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正>曹毓生在《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一文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非总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而是往往显出种种落差反差.具体说来,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由于主观条件与所处环境的互不相同,因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心态彼此有别,于是所酿造的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理的轻重强弱等等)自然也就各显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三类:一是再现型,

  • 标签: “表现” 对立统一 审美意象 再现与表现 内在结构 主观条件
  • 简介:<正>谢晋在《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文汇报》88年2月16日)一文中指出:去年有一些文章批评上影,批评我,讲到“好莱坞模式”,我们上影很多老导演觉得非常奇怪,写那些文章的人对好莱坞影片到底看过多少?是否了解好莱坞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对,好莱坞确实有腐朽的甚至非常腐朽的片子,但不能笼统地说“好莱坞模式”,应该对它作实事求是的认真的科学的分析。好莱坞培养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大摄影师,有多少一辈子勤勤恳恳为艺术而追求的大艺

  • 标签: 好莱坞影片 明星 中国电影 实事求是 走向世界 模式
  • 简介:<正>一仅仅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把握艺术思维,阐述它与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性质区别,这显然是不够的。艺术思维作为主体性的人类思维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身意味着它要受到人类思维机制和水平的整体制约。两者的关系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功能是结构的必然产物。人是符号的动物。恩斯特·卡西尔曾指出:“符

  • 标签: 艺术思维方式 思维机制 非理性 四个阶段 思维发展 潜意识
  • 简介:对于小说叙述,我们首先应当从模式化的角度来看待它,它不具备一定的模式便不会区别于其他语言,也不会呈现出它的具有特征的世界。因此,小说叙述总要确立一定的语言模式。但是,千变万化的小说叙述现象不可能被纳入一个统一的轨道或单一的系统中,它必然有其非模式化的方面,即总是对自身的模式有解除倾向。这样,小说叙述是一个不断拆毁自身模式又重建自身模式的过程。每一部小说都是语言模式的某一肯定方面,也是另一否定方面。没有完全符合规范的虚构语言,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虚构语言的规范。模式可以用它的固定性来统一个别语言,也可以被个别语言的变化所摧毁而获得重建。

  • 标签: 语言模式 语言符号 小说叙述 现代小说 能指与所指 结构主义
  • 简介:<正>一以少总多,言近旨远,通过一斑而见全豹,借用有限而透射无限,或者说,个别与一般相统一,已被证明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根本规律。众多的文学研究著作、评论文章都曾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的阐述。不过,如果仔细地思索一下的话,我们就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当人们阐明与坚持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规律时,往往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即文学形象的个别是怎样涵容一般的?或者说,文学形象的个别与一般是如何融合的?由于对这一问题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具体的分析,长期以来,文学形象的基本模式的研究也就一直未能独立地展开,对文学形象中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也就落后于丰富多采的创作实际。我们常常只知道某一种文学形象模式,忽视了个别涵容一般的不同方式。因而,关于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等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就难免陷入片面性的处境。

  • 标签: 形象模式 文学形象 象征主义 形象体系 创作方法 厨川白村
  • 简介:利弗威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坚持翻译研究的重点在翻译的结果,而不在翻译的过程。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翻译的过程只有在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看得出来;翻译过程是翻译者个人的思维过程,无法形式化、体系化。文学翻译研究其实就是对翻译结果的研究,在研究中,应将翻译文学与文学理论联系起来,并考察其在多元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翻译者 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 新模式
  • 简介:这个书名,这个幽灵似的封面,给我在阅读此书前产生了一种怪异的感觉:死神是什么?一个血淋淋的瞬间?社会健全的理性向往着光明,完善、永恒、美好,而这些纪实文学家们不去追求理性之神,人格之神共同塑造的欢乐的队伍,却偏偏从大地的下面喷射出浓密的烟尘,渲染着生命的机体在社会病毒中的腐烂和死亡,让可言说的光照总是坠落在不可言说的黑暗之中,宣告一个现实在无可奈何中结束了,又一个现实在无可奈何中只好重新开始……社会上即将沉沦和已经沉沦的人还不够多吗?!这便是我在解读《住手!死神》之前所产生的误解。然而,何培嵩绝对不属于这一类作家。

  • 标签: 何培 纪实文学 我在 不可言 明之 创作个性
  • 简介:中国的男性作家专注于国族叙述始于"五四",由来已久,气候已成.他们的小说无论是醉心于民族精粹的再现还是批判民族传统的伪劣,往往体现了对中国文化根源一往情深的探询.当代中国男性作家小说里的国族身份和传统之间的联系常常是通过对男性阳刚之气来呈现的,刘恒的②和陈忠实的③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中国女性作家似乎不太关心国族身份,至少她们的作品往往不被看作是国族叙述.

  • 标签: 《女娲》 徐坤 女性主义 小说 民族传统文化
  • 简介:编入本期的论文多数是中青年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严绍(汤玉)的《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立论严谨,内容充实,写法生动。

  • 标签: 中国文化 体模式 变异体
  • 简介:<正>高等院校中文系现在所开设的文艺理论课,在整个中文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但是,长期以来,文艺理论课教学的问题较多,而且似乎难以解决。在一段时间里,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师中不少人不安心这门课程的教学,有的转到其他课程,有的干另外的工作;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索然,感到“弃之不能,学之无味”。近几年来,虽然情况略有好转,但因袭的包袱太重,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可喜的是,现在阻碍文艺理论教学走上正轨的各种干扰和阻力正在逐渐得到排除,过去那种想改而不允

  • 标签: 文艺批评 政治斗争 中文系 政治运动 文艺理论教学 创作实践
  • 简介:<正>文艺理论课怎样才能取得教学上满意的效果,自然这是有关老师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去年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在庐山召开学术会议的时候,一部分赴会的代表还专门为此座谈过一次,以交流经验。这是很必要,很有意义的。根据座谈会以及其它方面的反映,全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一般说来,同学们都不够重视文艺理论课。至少一部分学生是如此。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有人说,这是由于学生的思想有问题,

  • 标签: 文学概论 交流经验 文艺思想 中文系 政治 五十年代
  • 简介:比较文学进入我国的时间已经不短,而且它似乎早就走过了“争取承认的文学”的阶段,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比较文学真正在高等教育中普及却还是非常晚近的事,因此比较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现了出来。就笔者看来,目前我们的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比较文学 文学教学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育者观念
  • 简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诞生以来,已经历了大约100年的风风雨雨。它在我国成为一门公认的学科以后,也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建设的历程。但是,当初人们关于它是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自立于学科之林的忧虑依然存在。尤其是作为一名多年来在比较文学园地里耕耘的教师,我深感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仍有严重缺陷,以致当初比较文学学者感叹的危机依然如故。在教学过程中,我扪心自问,自叹无法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而此类缺憾,归根结底,是源于比较文学教材中学科定义本身的误导或不严密。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教科书中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并没有确保它可以作为~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因此引起了一些学科界限上说不清楚的问题,令人难以自圆其说。

  • 标签: 比较文学教学 风雨 学科界限 圆满 独立 存在
  • 简介: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的'外国文学'调整为'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后,怎么执教世界文学课和比较文学课就成了业界需要关注的问题,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对如何执教'比较文学'课谈一点体会,以祈大家讨论和指教.

  • 标签: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 研读 教学 方法
  • 简介:<正>一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叫《雄关赋》。这是由于我到了一次山海关引起的一些感想,这篇文章,这些感想,也可以联系到对军事文学的一些看法。这些感想是什么呢?那就从两年以前我游览山海关谈起吧。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山海关。它的气势确实非常雄伟,在我所看到过的雄关要塞中是最雄伟的一座。当时它那雄伟的气势,英雄的历史,引起了我强烈的激动。记得我站在山海关的城楼上,向北望是连绵不断的群山,高高地耸立在山巅上的是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南面是茫茫的大海,这时我心中特别激奋,而且引起许多联想。很想沿着那连绵的山势向北走去,一路上从古北口,喜峰口,居庸关等重关要塞,一直走到长城尽处嘉峪关口。也想再返回身来,沿着那塞外蒙古草原,

  • 标签: 五十年代 八十年代 深入生活 献身精神 军事文学 生活经历
  • 简介:比较文学的发展走向、流变与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一些重要比较文学家的理论主张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深耕远拓奠定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石,开创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比较文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理论著述。这些著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都作出了积极的探讨,并且在不同时期对比较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 标签: 比较文学 思想资源 理论基石 基本范式
  • 简介:说起比较文学,学者们历来都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尤其在外国文学研究圈内,更是名执己见,莫衷一是。我们在此姑且不论那种种说法的谁是谁非,但不容忽视的是,比较研究方法正在日益渗透到当今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各国的民族文学研究也好,还是各自的外国文学研究也罢,二者都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蒙上了比较的色彩。这种比较研究超越了国别文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文学研究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文学研究的深化。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德语文学研究 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