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伤寒论》集法应用之大成,以麻黄汤法和桂枝汤法为主体。法是外感病初期的必用之法,论及其应用禁忌多,故言不能用者,是不得法,若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发汗的时间与程度应合适,并注意辅、再、慎发汗的情况。对法应用法度进行探讨,并附三则验案进行分析。

  • 标签: 汗(中医) 八法 汗法 法度 体会 医案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 PAI)病因多种多样,但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这一病因相对罕见,且PAI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常难以被识别。本研究报道1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病程中出现感染、血栓事件、乏力进行性加重等表现,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诊断为APS导致的PAI。希望在此病例报道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提高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 标签: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肾上腺出血性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周低强度阻训练对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8例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透析期间血压情况、干预前后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透析中最低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钙水平较对照组高,血磷、尿素和肌酐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3.15%)较对照组(14.06%)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12周低强度阻训练可通过肌肉舒张和收缩产生的肌肉泵效应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水平,降低低血压发生率,改善透析毒素清除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低强度 抗阻训练 血液透析 血压
  • 简介:摘要陆鸿元教授认为,证主要病机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水道输布失常,以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合,发为证;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关键在于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须把握"膀胱气化"及"三焦通调水道"2个关键点,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主,佐以益气健脾、疏肝顺气、气血同调;用药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减选用玉屏风散、桂枝龙骨牡蛎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等。附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 标签: 汗证 汗出异常 自汗 盗汗 五苓散 陆鸿元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氧运动联合阻训练对长期习练太极拳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健康老年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原先习惯进行规律太极拳锻炼,每周习练次数不少于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氧运动及阻训练,每周训练2次。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分别对2组老年对象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速度及动态平衡等肢体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训练后对照组上肢握力、30 s座椅站立试验、10 m最大步速测试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结果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而观察组除TUGT指标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上肢肌力[(26.8±6.9)kg]、30 s座椅站立试验结果[(25.7±6.0)次]及10 m最大步速[(1.87±0.29) m/s]均较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有氧运动联合阻训练能显著改善长期习练太极拳老年人肢体肌力及运动功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其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太极拳锻炼。

  • 标签: 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 太极拳 肢体功能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苗勒管激素(AMH)和血清抑制素B(INH-B)对隐睾症患者睾丸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3例隐睾症患儿的INH-B及AMH水平(设为病例组),其中单侧隐睾患儿31例(右侧隐睾19例,左侧隐睾12例),双侧隐睾患儿22例。年龄(55.0±3.5)个月。另随机选取51例正常男性儿童作为对照组,年龄(54.6±2.7)个月。两组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随访测定血清AMH和INH-B以及相关发育参数。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和手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差异。结果两组除睾丸体积参数外的其余生殖器发育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隐睾与双侧隐睾患者的血清INH-B值[(71.36±6.80) pg/mL vs. (68.08±7.10) pg/mL]和AMH值[(115.44±8.90) ng/mL vs. (110.32±9.10) 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检测血清INH-B值,分别是(69.97±7.50)pg/mL和(75.15±6.3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检测血清AMH值,分别是(113.32±9.30)ng/mL,(127.80±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血清INH-B值为(72.81±6.80)pg/mL,血清AMH值为(119.79±7.3)ng/mL;与术前血清AMH、INH-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MH和INH-B水平可作为评估隐睾症患者评估睾丸功能的可靠指标,并且能评价睾丸固定术后睾丸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隐睾 儿童 抗苗勒管激素 抑制素类
  • 简介:摘要先天性无痛无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 CIPA)是一种以痛觉丧失、无、反复发热、自残、发育迟缓、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这是一种因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A(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A, TrkA)蛋白的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1, NTRK1)基因失活突变造成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文章报道1例痛觉丧失、无、智力低下,外伤后胫骨骨折的先天性无痛无症6岁男孩,该患儿仅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即得到了满意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未发生显著波动。

  • 标签: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 小儿 吸入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辅助微波治疗腋窝多症及腋臭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收治的腋窝多症及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肿胀麻醉下接受负压辅助微波治疗,选择适合尺寸模板转印,然后按照标记点进行微波治疗,能量等级在1~5级。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3、12个月采用多严重程度量表(HDSS)进行多严重程度评分分级,对比术前、后分级变化情况,评价疗效。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共103例(206侧)患者纳入研究,男16例,女87例,年龄18~62岁。术后3、12个月的HDSS评分[(1.28±0.29)分、(1.70±0.62)分]均较治疗前[(3.13±0.27)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3例中99例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疗效肯定;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2例(3侧)血肿,其中1例(2侧)较严重,有皮下层组织坏死及脂肪液化;1例(1侧)感染、局部皮肤坏死;1例(2侧)水泡、皮肤烫伤。并发症发生率约3.88%(4/103)。结论负压辅助微波治疗多症及腋臭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治疗操作及对于并发症的妥善处理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术后效果。

  • 标签: 并发症 微波治疗 腋窝多汗 腋臭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富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输入我国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应对策略和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阿富和我国脊灰流行的相关资料,制定输入风险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样本,对来自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通过微信社交软件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水平,采用风险矩阵评估阿富脊灰输入我国的风险等级。结果76位来自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8人,女性48人,平均年龄46岁,平均从业时间20年、权威系数为0.71。76名专业人员回答阿富脊灰输入我国风险可能性的9道题总得分为567,占总分最高值(2 052)的27.63%,对应脊灰输入我国可能性水平为不太可能(20%~39%);阿富脊灰输入我国严重性的8道题总得分为1 058,占总分最高值(1 824)的58.00%,对应脊灰输入严重性的水平为中等(40%~59%)。对照风险矩阵,提示阿富脊髓灰质炎输入我国的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结论阿富脊灰输入我国的风险为中等水平,只有继续加强我国预防控制脊灰的各项措施,才能持续保持我国无脊灰状态。

  • 标签: 阿富汗 脊髓灰质炎 输入风险 风险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0年,《中华传染病杂志》不忘办刊初心,以网络预发表等形式的学术出版来协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1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将强化创新理念,以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有机融合来加速推动期刊的质量建设,争创精品期刊!

  • 标签: 中华传染病杂志 学术出版 抗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锌指蛋白4(ZIC4)抗体、Hu抗体双重阳性的边缘性脑炎,患者中年女性,因记忆力下降、行走不稳、下肢麻木2个月余入院,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下降、共济失调、双下肢感觉障碍,磁共振示双侧颞叶、海马异常信号,肌电图示感觉神经损害,查血和脑脊液ZIC4抗体、Hu 抗体双重阳性,其他各项检查未发现肿瘤。主要诊断为边缘性脑炎合并亚急性小脑变性、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副肿瘤神经综合征。考虑存在潜在的肿瘤风险,需要长期随访。类似病例国内较少报道,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边缘叶脑炎 抗ZIC4抗体 抗Hu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在冠心病中的致病作用已明确,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炎治疗策略。近年来,4项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CANTOS、CIRT、COCOLT和LoDoCo2为我们寻找冠心病炎治疗的道路提供了方向。靶向调节炎症小体通路和筛选具有残余炎症风险的患者可能是冠心病炎治疗成功的两项重要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抗炎治疗 炎症小体 残余炎症风险
  • 简介:摘要甲状旁腺素可作用于骨骼、肾脏及肠道,在人体钙磷代谢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有关甲状旁腺功能障碍对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目前尚知之甚少。本文着重讨论甲状旁腺疾病与生殖功能和生殖健康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障碍 生殖系统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无型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搜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及其父母血样,采用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联合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患儿临床表现毛发稀疏、无,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外生殖器发育畸形、肛门闭锁。检测到患儿X染色体1区3带68 836 147~68 836 553位置存在半合子缺失(约406 bp),该缺失区域涉及EDA基因第1外显子。患儿母亲检测到该位点的杂合缺失,患儿父亲该位点未见缺失或重复。结论EDA基因第1外显子半合子缺失可能为该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 EDA基因 肛门闭锁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 作者: 许伟伟 李明 崔广清 王瑞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 现在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而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脓毒症时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高凝,而凝机制又受到明显抑制,引起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尽管国内外对脓毒症的凝治疗存在明显争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凝治疗在脓毒症中的意义,只有恰当的凝才会有效降低脓毒症DIC、脓毒性休克及高风险人群的病死率,最终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评分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指导抗凝的评分系统,该评分是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DIC评分系统及脓毒症3.0的基础上优化而来,包括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3项。SIC评分可以灵敏地监测到脓毒症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建议SIC评分≥4分是启动凝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凝药物有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肝素等,而国内推荐的凝药物只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使用凝药物之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在无明显凝禁忌证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从普通肝素过渡到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 肝素
  • 简介:摘要瘢痕尤其是病理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影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目前有多种预防和改善瘢痕的方法,局部外用制剂如硅酮类制剂与植物提取物类制剂等,因使用方便、价格合理等原因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现对预防和改善瘢痕的局部外用制剂种类及其治疗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瘢痕治疗的局部药物应用提供思路。

  • 标签: 瘢痕 外用药 投药,局部 药用制剂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dsDNA抗体、Sm抗体、His抗体)、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