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采用超选择栓塞治疗的腹腔内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总结治疗经验。结果21例患者均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假性动脉动脉以微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其中10例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巩固栓塞。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栓塞假性动脉动脉近端血管,3例患者于假性动脉动脉的远端和近端行"三明治"栓塞,技术成功率100%(21/21),初次栓塞的临床成功率81.0%(17/21),二次栓塞后总体临床成功率为85.7%(18/21)。4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腹痛,1例患者发生脾脏部分梗死,予对症抗炎治疗后好转。结论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超选择栓塞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合并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6例为未破裂动脉。术前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段血管狭窄与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颅内宽颈动脉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载瘤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BOT)在颅内复杂动脉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评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15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1例)应用超选择BOT评估颅内复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3例为大脑后动脉动脉,1例为大脑前动脉动脉闭塞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BOT后出现神经功能减退认定为阳性结果。依据造影结果计算闭塞动脉远端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采用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血流分级系统对侧支血流代偿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试验结果选择手术方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16例患者均无试验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试验结果为阳性,余13例为阴性。动脉临时阻断后,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为0.5~2.5(1.4±0.7)s。试验中侧支血流代偿ASITN/SIR分级不良4例(1级或2级,包括2例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良好12例(3级或4级)。3例阳性患者采用动脉孤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1例出现左上肢肌力下降;13例阴性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或开颅夹闭动脉,术后3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障碍。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0~6.0(4.6±1.2)个月,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结论超选择BOT是预测闭塞动脉耐受性的有效方式,初步应用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其客观评估价值仍需更多病例的积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环 远端 球囊闭塞试验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近肾动脉腹主动脉行预开窗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后,双肾动脉闭塞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行EVAR后1个月突发无尿,CT及DSA显示双侧肾动脉闭塞。急诊行双侧肾动脉血栓碎栓和溶栓治疗,4 d后双肾动脉血流恢复,再置入双侧肾动脉支架。术后随访2年,患者血肌酐和尿量正常。本病例表明,对于预开窗支架EVAR后双肾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行碎栓、溶栓治疗和再次双肾动脉支架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动脉 血栓形成 主动脉瘤,腹 血管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亚型,其起病急、预后差,因此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治疗ABAO的关键。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桥接治疗)对于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然而,迄今尚未针对后循环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进行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就ABAO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基底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内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 标签: 腔内治疗 无名动脉狭窄 无名动脉闭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支架内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肾下型腹主动脉患者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随访期间12例发生单侧髂动脉支架内闭塞并应用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12)岁,左侧髂支闭塞4例,右侧髂支闭塞8例,均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联合髂支成形技术进行治疗且手术成功率为100%。9例分叉型覆膜支架患者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臀肌跛行症状消失,术后2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其中1例患者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发生。结论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性病变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进行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缺血 髂支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老年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支架术后再闭塞患者229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0~49岁组60例、50~59岁组58例、60~69岁组55例和70~80岁组56例,分析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病变的临床特征。结果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80岁组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多支再闭塞病变分别为11.6%、15.5%、21.8%和25.0%(χ2=10.03,P=0.01);冠脉近端+中端再闭塞病变分别为16.6%、21.0%、30.9%和33.9%(χ2=11.83,P=0.005);冠脉再闭塞重度钙化分别为13.3%、17.2%、34.5%和37.5%(χ2=11.56,P=0.006);冠脉再闭塞长病变36~47 mm分别为15.0%、17.2%、21.8%和25.0%(χ2=11.56,P=0.007);冠脉再闭塞弥漫性钙化长病变分别为16.7%、20.6%、32.7%和35.7%(χ2=10.80,P=0.01)。结论老年组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再闭塞具有多支再闭塞病变、近端+中端再闭塞病变、再闭塞重度钙化病变、再闭塞长病变和再闭塞弥漫性钙化长病变的临床特征。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 支架内再闭塞
  • 简介:摘要近5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既有巨大进步,亦存在不少问题。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对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的定义、评估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手术方面,药物涂层球囊的普及具有革命性意义,其用于治疗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已被证实安全、有效;踝下动脉旁路移植对肢体远端中小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疗效;对无血管重建条件的患者,深静脉动脉化可能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作者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周围血管专业医师对该病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药物疗法 旁路移植 球囊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脐动脉闭塞的超声特征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首次发现及外院转诊的胎儿脐动脉闭塞病例共13例,孕妇年龄19~38(28.08±6.25)岁,分析其产前超声特征,随访胎儿结局。结果(1)11例在晚孕期发现,2例在中孕期发现。孕期产检均发现2条脐动脉,后期发现1条脐动脉。(2)5例发现胎儿经线小于孕周,1例胎儿结构异常,1例球拍状胎盘,1例脐带绕颈2周,1例胎儿脐静脉腹内段囊状扩张,1例胎心率减低,其余3例未发现其他异常。(3)6例孕妇选择及时终止妊娠或2 d内行剖宫产手术。(4)11例胎儿存活,2例未存活。结论胎儿脐动脉闭塞具有明显的超声特征,临床仅发现脐动脉闭塞分娩时间要综合早产并发症及胎儿情况而定。

  • 标签: 超声检查 胎儿 脐动脉 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器材的进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颈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症状性颈动脉慢性闭塞的再通对于预防脑卒中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对于此类患者,若想得到最大的获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严格把握适应证筛选出适合闭塞开通的患者,合理的手术策略,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同时风险也很大,所以目前不适合广泛开展,仍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 标签: 颈内动脉 慢性颈动脉闭塞 腔内开通 颈动脉支架 颅内外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主髂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髂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髂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腔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主髂动脉闭塞症 勒里什综合征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LEASO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间跛距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0%,46/51)高于对照组(70.59%,36/51),P<0.05。治疗前,组间踝肱指数、间跛距离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间跛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ASO应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更好地改善踝肱指数、间跛距离。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深动脉成形术 疗效 踝肱指数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基底动脉顶端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的大小、指向以及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夹闭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动脉完全夹闭46例(83.6%),部分夹闭9例;手术时长为(4.4±1.1)h(2.8~7.1 h)。1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1例死亡;2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共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8~9.7年(中位时间为4.7年)。4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mRS 0分32例,1分4例,2分2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随访期间因肺栓塞死亡)。CTA随访结果显示,完全夹闭的动脉未见复发,动脉血流通畅;部分夹闭的动脉均未见体明显增大。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仍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的主要治疗方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