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高血压出血多单发于基底、丘脑、脑桥等部位,其他脑同时出血相对少见,仅占全部出血性脑卒中的5.6%,而双侧大脑对称出血极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双侧基底对称出血病例,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基底节区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摘要高血压出血是由高血压病引发的突发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中基底高血压出血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近年来神经内镜在高血压出血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神经内镜治疗基底高血压出血的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 神经内镜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血压基底出血骨窗开颅术后血肿复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河北省迁西县人民医院自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高血压基底出血行急诊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患者413例(一般发病4 h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仔细止血,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积极监控血压,维持血压在150/1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术后复查显示原血肿腔血肿复发22例,血肿量30~50 ml。血肿复发患者分别行再次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经皮定位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评价患者手术效果并做术后随访。术后1个月所有血肿复发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半年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情况。结果微创穿刺患者术脑组织密度情况明显较再次开颅者相应图像密度更接近正常。术后1个月时GCS评分情况: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6例患者中GCS评分为7分者1例,8分者1例,9分及以上4例;再次行血肿经额部定位穿刺术的16例患者中GCS评分为7分者1例,8分者2例,9分及以上者13例。随访半年后,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6例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Ⅱ级4例,Ⅲ级1例,Ⅳ~Ⅴ级1例;行血肿经额部定位穿刺术的16例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2例,Ⅳ~Ⅴ级2例。结论经额定位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技术是高血压基底出血骨窗开颅术后原术腔血肿复发治疗的有益补充。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经额定位血肿微创穿刺引流 血肿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微创术后短期预后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21年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和铜陵市立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结局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4)及预后不良组(n=62),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基础病情况(高血压病年限、糖尿病)、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动脉收缩压、入院时血糖、脑实质出血量、是否术前1 h内有复查头颅CT、是否有脑室出血、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再出血),术后1个月GOS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入组患者微创术后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6例入组患者中,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糖尿病、入院GCS评分、入院时动脉收缩压(SBP)、入院时血糖、术前1 h内复查头颅CT、脑室出血、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数量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4.358,95%CI:1.209~15.710)、糖尿病(OR=4.637,95%CI:1.793~11.990)、入院GCS评分≤8分(OR=14.305,95%CI:2.694~75.950)、入院时血糖≥10.0 mmol/L(OR=3.229,95%CI:1.261~8.270)、术前1 h内未复查头颅CT(OR=9.423,95%CI:1.827~48.599)、伴有脑室出血(OR=12.109,95%CI:3.336~43.961)、手术时机>7 h(OR=6.234,95%CI:1.986~19.570)、术后并发症数量≥2种(OR=13.461,95%CI:3.624~49.999)是入组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创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局,但是年龄>75岁、糖尿病、入院GCS评分≤8分、入院时血糖≥10.0 mmol/L、术前1 h内未复查头颅CT、伴有脑室出血、手术时机>7 h、术后并发症数量≥2种均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规范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脑出血 外科手术,微创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血压基底出血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以治疗形式的不同之处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8.58±3.58)岁;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9.05±3.66)岁。对照组应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意识障碍恢复效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两组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研究组意识障碍恢复有效率为85.0%(34/40),高于对照组42.5%(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为(13.57±1.05)分,高于对照组(8.95±1.66)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18±1.37)分,低于对照组(14.57±2.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5.0%(2/40)、2.5%(1/40),均低于对照组25.0%(10/40)、17.5%(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高血压基底出血治疗中,采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既能提升意识障碍恢复效果与GCS评分,又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并发症与复发率,且此手术的血肿清除率与开颅手术相近,可将其作为高血压基底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案。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出血 显微镜下锁孔手术 血肿清除率 意识障碍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手术治疗与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小量高血压基底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内、外科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82例高血压基底出血(20~40 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0例;年龄38~79岁,平均(52.9±1.9)岁。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90例采用了规范药物治疗者为非手术治疗组,92例接受了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手术者为定向引流组。分别根据动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价其排空率,在院期间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评价其临床安全,平均住院日及费用评价其社会经济负担;全部随访6个月,根据病死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其远期预后。结果与非手术治疗组比较,定向引流组在发病后第7天的血肿排空率更高[(90.67±3.31)%比(25.23±2.41)%]、平均住院日缩短[(10.1±2.8)d比(20.3±3.9)d]、平均住院费降低[(18 158.1±2 171.3)元比(21 493.3±3 72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在院期间再出血率(6.7%比5.4%)和颅内感染率[1.1%(1/90)比3.3%(3/9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定向引流组的mRs[(2.57±0.56)分比(3.42±0.21)分]和病死率[10.0%(9/90)、2.2%(2/92)]均低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小量高血压基底出血,与非手术治疗比较,立体定向手术在具备安全的同时,临床预后更好、经济负担更低。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非手术治疗 安全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高血压基底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采取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统计两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恢复时间(恢复自主呼吸用时、苏醒用时及拔管时间),术前及术后6 h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活性(PR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血流动力学:两组T1、T2、T3时期MAP、HR水平较T0高(均P<0.05),且研究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术后恢复情况:研究组拔管时间、苏醒用时、恢复自主呼吸用时分别为(12.42±3.27)min、(9.10±1.95)min、(7.32±2.23)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5.30±3.35)min、(12.67±2.18)min、(8.96±2.48)min(t=4.350、8.631、3.477,均P<0.05);(3)血清AngⅡ及PRA:两组术后6 h血清AngⅡ及PRA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4)血清NSE及GFAP:两组术后6 h血清NSE及GFA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5)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6/50),低于对照组的28.0%(14/50)(χ2=4.000,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术中采取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方案,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抑制血流动力学波动,抑制血清AngⅡ、PRA、NSE及GFAP增高,且不良反应少,安全较高。

  • 标签: 脑出血 麻醉 血压 心率 血流动力学 舒芬太尼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扩大血管周围间隙(dVRS)对基底萎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基底dVRS的164例患者纵向随访5年,最终纳入120例患者进行分析。应用3.0T MRI观察患者基底体积情况,并根据基底是否萎缩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82)和萎缩组(n=38)。比较正常组与萎缩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基底dVRS等级的差异,比较不同基底dVRS等级患者间基线期、5年后基底体积以及基线期与5年后基底体积差值(△基底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基底体积与基底dVRS等级间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基底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影响因素及其联合对基底萎缩的预测价值。结果萎缩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比例及基底dVRS等级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底dVRS等级患者间基线期、5年后基底体积及△基底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底体积随着基底dVRS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基底体积与基底dVRS等级呈正相关(rs=0.695,P<0.001);在对年龄、糖尿病史进行协因素校正后仍具有正相关(rs=0.667,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776,95%CI:1.372~2.141,P=0.008)、糖尿病史(OR=1.513,95%CI:1.129~1.954,P=0.011)和基底dVRS等级(OR=2.855,95%CI:2.367~3.283,P=0.006)为基底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基底dVRS等级单独预测基底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0.611~0.792,P<0.001),灵敏度为61.89%,特异度为83.59%;年龄、糖尿病、基底dVRS等级联合预测基底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687~0.878,P<0.001),灵敏度为73.68%,特异度为85.19%。结论基底dVRS对5年后基底的萎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扩大血管周围间隙 基底节 萎缩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的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一次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60例,现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平面在基底平面上5.0~6.5 cm,穿刺角度为10~14°,穿刺深度为9.0~11.5 cm。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患者1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5%;出血后6~24 h手术患者40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0%;出血后1~3 d手术患者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高达30%。术后首次CT复查显示引流管位置理想51例、过深2例、过浅1例、位置偏下2例、位置偏上2例、位置偏内1例、位置偏外1例。术后第3天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880±3.998)分]较术前[(6.240±3.159)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示痊愈良好20例(33.3%)、轻残28例(46.7%)、重残7例(11.7%)、植物生存3例(5.0%)、死亡2例(3.3%)。结论一次新型立体定向仪设计合理,定位准确,在其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 标签: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 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 经额穿刺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后4周出现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镜下治疗的35例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规律CT复查随访4周,观察血肿腔及周围脑水肿情况,根据水肿情况将患者分为水肿明显和不明显两组;利用SAS 9.4分析术后4周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残留血肿体积、穿刺部位及穿刺距离是否相关。结果术后复查颅脑CT观察4周后,发现仍然存在水肿有13例。术后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穿刺部位、穿刺距离均无关(P>0.05),与术后残留血肿体积有关(P<0.05)。根据术后复查的颅脑CT,以术后残留血肿体积=10 ml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血肿残留量≥10 ml者发生术后脑水肿的风险是<10 ml组的2.439倍(95% CI:1.245~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其术后脑水肿与残余血肿量有关,术中在避免脑组织副损伤情况下,应尽可能有效清除血肿。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基底节出血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后4周出现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镜下治疗的35例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规律CT复查随访4周,观察血肿腔及周围脑水肿情况,根据水肿情况将患者分为水肿明显和不明显两组;利用SAS 9.4分析术后4周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残留血肿体积、穿刺部位及穿刺距离是否相关。结果术后复查颅脑CT观察4周后,发现仍然存在水肿有13例。术后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穿刺部位、穿刺距离均无关(P>0.05),与术后残留血肿体积有关(P<0.05)。根据术后复查的颅脑CT,以术后残留血肿体积=10 ml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血肿残留量≥10 ml者发生术后脑水肿的风险是<10 ml组的2.439倍(95% CI:1.245~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镜下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其术后脑水肿与残余血肿量有关,术中在避免脑组织副损伤情况下,应尽可能有效清除血肿。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基底节出血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下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治疗中少量基底高血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治疗的124例中少量基底高血压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56.9±2.4)岁;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55.2±3.6)岁。研究组62例,均采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下快速锥颅软通道微创穿刺术;对照组62例,均采用术前头颅CT定位后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穿刺血肿准确率、术后带管时间、血肿清除比例、术后颅内感染率等指标。计量资料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穿刺准确率、术后带管时间、血肿清除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6.90±2.40)min比(48.06±3.74)min,100.00%(62/62)比88.71%(55/62),(3.15±0.26)d比(4.62±0.82)d,(3.56±1.26)ml比(6.94±2.26)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颅内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3D打印导板引导下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治疗中少量基底高血压出血,与单纯术前头颅CT定位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治疗中少量基底高血压出血相比,效果更佳,是一项精准、安全、可靠的新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3D打印 快速锥颅软通道穿刺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经侧裂-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共35例经侧裂-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血肿的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复查CT示血肿清除>90%者26例,清除80%~90%者9例,术后均无明显再出血,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12例,GOS评分4分17例,GOS评分3分4例,GOS评分2分2例。结论经侧裂-岛叶及颞叶皮层入路清除基底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基底节出血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经侧裂-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共35例经侧裂-岛叶或颞叶皮层手术入路清除基底血肿的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复查CT示血肿清除>90%者26例,清除80%~90%者9例,术后均无明显再出血,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12例,GOS评分4分17例,GOS评分3分4例,GOS评分2分2例。结论经侧裂-岛叶及颞叶皮层入路清除基底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基底节出血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生物素-硫胺素反应基底病是一种罕见的、可治疗的常染色体隐性神经代谢性疾病,由编码硫胺素跨质膜转运蛋白的SLC19A3基因突变引起。文中报道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伴有运动功能减退、眼外肌麻痹及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29岁男性患者,头部影像学特征为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对称异常信号,基因检测确诊为生物素-硫胺素反应基底病,经予生物素+硫胺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病灶消退。

  • 标签: 癫痫 生物素 硫胺素 生物素-硫胺素反应性基底节病 SLC19A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对基底出血(BG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并建立END发生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146例BGH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病例分为END组(n=34)和非END组(n=112)。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SIRI与END发生的关系,并筛选出其他影响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应用Nomogram法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构建预测模型。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SIRI及模型对END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END发生与血肿体积、不规则血肿、血肿破入脑室、血糖、淋巴细胞及SIRI水平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体积(P<0.001)、血肿破入脑室(P=0.012)、SIRI水平(P=0.023)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确定SIRI=5.40×109/L为诊断END发生的最佳截点。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结合SIRI和其他标准变量的模型(AUC=0.869, 95%CI:0.804~0.935, P<0.001)比未结合SIRI的模型(AUC=0.811, 95%CI:0.734~0.889, P<0.001)和仅基于SIRI的模型(AUC=0.716, 95%CI:0.622~0.810, P<0.001)对END发生具有更佳的预测价值。结论SIRI为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结合其共建Nomogram预测模型,以提高对END发生的早期识别和筛选能力。

  • 标签: 脑出血 危险因素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基底节脑出血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Nomogram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手术的基底出血(ICH)患者急性期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干预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据。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的224例非手术的基底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分成两组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出血量、血肿增长速度、收缩压、舒张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纤维蛋白原(FBI)、血小板(PLT)、肌酐(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GLU)、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然后将有意义的变量(P < 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从而判断医院内感染的早期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47例,感染发生率为20.98%(47/224)。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91 ± 12.37)岁比(58.66 ± 12.37)岁,P = 0.010]、出血量[(10.33 ± 7.94)ml比(7.61 ± 6.58)ml,P=0.034]、血肿的增长速度[(7.34 ± 9.17)ml/h比(4.33 ± 6.77)ml/h,P=0.040]、收缩压[(177.94 ± 25.28)mmHg(1 mmHg=0.133 kPa)比(164.85 ± 22.34)mmHg,P = 0.001]、NIHSS评分[(7.89 ± 4.92)分比(4.84 ± 4.59)分,P < 0.01]、WBC[(9.50 ± 3.23)× 109/L比(8.25 ± 2.28)× 109/L,P = 0.015]、FBI[(3.44 ± 0.95)g/L比(3.03 ± 0.63)g/L,P = 0.007]、BUN[(7.01 ± 5.84)mmol/L比(4.95 ± 1.93)mmol/L,P = 0.021]、GLU[(7.27 ± 2.84)mmol/L比(5.96 ± 1.75)mmol/L,P = 0.004]、CRP[(11.94 ± 21.4)mg/L比(4.39 ± 6.41)mg/L,P = 0.021]均明显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21,95% CI 1.005 ~ 1.037,P = 0.012)、NIHSS评分(OR=1.143,95% CI 1.056 ~ 1.237,P = 0.001)、BUN(OR=1.174,95% CI 1.025 ~ 1.344,P = 0.020)、CRP (OR=1.063,95% CI 1.016~1.112,P = 0.008)、年龄(OR=1.053,95% CI 1.019 ~ 1.089,P = 0.002)是非手术的基底ICH患者急性期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计算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收缩压(面积=0.653,95% CI 0.564 ~ 0.741,P = 0.001)、NIHSS评分(面积=0.679,95% CI 0.592 ~ 0.767,P = 0.000)、BUN(面积=0.617,95% CI 0.526 ~ 0.708,P = 0.014)、CRP(面积=0.691,95% CI 0.614 ~ 0.768,P =0.000)、年龄(面积=0.643,95% CI 0.557 ~ 0.728,P = 0.003)对非手术的基底ICH患者急性期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早期的预测价值。结论非手术的基底ICH患者急性期发生医院内感染具有可识别的、早期预测能力的危险因素,控制其可控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脑出血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基底出血应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发病时间<6 h,50例)和早期组(发病时间6~24 h,46例)。2组患者均在3D-slicer辅助下行神经内镜手术,对比其并发症、临床预后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结果超早期组患者的再出血、颅内感染与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人数少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的GOS评分中轻度残疾多于早期组,重度残疾少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在术后第7、14天脑脊液中NSE的含量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应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基底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脑出血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不增加再出血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神经内镜手术 3D-slicer 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