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人物画,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画,都有几个层次的讲究:形,这是最基本的,要达到"似"的要求,即形似;在形似的基础上求表现对象的神情,即神似,做到"形神兼备"。如何在描绘中,在形式语言中,注入作者的主现感情,使绘画形象具有更多的感情色彩,那就又有"传情"、

  • 标签: 形式语言 袁武 水墨人物画 人物形象塑造 问题复杂化 画理
  • 简介:中国画经过八五思潮后近20年的洗礼,正处于一个从外在形式创新到内在精神提升的关键时期。而对文化的关注和追问成就着这种提升,使这种提升不断地从技巧的层面超越到精神的层面。最近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中国花鸟画九人探索交流展作为一种现象,使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创新更有信心,同时对中国画向文化和精神层面推进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 标签: 中国画 花鸟画 审美 画展 画家
  • 简介:翻开《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发现荣获三等奖的李尚才先生大作《中和之美——书法艺术的理想审美境界》(以下简称《李文》)中的许多内容是抄自笔者曾经发表过的《论中庸美学的本旨与书法审美标准的界定》(原载山东《书法艺术报》1998年第133、134期,以下简称《拙文》)。《李文》不但从立意、标题、内容提要、核心段落都原文抄袭了《拙文》,而且其全篇的层次结构、议论例证、重要论点也都对《拙文》进行了模仿。《李文》在“内容提要”中称:本文“通过分析自然界、生物界运转、生存、进化的规律,指出了‘中和’状态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继而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论述了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坚守‘中和’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中和之美’是论衡书法作品艺术高下的基本审美原则和理想标准。”李先生果真是自己动脑筋“分析”,而后“指出”了这一审美原则和理想标准的吗?非也!让我们对《李文》稍作剖析,即不难得出答案。《李文》正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为全篇立论的核心章节,就是在这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部分,李先生竟然全靠抄袭来支撑门面。只是在开头将《拙文》的批驳语气改头换面为正面叙述,随后从第九行开始作者即进...

  • 标签: 参考 剽窃
  • 简介:审美仪器是一个两人设计/版画工作室,位于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这个合伙公司是迈克尔·拜泽斯基和丹·伊瓦拉的智慧结晶,1998年,他们俩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行星传播设计公司工作时结识。“我们都对版画、音乐和喝啤酒感兴趣,”伊瓦拉笑着说:“毫无疑问,我们立刻便成为好朋友。”

  • 标签: 仪器 审美 版画工作室 明尼苏达州 威斯康星 迈克尔
  • 简介:一、杜甫书法审美观唐代诗人杜甫在书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传有书法石刻流传。他对于书法的见解,散见于他的诗歌当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褒扬李潮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了。李潮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杜甫,仅仅依凭他自家的书法影响力,恐怕很难流传。曾经有人还怀疑李潮就是李阳冰,没有足够的证据,不可靠,清人顾湘在校勘《篆学琐著》时也做出过否定。

  • 标签: 审美观 杜甫 审美鉴赏 纬度 唐代诗人 书法
  • 简介:一、女性意识的艺术特质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父权制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话语方式对人性的割裂,导致女性长期处于不自觉的,对自己身份、生存价值及生活意识迷失的无意识状态,使得女性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失落了作为人的完整性,失去了她们自己的现实空间。女性意识经历着漫长、艰难的斗争,终于在社会生活中显现,体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在艺术生活中成为不可小觑的势力。

  • 标签: 女性创作 女性意识 绘画艺术 生命体验 绘画作品 理想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饰绘画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一方面以优美和谐的视觉形象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又以深刻的意蕴和诚挚的情感震撼人们的灵魂。

  • 标签: 对比 统一 审美
  • 简介:  服装是人们心灵的流露,服装的功能已远远不限于遮风避寒,而更多地融入了文化和审美内涵.服装设计师将灵动的思想、细腻的情感裁剪进服装,点缀在饰物间,由此雕刻成时尚,织就出文化.……

  • 标签: 服装审美 漫谈服装
  • 简介:一.审美意象的生成及发展在中国,意象理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中,“触象而构”的神话意象就已触及“象”及其虚幻性质了。而其后的老庄哲学和美学中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不是指客观事物的实象。

  • 标签: 审美意象 《山海经》 意象理论 上古时代 神话意象 老庄哲学
  • 简介:线是画家心灵最亲近的表达形式.运用线条描绘客观物象的形质、空间和生命,是情感与哲学的交触.这种表现如同一支简洁、明快、和谐的奏鸣曲,运用的是素雅、朴实、耐人寻味的艺术语言.线在传统中国画中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要素,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趋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质,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越时空的形式极至.故此线条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认知能力.然而正因为线在民族绘画中所获得的独特形式美感,同时也会变成桎梏它生命的重负,现代人必须一方面汲取民族传统的精华,领略前人的优秀遗产,又要设法使之重归原始,启动心灵的真实感

  • 标签: 线条 画家 形式美感 审美意趣 表现对象 形体结构
  • 简介:书法艺术走到今天,该如何继续发展?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何为创新?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因此,书法创新首先要解决书法审美问题,书法审美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正视的问题。今天,时代审美已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这是时代赋予书法刨作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书法审美 思想创新 书法艺术 机遇和挑战 继续发展 审美问题
  • 简介: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

  • 标签: 书法艺术审美 审美漫谈
  • 简介:蒙古族早期的美术现象属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体现出一个民族初始萌芽的艺术历程。从早期的民间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崇拜等,到后来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并逐渐相互吸纳融合而形成系统化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为蒙古族民间的各种活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标签: 审美性 古画 自然崇拜 蒙古族 行为活动 美术现象
  • 简介:  一提到美,人们一般都会把美'理想化'、'圆满化'.如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苟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在这里,'充实','全'、'粹'即合于理想主义的、完整的、完善的.他们二人认为美是理想化的,是人类活动的理想意象.……

  • 标签: 孟子说 粹之 心理变态 非功利性 艺术创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简介:朱镕基总理1999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教育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意味着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央已经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美育,简单的说就是审美教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经我国现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翻译成中文,定为“美育”,进而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它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属于美学的范畴,又体现在教育之中.美育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关于其性

  • 标签: 以美育代宗教说 审美教育 蔡元培 审美意识 新世纪 美育与德育
  • 简介:我国线描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技法,各朝各代都出现过有成就的画家。唐代永泰公主基石线刻画(右上)刚劲有力,优美流畅,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右下)用线简练、传神,富有节奏美感:北宋画家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线描组织繁而不乱.清秀、挺拔的线条如行云流水,是后人学习白描人物画的典范作品。

  • 标签: 线描教学 《八十七神仙卷》 《维摩演教图》 课堂 绘画 理想
  • 简介:草书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具备行之有效的实用功能。同时,人们在使用草书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发挥了草书的美。使草书审美功能的展现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流变过程中,草书的审美与实用之间产生了比较复杂的关系,大致而言,既有对立性的一面,又有统一性的一面。本文拟对草书审美与实用双重关系的构成与表现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草书字体及其功能的认识。

  • 标签: 审美功能 实用功能 文化现象 流变过程 双重关系 对立性
  • 简介:书法创作,在没有追求展览效果以前,尚色只是停留在墨色的色泽变化上,进行不同色阶层次上或近或远的调节,而于其他书写材料上则不见有很强烈的讲究。近几年对材料的改造利用愿望极大地扩张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成的、已有的创作材料,在作为书法创作者的同时,又成为书写材料改造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尽管使用材料在色泽上、质地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方向是崇尚古旧,力图使作品呈现古

  • 标签: 书法创作 审美分析 创作方式 改造利用 色泽变化 书法作品
  • 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精英艺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它与琴、棋、画、瑟等艺术形式并行体现,揭示着对人类自身理解的普遍性。这种特殊性的艺术离不开主体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时代效应与其所呈现的审美样态密不可分,这种审美样态是通过主体的内在精神外化于客体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主体的情感、意趣、学识修养、艺术追求、及其对书法审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的掌握等方面,进一步演化为以时代精神为内蕴

  • 标签: 中国书法 审美范式 文化特殊性 书法审美 精英艺术 学识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