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本栏目旨在聚焦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家,探究其在中西文明剧烈碰撞之际,如何参照西方文明话语自觉寻求中国古典艺术观念、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又是如何在重构自身艺术哲学理论与艺术史观的进程中,实现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承续和对艺术人生理想的坚守,以期对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裹挟之下薄弱的文化本土意识、浮躁之风有所裨益和借鉴。

  • 标签: 艺术哲学 中国现代 人生理想 美学家 宗白华 体验论
  • 简介: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把符号分为文字语言的逻辑符号系统与非文字语言的情感符号系统。情感符号系统是基于人们感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感知系统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以此组成了情感符号的基础。在这五种感知系统中,

  • 标签: 情感符号 视觉形态 符号系统 语义 感知系统 文字语言
  • 简介: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汇集了各种优势资源的而制成的“大片”。它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它却仅仅停留在的娱目、娱情的层次,没有将重大历史转变成为一种“增才益智的”资源。历史的悲情陷阱,创作者的急功近利,学者的惰性和理论惯性,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让历史发声,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对艺术创作与批评同样意义重大。

  • 标签: 《金陵十三钗》 历史 智慧 原因
  • 简介: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剧甚至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提纲本、爆肚戏到江湖十八本乃至各种各样丰富的剧目,剧本的发展见证着粤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粤剧剧本和剧本的创意直接关系粤剧的当下状态和未来命运。

  • 标签: 剧本 粤剧 创意 题材 江湖十八本 现代社会
  • 简介:悲情意蕴在中国战争影片中是较为稀缺的,同时又是十分可贵的美学品质。悲情意蕴指向宏大历史背景与事件中具体人物的命运;指向战争进程、战争创伤所带来的个体性体悟;指向对人物精神情志层面的渲染与揭示;指向与受众心灵情感的共鸣沟通;指向不单纯是铭记胜利,更有深刻的反省反思。在“新时期”以及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部分中国战争影片探索了悲情意蕴的书写,创造了有别于悲壮的审美意蕴,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悲情英雄形象。

  • 标签: 中国战争影片 悲情 悲壮 悲情英雄 文化语境
  • 简介:《孟姜女》是我国明清俗曲中的精品,它的产生之早、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无与伦比。春调《孟姜女》的产生及其广泛传播的事实告诉我们,它是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培育出的艺术之花,是人民心声的真诚表达。

  • 标签: 齐长城 孟姜女 秦长城 春调 社会状况
  • 简介:情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客观现实中的对象和事物的一种态度。表演的“。隋感”,是指演员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所创造的想象的艺术情感。“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准确创造出入物的情感,是演员塑造角色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表演实践和表演教学两个方面,值得对“人物情感的创造”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 标签: 舞台情感 舞台行动 体验 体现
  • 简介:本文的探讨既简单又艰难。谓之简单,是因为长期以来,关于马的历史在中国早已有了丰富的著述[1];谓之艰难,是因为我不能只是老调重弹,而应道点富有新意的东西。对此,我将主要考察马在中国的文化寓意,这涉及它先前所获得的神圣称号,而人们或许尚未充分地领会其中的内涵。谈到中国动物家族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众所周知的结论是,居于首位的是龙,紧随其后的便是马。

  • 标签: 艺术 唐朝 骏马 文化寓意 象征意义 中国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史诗化倾向非常明显。这首先表现在长篇小说的数量不断增长:据《2010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统计,2010年的长篇小说产量为2000部左右,这在全世界也是较罕见的。而在大量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生产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文化逻辑。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经过新时期以来漫长的积累和准备,中国的小说创作,是该出现史诗和大师的时候了。然而,对于目前的这种史诗化,争议也很大。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环境,不是一个史诗的年代,且那些所谓的史诗作品,大多是苍白的应景之作和虚妄的表达,不具有真正的史诤陛。而有的学者则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些史诗性作品,还是非常成功的。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似乎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 标签: 史诗性 当下小说 2010年 长篇小说 诗化倾向 小说创作
  • 简介:现代教学作为一个内涵广阔的理论体系,是近几十年来为了解决当代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中的各种矛盾,建立起来的开放的综合性的教学体系。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作为一个综合体系也涉及到各学科门类的教育。

  • 标签: 现代教学论 教学改革 钢琴 综合体系 教学理论 教学实践
  • 简介:滕固(1901-1941),字若渠,江苏宝山县人(今属上海市),1918年留学日本,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9年赴德留学,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运用德国的艺术哲学方法研究中国美术史。撰有《中国美术小史》和《唐宋绘画史》两部中国美术史专著。近年来,关于滕固美术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大有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人之势[1],但要想对滕固美术史观的学术价值作出合乎实际的公正评价,仍需对其"风格进化"美术史观及其文化渊源作出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美术史 文化渊源 滕固 史观 进化 风格
  • 简介:中国是期刊出版大国,每年有总印数30多亿册的近万种各类杂志面世,杂志已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杂志消费需求日益扩大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提升杂志版面的设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并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时代课题。文章以视觉引导设计和视觉阅读体验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杂志版面设计的新趋势与新理念,并更深层次地思考在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内容的同时,杂志如何通过版面设计提供给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和艺术跨界体验,从而进一步拓展杂志版面设计的广度和深度。

  • 标签: 杂志 版面设计 视觉引导 阅读体验
  • 简介:花鼓灯经历了大多数民间艺术“咒语多变成颂歌”的发展历程,带有较为明显的敬神文化遗存;而娱人精神又十分显沛,娱人功能也特别突出。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向,道家(教)思想文化起到一定作用。崇道即成为花鼓灯艺术非常鲜明的宗教文化特点。当然,作为农耕文化广场艺术的典型,淮畔民众精神上的共同需求是它自然衍生的根本动力,同时赋予道教“贵己”、“乐生”等娱人功能以显著的共荣性特征。

  • 标签: 花鼓灯艺术 敬神 崇道 娱人 文化功能
  • 简介: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民窑体系,与邢窑、定窑统称为古代三大名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享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磁州窑陶瓷装饰绘画以豪爽、奔放、自由的艺术品格在我国陶瓷史上开辟了一个装饰新境界。鲜明的民俗、民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磁州窑特有的审美情趣,

  • 标签: 装饰艺术 磁州窑 商业价值 审美内蕴 河北 陶瓷史
  • 简介:近期,周海宏先生发表了文章《音乐何需“懂”——重塑审美观念》,文章开篇以“高山流水”的故事作为引子来谈论音乐理解问题。他指出音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形式,并不包含视觉化、概念化的内容。既然音乐中不存在“懂”的对象,还需要去“懂”吗?

  • 标签: 高山流水 理解问题 音乐 “知音” 古代 “懂”
  • 简介:本文从简要介绍近50年西方音乐剧在中国的研究切入,试图阐释西方音乐剧研究在中国的成就和局限,同时表明作者关于音乐剧的思想和艺术特质的观点。

  • 标签: 音乐剧 局限 中国传统戏曲 现代性
  • 简介: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表面延续了当年“青春偶像”剧的“纯爱”观念,但表达的却是对“中产”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推崇,通过对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异常清晰地看出这一点。而同时,对于中产生活必将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影片也表达了自己的焦虑。

  • 标签: 《将爱情进行到底》 “中产” 认同 焦虑
  • 简介:进入19世纪,受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方艺术浪潮的冲击,俄国美术也努力在各个方面跟上这个不断变化的浪潮,由圣像背景风光中,加入少量写生及画家想象,出现了浪漫式风景画。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传播,及法国现实主义与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使俄国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在实地写生的基础上,

  • 标签: 巴比松画派 风景画 俄罗斯 19世纪 西方艺术 美学思想
  • 简介:张瑜近著《文学言语行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张著”,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是一部相当有才华的书,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梳理研究。据我所知,这在国内文学理论研究界尚属首例。二是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实践嫁接,提出新的理论设想,即话语实践论文学观。按我的理解,这应该是言语行为理论与实践美学结合的产物,

  • 标签: 文学言语 行为论 文学实践 张瑜 语言论 言语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