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

饶祥

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625011

摘要:歧视是指因某一特定特性而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排斥的一种行动。对精神病病人的歧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精神病的名称、精神病的症状表现、精神病的不良反应、以及精神病患者被区别对待的特点等,都是引起人们歧视的特殊特征。长期以来,人类面对心理障碍,一般都是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对,通常采用孤立的方法,尤其是将某些重度精神病人长久地孤立起来。一些病人由于无家可归,生活无依,不得不在医院里生活很长时间。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道德提升。整个社会都要认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目的、有科学的管理措施,逐渐消灭心理障碍。

关键词:精神疾病;社会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

1.歧视的表现

一提到精神疾病,你的脑子里就会冒出几个词:迟钝、懒惰、不安全、暴力、不受控制、长期需要监护、需要长期住院等词语,都是对精神病病人的一种歧视,是不正确的,对精神疾病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很多病人在接受了正规的治疗之后,都可以正常地生活、学习、工作了。但是,在这种成见的作用下,精神疾病病人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歧视。在社会上,许多人都觉得有精神病的人不理智、暴力、不安全、危险,因此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有精神病的人,疏远,甚至被孤立。在工作上,一些用人单位将精神病病人视为不负责任、不可信赖、无能力胜任工作、承受不了压力的人,因而不录用、患病后解雇或离职。

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家庭现象。一些家庭成员觉得精神疾病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需要长期监护,干脆把病人留在医院里,不肯把病人带回去;有些家庭成员觉得精神病患者没有主见,他们不但不会和病人讨论家庭事务,还会让病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一些家庭成员觉得精神病病人不可以结婚生子,阻碍病人的婚姻和婚姻愿望。

2.歧视的影响

2.1对病人的社交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从歧视的具体体现来看,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关系到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交、婚姻、社会地位等,基本上涵盖了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精神疾病患者首先是一个人,但因为受到了歧视,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很多权利,还被病痛折磨,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病人,生活品质大打折扣。

2.2对病人的求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加重了诊疗的困难。有些病人害怕自己被确诊为心理障碍而不去看医生,或是害怕产生不良反应而不肯吃药,直到病情恶化到无法控制为止。拒绝或拖延就诊,导致病人无法得到早期的介入和系统性的治疗,耽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加重病情,并对病人的预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心理缺陷增多,造成了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外来的排斥,让病人无处可去,只能回到家里。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加剧了病人的社交能力下降,导致其社交退缩和精神障碍,从而增加了其家庭及社会的压力。

3.如何消除歧视

3.1加大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宣传力度。这一次的推广,既要面向病人和家庭,也要面向学校,面向企事业单位,面向社区,面向每个人。宣传不仅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特别节日,而且要持续地进行下去。通过对精神疾病的科学理解,可以降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消极评价和错误理解。

3.2对传媒的新闻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公众对精神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成为人们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问题认识的主要媒体。当前某些媒体的报导,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对精神病病人的歧视。比如有些媒体中提到精神疾病,大都是在某个暴力事件发生后,报道肇事者是精神疾病患者。正确引导媒体宣传的方向,把精神疾病患者真实、客观、正面的形象融入到宣传中是非常必要的。

3.3医学方面:改善诊断、治疗及用药效果,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因此,加强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将会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改善。降低了药品的不良反应,让病人更容易地接受,同时,公众也不会因为药品不良反应而区别对待病人。如果能控制住这种病,就能让人们意识到,精神疾病也不是很严重,也能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

3.4病人自己,应消除人际关系的抵触情绪,积极地使自己的人生回归常态。要做到从患者到普通人的转化,要做到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说一些恰当的话,做一些合乎社交规则的事情。试着恢复到患病之前的状态,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让所有人都知道,精神病是可以治愈的,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样才能消除身边人对自己的误会和歧视。

3.5病人家属是病人最亲密的亲人,应该鼓励病人、支持病人、理解病人、接受病人的家庭成员。首先,不能逃避医生的指责,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拖延病人的诊治。鼓励病人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用药、进行心理疗法、参与康复锻炼等,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从好的角度去看待病人,并让病人尽可能地象个普通人那样生活,尽快地融入社会和工作中。另外,要充分考虑病人的选择和自主权,不能事事为病人决定,也不能对病人隐瞒病人的精神问题,要和病人共同商量,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以促进TA的康复。

3.6广大市民积极地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的终身心理疾病发生率为16.57%,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可能患病,我们也可能成为患者本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去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去理解心理问题,去接受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一份子。

4.社会治理精神疾病歧视现象

4.1健全法制保证体系。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立法,例如《劳动法》,对精神病病人恢复健康后的受教育、就业等权利进行了保障,而多个地方的《精神卫生条例》也有相应的规章,对精神病病人的自由进行了违法的限制等。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现行行政处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贯彻。下一步,应当在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完善对精神病病人的保护制度。可以在参考外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反歧视法》,使之成为一种完善的保护体系,使精神病病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4.2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在心理障碍病人的重返与融合中,应充分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对病人的“精确关怀”。在构建社会监护网和健全全社会关爱体系的基础上,精神病人的治疗将由单一家庭为主转向家庭监护、社区治疗和社会照顾,使病人被纳入到社会关系网的监护与关爱之中,预防脱嵌和偏差。通过建立贫困户档案,对精神病病人的病情和康复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与当地的医疗机构建立起长效的协作关系,确保病人在生病时受到专业的照顾和照顾,康复后也能获得相应的支持。要做到定人、定点,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人,有关方面要及时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情况,并提供长期、稳定的帮助。要一个人一个计划,根据现有的情况有目的地制订出一套有目标的社会支持计划,通过社会支持体系为心理障碍病人的物质和心理援助,让他们的成就感得到增强,让他们的自尊得到加强,恢复他们的自信,降低了他们的消极情感,从而总体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结论:精神疾病相关的歧视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应从“有色的面具”中去除,并从根本上根除这种歧视与偏见。病人积极的接受医疗,病人的家人要让病人象普通人那样享受生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心理医生要加强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让大众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总有一日,他们会从那些对精神病病人的冷淡和躲避中,得到更多的了解和关怀。

参考文献

[1]杨燕清,吴明,林艳芹,王珑.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病耻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7):979-983.

[2]汪健健,盛丽娟,彭德珍,赵丽萍.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5):633-636.

[3]赵鹤宾,夏勉,曹奔,江光荣.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843-857.

[4]陈玲玲,王秀华,任志斌,陈静娜,潘雪梅.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