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中国宗教园林的文化意义中国宗教园林是中国宗教文化与中国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自然风光和人工山水相结合的文化产品.虽然,由于地理、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不同;由于民族、信仰、风俗等社会背景的区别,使中国宗教园林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可是,作为一种独具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宗教园林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宗教精神、宗教

  • 标签: 中国宗教 园林式 宗教空间 宗教精神 旅游文化 宗教建筑
  • 简介:【美】杨庆望著、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该书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读书目。

  • 标签: 中国宗教 中国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典作品 国家政治 儒家学说
  • 简介:浙江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宗教在世俗化大潮中,如何通过宗教市场实现社会整合的案例。在传统民间宗教礼俗的基础上,围绕着宗教产品的生产、消费,村落内部资源实现了代际流动和阶层流动,达到了去社会分化的效果。同时,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在宗教消费和获得面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价值和意义,重塑了村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实现了内部整合。

  • 标签: 民间宗教市场 宗教产品 佛纸 宗教消费
  • 简介:广州的商都形象已是深入人心,以至于大众会忽略掉广州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的宗教形态非常丰富,五大宗教和谐共存。论文以广州市宗教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阐明广州进行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并通过分析广州市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进而为广州市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

  • 标签: 广州市 宗教 旅游资源 开发
  • 简介:海南黎族独特的居住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i、黎族的“祖先崇拜”。2、黎族的“大自然崇拜”。3、黎族的“石崇拜”。4、黎族的“图腾崇拜”。黎族民俗文化传统也必然传承着黎族的宗教信仰。

  • 标签: 海南 黎族 宗教信仰
  • 简介:南岳是湖南地区香火最为兴旺的宗教圣地,女性香客也很多。这些女性信仰者的信仰动机及对神祇灵验程度的认同,深受各自社会经历、教育程度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她们在朝香频次和修行方式的选择上,私人化倾向明显。社会价值多元化使更多知识女性和年轻女性加入朝香队伍,她们选择信仰神灵但不皈依,从而拥有了更多自由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南岳朝香 女性 宗教信仰
  • 简介:刘勰论民间文学,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间文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兴起,便开始有人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民间文学思想问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复兴和繁荣,刘勰的民间文学论也得到了新一轮热烈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刘勰不仅肯定了神话、歌谣、谐辞、隐语、谚语等民间文体,而且进一步揭示了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斗争性.

  • 标签: 民间文学 刘勰 民俗 《文心雕龙》 六十年代 思想问题
  • 简介: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是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二者却一度呈现出张力、冲突乃至断裂的迹象;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及其民俗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复苏与兴盛,民俗宗教又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藉此,通过山西义村的“三官大帝”供奉之考察,揭示出当前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呈现的逻辑关系:民俗宗教政治化、村庄政治民俗化、村庄政治与民俗宗教混合化等。

  • 标签: 民俗宗教 村庄政治 三官大帝
  • 简介:祈福是迄今尚存于华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其渊源可追及明清时代。孝女祈福则是女性为在世父母祈愿的一种仪式活动,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民间宗教文化内涵。虽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霜,但其基本特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而言,民俗化、生活化是其主要特点,功利性趋向淡化,宗教服务性逐渐增强则是当下的一种基本取向。孝女祈福仪式,不仅见证了民间宗教职业者的身份特征及其小群体活动特点,而且呈现了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民间俗祀的展演过程。

  • 标签: 孝女祈福 弘阳教 交供仪式
  • 简介:人类社会中的宗教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功能,社会控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在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宗教 人类学 社会控制
  • 简介:<正>随着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不断发展,队伍不断壮大,还有一些新的院校和图书馆相继建立,人们越来越感到这方面资料的缺乏。上海文艺出版社除了开拓新的选题外,还准备将历史上遗留下的有价值的有影响的书籍、期刊重新影印出版,以满足读书界的需要。最近出版的《北平风俗类征》、《俗语考原》、《清嘉录》即属于“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中的三种,此外,即将出版的还有《发须爪》、《图腾艺术史》、《中

  • 标签: 民间文学 民俗学 民间文艺学 丛书 影印 图书馆
  • 简介:<正>只要翻一下近几年的报纸出刊,就会发现一组贯穿于史学、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各界的思考题:为什么中国会发生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为什么封建社会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二千年之久?为什么一个曾在历史上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民族近代变得这样落后?为什么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这样举步维艰?妨碍中华民族前进的阻力在哪里?反思的结果,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射向了一个焦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学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说它太老,是因它研究的对象是人

  •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故事 思想观念 现代化
  • 简介: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历代都有一些文人并不以为口头文学为“文学”,致力于将当时的民间口头文学书写为书面文学。至今,仍有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从事这一转化的工作。在过去,广大民众不识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交流。书面语言普及以后,民间口头文学能否持续下去呢?民间文学的口头语言范式有什么特点呢?谈论民间文学的范式,应该在口头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这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民间文学 口头语言 民间口头文学 口头交流 文学工作者 书面文学
  • 简介:"山姥"是日本流传较广的一个民间传说,但在日本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山姥"已不再是传说中"栖息在山中的老女"形象,而是对具有某些山姥特质的女性解构之后而形成的崭新的富于理性思考的女性人物形象。现代社会中的"山姥",大都是遭遇人间不公,饱受生活磨难的女性。她们是现代社会既有制度和世俗凡尘的受害者,其最终命运往往是被世人当作禳灾辟邪的牺牲者而被供奉于人间道德的"审判台"上,从而成为夫权专制社会罪孽的救赎者。

  • 标签: 日本 山姥传说 女性文学 解构
  • 简介:<正>山药蛋文学流派在本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如旋流急剧席卷了三晋大地,掀起巨大的文学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的热浪,弥漫在中国文坛上空。一九五八年《文艺报》第十一期出了山西文艺特辑,除对赵树理、马峰、西戎、束为、孙谦、韩文洲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总的评述外,又对《三年早知道》(马峰)等单篇作品发表了专门的评论文章,于是作为一个流派便被全国文艺界所公认。本文拟从文艺民俗学的角度探讨民俗对这一流

  • 标签: 赵树理 山药蛋派 民俗性 文学流派 文学作品 民族化
  • 简介:一本文所谓的“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被视为一个或多个人的“个人”创作,该“个人”对该文本具有自始至终的“著作权”时,该作品就被称作“作家文学”,哪怕该作家只是“佚名”或“无名氏”;相对的,当一个文学文本没有与具体“个人”发生上述的关系,那么就是本文所说的“民间文学”了。

  • 标签: 民间文学 “个人” 学术运动 作家文学 文学文本 著作权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的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的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的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的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的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的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的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
  • 简介:《民间文化图象——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系台湾学者陈益源的学术专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明清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云嘉地区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等八组专论,并附录《云嘉民间工艺调查》、《娄子匡与中国民俗学》二文,凡17万字。全书架构分明,内容精彩,既有对传统书面文

  • 标签: 《民间文化图象——台湾民间文学论集》 陈益源 中国 民俗研究 学术交流
  • 简介:田兵1915年生于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一个贫寒之家,原名王言诚。曾从被茅盾誉为文学彗星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王思玷读书。1933年开始发表散文。1937投奔延安成为军旅诗人。1938年依党中央命令到聊城任抗日名

  • 标签: 军旅诗人 民间文学家 田兵 中国 生平 文学研究
  • 简介:刘锡诚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作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滥觞期定在了20世纪初,并从流派的视角来整合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对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民族社会学派、民俗学派、俗文学派、延安学派等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作了独到的论述。作者还把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民间文学运动和民间文艺学的思潮从来没有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作者主张应该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研究民间文学,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 标签: 民间文学 学术史 中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派 学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