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康复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2年4月-2023年3月本科接诊精神分裂症病人(n=76)。试验组采取精神康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BPR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BPRS评分:干预后,试验组低至(21.97±3.04)分,但对照组却达到(29.15±4.67)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不良行为:试验组5.26%,对照组21.05%,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用精神康复护理,病人的精神状态改善更加明显,不良行为发生率也更低。

  • 标签: 精神康复护理 价值 精神分裂症 不良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用精神康复训练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科接诊精神分裂病人(n=60)。试验组采取精神康复训练,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SSPI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SSPI评分:治疗后,试验组达到(37.58±2.59)分,但对照组却仅有(31.97±3.25)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高(P<0.05)。IPROS评分:治疗后,试验组低至(43.15±4.26)分,但对照组却达到(54.81±5.79)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结论:精神分裂用精神康复训练,病人的社会功能改善更加明显,病情缓解也更为迅速。

  • 标签: 精神分裂 价值 精神康复训练
  • 简介:[摘 要] 目的:通过精神病治疗药物用药状况的调查,了解精神病的治疗状况。 方法:对武汉市蔡甸区精神卫生中心2019--2023年精神病治疗药物用药金额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精神病治疗药物用药金额、使用频度(DDDs) 逐年增加;疾病治疗比例, 抗抑郁症治疗逐年上升、抗精神病逐年下降 ,抗焦虑、抗躁狂、抗癫痫相对平稳。 结论:进行药物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治疗比例不高;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加快新一代精神药物的研发和产品国产化有利于提高治疗比例 ,控制疾病发生,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 标签: [] 精神病 药物疗法 药物使用频度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应用行为干预+心理护理的结果。方法:随机把我院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收集40例明确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PANSS、NOSIE、MOAS、IPRO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行为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患者中可以减少攻击行为,有利于缓解精神状态,减轻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值得推荐。

  • 标签: 行为干预 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障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和服用药物等因素,他们跌倒的风险较高。跌倒后,病人的治疗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造成精神科病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期为精神科病人提供更加安全的治疗环境。

  • 标签: 精神科 跌倒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分析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价值。方法: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院内接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依据,按照数字编号法进行小组划分,每组编入(n=40),分别命名为单号组与双号组,随之将不同治疗方案开展于两组之间,参照组:采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研究组: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而后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做全情比对。结果:评估过后,不同方案均对患者作用积极,但双号组患者在各项指标数值的体现上则更显优异(P<0.05),具体可见于如下方面: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横向选择中,建议优先采纳文中双号组所采纳方案(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既能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升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应用价值突出,值得信赖,可放心引用。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生物反馈治疗 首发精神分裂症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取样对象:本院,精神科患者(2021年4月~2023年3月),数量:100例,分组法则:数字盲选法。均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2.00%(P<0.05)。结论:安全管理护理的实施,可提高精神科护理有效性。

  • 标签: 精神科 安全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着重分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护中,施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方案,以患者焦虑情况、健康指标、护理满意度等数据判定其方案实施的有效性。方法 本次研究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并分析两种不同干预方式的实践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情况、健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高达100.00%,三项数据均达到P<0.05标准。结论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神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况、健康指标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升患者自知力与社交能力,患者接受度、满意度均较高,对此建议推广该项方案。

  • 标签: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精神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 影响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歧视是指因某一特定特性而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排斥的一种行动。对精神病病人的歧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精神病的名称、精神病的症状表现、精神病的不良反应、以及精神病患者被区别对待的特点等,都是引起人们歧视的特殊特征。长期以来,人类面对心理障碍,一般都是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对,通常采用孤立的方法,尤其是将某些重度精神病人长久地孤立起来。一些病人由于无家可归,生活无依,不得不在医院里生活很长时间。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道德提升。整个社会都要认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目的、有科学的管理措施,逐渐消灭心理障碍。

  • 标签: 精神疾病 社会影响 消除 偏见与歧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家属积极参与精神护理起到关键作用。家属情感支持对病人精神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与动机,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另外家属的介入有利于提高病人整体生活质量、给病人营造更温馨、更舒适的康复环境。家属既可辅助治疗与康复的进程,又可通过增进医患间良好交流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为强化家属对精神护理的影响,应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强化医患沟通,对家属进行培训教育,构建家庭支持系统等,这可以有效地促进病人康复速度与成效。

  • 标签: 家属参与 情感支持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远程探视服务模式,以提升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探视体验,满足各方需求。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半结构化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研法。研究对象为参与过远程探视服务项目的20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10名患者家属及10名医护社工作人员。通过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分析服务需求、体验、成效等。结果:研究发现,远程探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家属的探视压力,提高探视便捷性;对于患者而言,远程探视能够带来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医护人员则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干扰。同时,研究也发现了服务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障碍、隐私保护等。结论:远程探视服务模式对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中需注意解决相关问题和挑战。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 标签: 精神障碍患者 远程探视服务模式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服药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以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不服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自知力缺乏、精神症状所致、药物存在副反应、缺乏相关知识、担心服药之后工作能力降低、复发缺乏治疗信心、积蓄药品有自杀倾向、经济压力大、认为吃药没效果、家属不让吃药、无意忘记均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服药的原因,其中自知力缺乏是占比最大的原因。结论: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服药的原因类型较多,需要根据原因具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措施,使得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升,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不服药 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