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正>按照惯例,外教多尼点完名之后,不是学新的内容就是玩游戏。但是那天的口语课却有点出乎意料,她让我们猜谜语。投影仪上的题目随即弹了出来,"我一般是由纸制成的,但是在澳大利亚我是用塑料做的,我有不同的颜色,而且我的身上有数字和图片,每一个国家都能找到我的身影。"多尼问道,"我是什么呢?""盒子!盒子是用纸做的,有的是用塑料做的,而且每个国家都有……"突然,角落里传来一阵激动的声音。"不对。"外教耸了耸肩,笑道,"再好好想想。""那应该是书,因为书上一般都有数字和图片,

  • 标签: 猜谜语 口语课 祖孙三代 人格独立 开口说话 帕特森
  • 简介:“底层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创获。尽管目前关于“底层文学”的命名、“底层文学”的道德立场及其“文学性”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甚至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底层文学”的写作和表述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底层文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指摘便会迎刃而解,而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也会显现得更加清晰。本文拟从分析“底层文学”所招致的批评和质疑入手,讨论其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底层文学 反思 苦难 代言 历史价值 中国文学
  • 简介:随着2012年1月在意大利获得诺尼诺国际文学奖,7月在北京启动“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并出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系列活动,漂流国外多年的杨炼越来越引起当下中国诗坛的关注.

  • 标签: 杨炼 评审委员会 文学奖 意大利 诗歌奖 国际
  • 简介: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文革’前的‘前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的‘实践美学阶段’,现在又经历了‘后实践美学’时期。”①王元骧则把“后实践美学”、

  • 标签: 王元骧 实践论美学 后实践美学 批评 当代美学 新时期
  • 简介:明代书法继宋元之余绪,崇尚帖学,擅长行草的书家很多。就行草书家的数量来看,明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很突出的。有这样规模的行草书家群体,到晚明时期本应涌现出很多成功的书家,但却只有董其昌、王铎、傅山、黄道周等屈指可数的几位,他们之外的晚明行草书家,虽然规模庞大,但在整体书法水平上并不尽如人意,草书线条表现较为直白,缺乏内在的骨力和内蕴。

  • 标签: 晚明时期 行草书 中国书法史 书法水平 董其昌 黄道周
  • 简介:对于“河伯”(又有冯夷、冰夷、无夷等称谓)的认知,一般源于河伯娶妇的故事或者屈原《九歌·河伯》的描述。其实,二者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河伯娶妇”中的“河伯”是一位个性凶残、狡诈、暴戾的形象;而《九歌》中的“河伯”则是一位携女神游,徜徉于昆仑之巅且情意绵绵的恋者形象。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河伯”还被塑造为其他的一些独特形象,展现出不同性格特征,这些就为我们全方位的认识“河伯”形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始材料。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意蕴,“河伯”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具有了不同的期待视野。那么,在文学史中,如何解读河伯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缘由,则是学界需要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意蕴 河伯 形象 《九歌》 性格特征 原始材料
  • 简介:武侠小说似乎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正与邪,正义与非正义,二者泾渭分明。但在《笑傲江湖》里,作家给我们传达出的是另外一种信号",正未必正、邪未必邪",正邪之分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事实,道德优越感是皮相,淡泊之心才能触摸正义的本质。

  • 标签: 正义与非正义 正邪之分 淡泊之心与道德优越感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勃然兴起的实验性水墨,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水墨语言的现代化探索中,其陈述方式不断更新,其视觉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黑和白作为水墨语言体系中重要的元素,在实验性水墨中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目,在水墨时空转换的同时,诠释着中国社会的当下文化语境和现代人的真实心灵。

  • 标签: 水墨语言 时空转换 中国社会 实验性 20世纪80年代 陈述方式
  • 简介:东汉班昭,博学高才,长于著史,踵成《汉书》。擅赋能文,所著《女诫》、《东征赋》等,影响至深,故论者亦多。曾为其兄班固《幽通赋》作注,出于何种动机而作,又有何种目的,体现何种思想,对后来注赋者影响如何等诸多问题,学者却少有论及。笔者不揣谫陋,试论之,以作引玉之用。一、班昭注《幽通赋》之动因、时间班昭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其《女诫》云:“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榖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

  • 标签: 文学史意义 班昭 《女诫》 《汉书》
  • 简介:贺敬之在60多年的文艺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新歌剧、新诗、歌词、新古体诗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以新诗尤其是政治抒情诗的成就为最高。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令人瞩目的地位。贺敬之的早期抒情诗、建国后的政治抒情短章以及闻名遐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在艺术思路、抒情主人公塑造以及运思策略诸方面都呈现出从"类"的自我表现出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 标签: 贺敬之 中国新诗史 抒情主人公 浪漫主义精神 政治理想 时代精神
  • 简介:本文结合老舍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简要分析了写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骆驼祥子》中的具体运用,深刻阐述了典型人物"骆驼祥子"的梦想悲剧与黑暗残酷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为读者更好地解读"谁破碎了祥子的梦"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本文还结合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旧时代各色人物的悲惨命运,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非常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深刻说明了祥子个人梦想的破灭绝非个人梦想的悲剧,而是时代与社会梦想的大悲剧,雄辩地论证了"旧社会国家没前途,个人难发展"的观点,发人深思。

  • 标签: 祥子 奋斗 梦想 悲剧
  • 简介:文艺制度是保障文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的体制、建制、机制形式,是落实文艺方针、方向、路线、政策的组织管理与思想保障。任何社会制度都会建立符合社会时代特征及遵循文艺规律的文艺制度,以保障文艺正常运行和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相应建立了社会主义文艺制度,以保障文艺运行和发展,并通过文学批评的评价机制搭建作者与读者、文艺实践与理论联系的桥梁,一方面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文艺理论创新。从这一角度而言,文艺制度的保障功能作用不仅是通过体制、建制、机制实现的,而且是通过文艺批评的评价机制实现的。

  • 标签: 延安文艺 《讲话》精神 制度思想 价值意义 制度建设 毛泽东
  • 简介:小说《百年孤独》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曲折,将魔幻与现实完美结合,但其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曾是作者马尔克斯迟迟难以下笔的原因。本文将从小说的主题、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叙述方式及小说人物设置等方面讨论《百年孤独》的完美连续性。

  • 标签: 连续性 主题 叙事方式 人物设置
  • 简介:要论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则非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莫属.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力倡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标签: 文学论 白话文 语体文 钱基博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化运动
  • 简介:作为人类录音技术的重大创新,唱片及其播放设备的研制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人类对声音的有效保存和延时传播,将人类自古以来“将声音保存下来”的梦想变为现实。这一录音技术以1877年7月18日,美国人爱迪生在实验室里首次成功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出来,并在不久之后又研制出记录声音的圆柱形蜡筒和专门播放这种蜡筒的留声机为里程碑,它开启了人类记录并重播自己声音的历史。这一早期的录音技术和录音媒介经过不断改进,及至19世纪末研制出耐磨的圆形虫胶唱片,自此唱片工业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 标签: 声音 唱片 晚清民初 录音技术 嬗变 文化
  • 简介: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西方文学革新的倡导者和现代主义的代言人。他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远远超出了他的4部小说。乔伊斯的成就在于他挑战了前辈的传统风格和重构了小说的形式。然而,在中国学者看来,他的精神遗产与他的文学成就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像他的小说一样意义深远。本文在纪念“布鲁姆日”诞生110周年之际,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来考察乔伊斯的成就与遗产,并揭示他对中国学者的启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布鲁姆日” 精神遗产
  • 简介:异化的世俗世界建构了生命存在的无条件的虚假认同,这就是媚俗,导致的是灵魂的沉重。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主体性渐渐流于媚俗,本真的生命体验被媚俗遮蔽的现实处境,并通过"托马斯从建构到解构生命存在处境,追求生命存在的轻松自由,回归本真生命"的历程,启示了现代人性关于重与轻的理性判断。

  • 标签: 建构 解构 生命存在
  • 简介: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们这期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批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前两次讨论中我们多次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我们知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是非常紧密的。在马恩的文学批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精彩的对文艺现象的穿透。

  • 标签: 文艺批评标准 文学批评 马恩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现象 批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