,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分型后做肝脏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肝、脾CT值,以肝与脾CT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型和局灶型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CT值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弥漫型、轻度脂肪浸润多见于肝郁脾虚型。结论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相关,肝脾CT值比值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用来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

  • 标签: 脂肪肝 CT定量诊断 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HCG定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HCG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动态监测120例早孕妇女(其中包括30例宫外孕患者),60例健康女性和190例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的血清HCG值。结果早孕和宫外孕以及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的血HCG值升高(P<0.01),但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结论测定血清HCG值在临床上具有鉴别和诊断的重要意义,在通过的尿检HGC定性诊断之后,应该进行血清HCG定量检测,以免漏诊或者延误诊断。

  • 标签: 血清HCG 尿HCG 定量测定
  • 简介:目的建立梅毒螺旋体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依据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V)DNA多聚酶I(polA)基因序列,设计MGB—Taqman探针和PCR引物,对TPPA法检测到的不同国家和人种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和阴性人员血液样本进行检测,验证该PCR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新建的荧光PCR方法可以扩增到梅毒螺旋体polA基因区200bp长DNA片段。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检出每微升血液中10拷贝梅毒DNA。在31例TPPA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中,有21例为PCR阳性。证明其中10例TPPA法阳性为非现行感染,可能不具有传染性。统计分析表明该荧光PCR方法与TPPA方法对不同国家和种族人群检测结果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新建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排除TPPA法阳性梅毒患者中非现行感染的旅行者,是适用于不同地区和种族的旅行者进行梅毒检测的新方法。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DNA多聚酶I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MGB—Taqman探针
  • 简介:摘要目的据报道在人群中感染巨细胞病毒是很普遍的,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达90%左右,儿童至12岁时感染率已高达80%(IgG监测结果);部分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智力障碍,后果严重。通过对我州当地少数民族儿童HCMV感染流行及致病规律的调研,以制定适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患有黄疸、肝肿大、肺炎等病症患儿中段尿中的HCMV-DNA研究其在儿童中的感染及致病情况。结果汉族740份尿样,维吾尔族293份尿样与哈萨克族235份尿样的结果分别为汉族235例HCMV-DNA高于检测下限(阳性),阳性率31.76%,505例HCMV-DNA低于检测下限;X2两性=2.479,P>0.05,男女童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维吾尔族113例HCMV-DNA高于检测下限(阳性),阳性率38.56%,180例HCMV-DNA低于检测下限;X2两性=0.395,P>0.05,男女童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哈萨克族87例HCMV-DNA高于检测下限(阳性),阳性率37.02%,148例HCMV-DNA低于检测下限;X2两性=0.951,P>0.05,男女童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三个民族儿童间的检测结果只有汉维之间存在差异(X2汉维=4.357,P<0.05)。结果详见后表。结论1.当地族与维吾尔族间X2汉维=4.357,P<0.05(0.037)有差异;2.FQ-PCR能较快速、特异、灵敏地定量检测尿样及各体液中HCMV-DNA,对感染状况及疾病的诊断,疗效的监测评价,愈后评估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少数民族 儿童 HCMV感染及其HCMV-DNA检测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技术,厚片涂片抗酸染色,改良罗氏培养法在检测结核病患者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评价FQ-PCR检测技术在痰结核菌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感染科收治的临床确诊的210例肺结核病患者的同一份痰标本分别进行FQ-PCR法,痰厚片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杆菌。结果FQ-PCR法,痰厚片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78%,60%,23%。结论FQ-PCR法检测结核杆菌灵敏性和特异性比厚涂片法和培养法高。

  • 标签: FQ-PCR 痰厚涂片 痰培养 结核杆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塑料作为最通用、最受欢迎的食品接触材料,其卫生安全状况目前正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在一定条件下能向食品中迁移、溶出,导致食品污染,不仅直接影响着食品的风味,而且对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健康隐患[1]。

  • 标签: 气-质联用技术 塑料食品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定量组织成像技术测量肺叶切除术前、术后右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参数,监测右心功能变化。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20例左肺叶切除患者术前2-7天及术后7-15天的右室壁局域心肌长轴运动参数。比较术前、术后的参数变化。结果右心室局部心肌在右室游离壁上的速度参数均有显著变化。结论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右室壁收缩力增强,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右室长轴收缩功能监测的手段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浓度HBsAg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与乙型病毒肝炎标志物(HBVM)含量之间关系,探讨高浓度HBsAg患者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HBsAg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的HBVDNA和HBsAg进行定量检测,对三组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患者HBVDNA阳性率12.9%,B组患者HBVDNA阳性率39.4%,A组患者HBVDNA阳性率,C组患者HBVDNA阳性率81.3%;3组间HBVDNA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HBsAg水平可进行HBVDNA水平估测,HBsAg定量可用于乙肝治疗效果监测的参考。

  • 标签: HBsAg HBV 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内毒素定量测定对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可疑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患者同时采取血标本及无热源污染血标本各一份,分别作细菌培养和血内毒素定量测定。血内毒素测定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测定,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革兰氏阴性菌生长组血内毒素含量(105.56±147.4pg/ml)与无细菌生长组(8.89±12.86p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7.059,P<0.001)。以20.0pg/ml作为血内毒素定量测定判断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cutoff值,其准确率84%、灵敏度81.08%、特异度85%。结论血浆内毒素对于早期判断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有一定意义,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时对症处理。

  • 标签: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化法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及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173清标本,并对其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173例患者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DNA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时,自制质控品的扩增循环阈值(CT)作为靶值在室内质控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留取已知HBV—DNA浓度的患者血清和甲、乙、丙、戊肝和HI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性的患者血清,通过一定比例稀释得到预期浓度的质控物,分装并-70℃保存。分别计算出靶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OCV%、RCV%),以CT值在±2S为质控警告线±3S为质控失控线,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分析结果质控物最佳条件下的、S和OCV分别为27.5、0.65和2.36%;常规条件下的、S和RCV分别为28.7、0.73和2.54%。RCV值<2OCV值,此RCV可以接受。结论自制质控品的CT值作为靶值应用于RT-PCR法HB—VDNA定量的室内质控中,制图方便,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推广。

  • 标签: HBV-DNA 扩增循环阈值 室内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在尿液红细胞的检测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红细胞效果明显。结论尿沉渣分析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分析 自动化 红细胞计数 显微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DNA定量与不同血清学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52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用RQ-PCR定量法测定HBV-DNA含量,用ELiSA法测定HBV-M,同时进行肝功(ALT、AST、r-GT)测定。结果HBV-DNA定量大三阳组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和(HBsAg+HBcAb)组(P<0.05);HBV-DNA定量与ALT、AST、r-GT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HBV-DNA定量与HBV-M关系密切,与ALT、AST和r-GT有一定的相关性,全面检测各项指标有利于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HBV-DNA HBV-M 肝功三酶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荧光定量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6例丙型肝炎患者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FQ-PCR)检测HCV-RNA。结果FQ-PCR检测阳性率为73.96%(71/96),漏检率为26.04%。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75.0%(72/96),漏检率为2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71%(89/96),漏检率为7.29%(7/96)。结论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丙型肝炎病毒的漏检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窗口期”感染的筛选并提高输血安全。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荧光定量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红霉素药用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本品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感染的替代用药,口腔、上呼吸道医疗操作时的预防用药。

  • 标签: 美他环素 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