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健康的角膜干细胞是维持角膜上皮透明与完整的前提。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干细胞和/或角膜干细胞龛受损均可导致角膜干细胞功能缺陷(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角膜干细胞移植是恢复干细胞功能、治疗LSCD的主要方法之一。角膜干细胞移植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移植角膜组织、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以及在体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每类手术按照供体来源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近年来,角膜干细胞移植术的手术技术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植片存活率逐步提高,明显改善了LSCD患者的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2-237)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亲属活体角膜移植治疗严重角膜干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因热及化学烧伤造成的严重角膜干细胞缺乏13例(17眼),获取适量其直系血亲或亲兄弟姐妹的角膜组织移植至受眼,术后随访22~26(24.12±1.31)个月。结果17眼中14眼(82.35%)手术成功。末次随访视力(logMAR,BCVA)为0.7(0.6,1.1),优于术前视力1.8(1.6,2.0)(Z=-3.636,P<0.001),末次随访眼表评分为3(2,4)分,优于术前6(5.5,11.5)分(Z=-3.638,P<0.001)。供眼及受眼均未出现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结论亲属活体角膜移植治疗严重角膜干细胞缺乏安全、有效。

  • 标签: 缺乏,干细胞,角膜缘,严重 移植,角膜缘 供体,活体,亲属 评分,眼表
  • 简介:摘要角膜干细胞缺乏(LSCD)是角膜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导致的角膜上皮细胞稳态失衡,以角膜上皮结膜化为特点的眼表疾病。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LSCD患者常需行角膜干细胞移植术(LSCT)进一步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开展的自体角膜移植(CLAU)、简化角膜上皮移植(SLET)、异体角膜移植、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CLET)、体外培养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移植(COMET)5种手术治疗LSC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数据基础。(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6-960)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缘 干细胞移植 上皮, 角膜
  • 简介:摘要角膜干细胞缺乏是角膜干细胞数量或功能下降所致角膜上皮稳态失衡性眼表疾病。国际角膜干细胞工作小组于2019和2020年制定并发布了有关角膜干细胞缺乏定义、诊断、分期和治疗的国际共识,为角膜干细胞缺乏的相关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标准。为了方便我国眼科医师正确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内容,本文就国际共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入解读。(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5-99)

  • 标签: 多数赞同 角膜疾病 上皮, 角膜 角膜缘 干细胞
  • 简介:摘要角膜盲约占我国不可逆盲疾病患者总数的40%,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瘢痕类天疱疮等疾病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体及异体角膜移植术已在临床应用获得一定成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治疗上述角膜疾病的重要方式是通过直接或体外培养的方式移植自体或异体的角膜上皮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及STAT信号通路等对角膜上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与多种因子相作用调节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增生、分化及静止的动态平衡。双眼均存在角膜干细胞缺乏的患者可有望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诱导自体其他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牙髓干细胞等,向角膜样上皮干细胞分化而重建眼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42-46)

  • 标签: 角膜缘 干细胞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用带蒂转移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康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角膜干细胞移植手术130例(130眼)的临床资料。收集同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角膜干细胞移植124例(124眼)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复发率及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130例移植角膜干细胞全部成活。其中有6眼复发,复发率为4.6%,低于对照组的12.1%(χ2=4.648,P=0.039)。研究术后愈合时间7天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5.048,P=0.023)。结论翼状胬肉带蒂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复发率低,安全有效。

  • 标签: 翼状胬肉 转移术,干细胞,角膜缘,带蒂 丝裂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角膜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s, LSCs),观察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 Polysaccharide, LBP)对LSCs体外增殖的影响,为中药体外培养LSCs的研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LSCs,显微镜观察LSCs的细胞形态特征,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转录因子p63初步鉴定大鼠LSCs;分对照组和枸杞多糖处理组,每组20例,免疫印迹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初步探讨枸杞多糖对LSCs的增殖影响。结果镜下观察LSCs体积小,呈多边形或椭圆形,胞核较大,核质比例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体外分离的LSCs可表达p63(阳性率为76.41±1.66%);枸杞多糖处理后LSCs的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枸杞多糖浓度的增加,PCNA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枸杞多糖对LSCs的增殖和生长具有促进和维持的作用。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枸杞多糖 体外培养 p63 PCN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术对难治的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安阳市眼科院2013年7月至2018年5月难治的角膜溃疡35例(35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经过相应治疗而病情不能控制,经久不愈者。对其进行单层或多层羊膜移植,观察术后效果。结果角膜溃疡感染均控制,溃疡在1~3周内愈合,8例角膜透明,27例角膜遗留瘢痕。裸眼视力手动~0.2者23例(45.71%),0.3~0.8者12例(34.29%);视力均较术前提高(χ2=8.929,P=0.003)。结论羊膜移植术是难治的角膜溃疡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溃疡,角膜 移植,羊膜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干细胞缺乏(LSCD)患者的角膜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下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3至10月连续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病门诊诊断为LSCD的患者23例(35只眼)作为LSCD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41.74±15.62)岁。另选取与LSCD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人(25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人,女性19人,年龄为(41.38±12.72)岁。使用IVCM中的“volume”模式对角膜中央、角膜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连续扫描,将获得的图像资料进一步分析,观察不同分期LSCD患者角膜中央及角膜区域细胞学变化情况及上述各部位的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BCD)及角膜上皮厚度(CET)变化趋势;上述参数若符合方差齐性,则采用ANOVA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获得这些参数在LSCD诊断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LSCD患者IVCM特征性表现为角膜病灶区结膜上皮细胞移行,角膜上皮细胞巢状分布,并可见胞质颗粒高反光的杯状细胞浸润;角膜基底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增大,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减低。定量分析LSCD患者的BCD和CET发现,角膜中央BCD为(6 261±1 593)个/mm2,较对照组(8 976±1 096)个/mm2减少30.2%,且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角膜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6.0%、28.7%、29.3%、30.2%(均P<0.007)。LSCD患者角膜中央CET为(34.1±6.9)μm,较对照组(47.3±8.1)μm减少27.9%,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角膜处CET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3.7%、20.6%、26.9%、23.1%(均P<0.007)。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BCD及CET均逐渐减低。此外,角膜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非受累区BCD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6,-5.366,-5.469,-5.224; P <0.001),且鼻侧及颞侧角膜的非受累区CET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05,-4.065;P<0.001)。ROC曲线提示角膜中央及角膜BCD的诊断效能(0.931和0.916)优于角膜中央CET和角膜CET(0.853和0.817)。结论LSCD患者角膜在IVCM下具有较为特异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中央、角膜BCD和CET较低。BCD下降对LSC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47-455)

  • 标签: 角膜 干细胞 显微镜检查 共焦 上皮 角膜
  • 简介:摘要角膜微环境细胞(limbal niche cell,LN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来自于角膜干细胞微环境且具有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多能干细胞。LNC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潜能。体外实验发现,LNC在三维立体培养环境中可以维持角膜干细胞的特性;动物实验发现,LNC可以预防和治疗碱烧伤所致的角膜干细胞缺乏。LNC还可以促进角膜基质的无瘢痕修复,减少修复过程中的新生血管化,提示其可以重建角膜基质。因此,在角膜干细胞缺乏、角膜基质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中,LNC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细胞。(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28-231)

  • 标签: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功能不良(PG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GF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5例,女性为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范围:16~45岁)。根据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DNA指纹图谱等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PGF。采用脐血MSC(1×106/kg)联合艾曲波帕(25~75 mg/d)对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3月1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脐血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PGF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本研究获得航天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420-XYZZ-02),并与全部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6例患者的原发疾病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为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C/ALL)为2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为1例。所有6例患者移植前均处于未缓解状态。allo-HSCT后,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3 d(范围:12~14 d),有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未植入,剩余2例患者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 d及90 d,所有患者在移植后28 d经骨髓DNA指纹图谱证实为完全供者嵌合。6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均为Ⅲ~Ⅳ度aGVHD,经系统治疗后均获得良好控制。②患者的PGF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7 d(范围:28~370 d);其临床特征包括血常规检查结果示,2系或者3系血细胞计数持续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减低或者明显减低,巨核细胞少见或者缺如,微小残留病(MRD)检查未见原发疾病复发证据。③患者输注脐血MSC的中位次数为3.5次(范围:2~4次)。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5例有效,达治疗有效的中位时间为19 d(范围:12~56 d),并且最终获得造血功能恢复。④患者输注脐血MSC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aGVHD及慢性GVHD(cGVHD)症状加重。2例出现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予以艾曲波帕减量后改善。⑤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范围:6~19个月),截至随访结束,6例患者中5例存活,并处于无病生存状态,存活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期为11个月(范围:8~19个月);1例死亡,其死亡原因为严重肺部感染。结论脐血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allo-HSCT后PGF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 艾曲波帕 移植物功能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逆行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视功能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逆行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视功能水平及角膜散光度。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功能水平(0.78±0.56)高于对照组(0.49±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0.75±0.43)D]高于对照组[(1.05±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3,P<0.01)。结论羊膜移植联合逆行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其角膜散光度,利于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情况。

  • 标签: 翼状胬肉 羊膜移植 逆行切除术 视功能 角膜散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性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以及下游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局部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ED-1)的表达,测定各组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分析AMSC移植对大鼠TBI的治疗作用。对各组炎性小体组分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移植术后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LSD的方法;NS组与AMSC移植组炎性反应强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模型组损伤周围区域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NLRP1(0.98±0.06比12.50±2.00,F=53.547,P<0.05)、NLRP3(0.99±0.08比12.56±1.93,F=61.324,P<0.05)、ASC(1.00±0.07比11.07±1.95,F=52.320,P<0.05)、Caspase-1(1.01±0.09比11.59±1.89F=52.306,P<0.05)、IL-1β(1.00±0.04比6.77±1.28,F=35.365,P<0.05)、IL-18(0.98±0.06比9.64±1.74,F=44.510,P<0.05)、TNF-α(0.98±0.06比7.26±1.57,F=38.755,P<0.05)。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降低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NLRP1(12.55±1.80比8.06±1.97,F=53.547,P<0.05)、NLRP3(12.87±2.18比8.76±1.22,F=61.324,P<0.05)、ASC(12.22±2.25比5.88±1.15,F=52.320,P<0.05)、Caspase-1(12.43±2.28比6.73±1.33,F=52.306,P<0.05)、IL-1β(6.98±1.26比3.87±1.12,F=35.365,P<0.05)、IL-18(9.25±1.82比4.06±1.26,F=44.510,P<0.05)、TNF-α(8.35±1.42比4.09±1.12,F=38.755,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组可降低损伤周围区域的炎性反应强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促进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结论AMSC移植对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的抑制作用是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从而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炎性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穿孔患者14例14眼,所有患者均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中取自体角膜基质片填垫于角膜穿孔处。分别于术后第1、7、14天,第1、3、6、9、12个月记录患者视力、眼压、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感染是否复发、角膜植片及前房情况;术后第1、6、12个月行眼前节OCT检查,查看角膜植床植片层间结构及前房与虹膜结构。根据术后1年的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4 d,平均(3.01±0.59)d。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前房形成良好,无双前房出现。角膜植片与植床贴服良好,植片轻度水肿。术后2周,无角膜感染溃疡复发,14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前房形成良好。术后3个月,角膜移植片透明,眼前节OCT示角膜植床植片层间贴附良好,前房情况稳定。术后1年,9眼最佳矫正视力≥0.3,所有患者视力显著提高,术后未见难治性青光眼出现。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填垫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角膜穿孔。

  • 标签: 角膜穿孔 板层角膜移植 治疗
  • 简介:摘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治疗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目前我国淋巴瘤auto-HSCT在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规范、合理应用auto-HSCT仍是国内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国内主要auto-HSCT中心的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牵头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从auto-HSCT的适应证、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干细胞的冻存与复苏、预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期间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uto-HSCT治疗淋巴瘤,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 标签: 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应证 造血干细胞动员 移植预处理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丢失导致不可逆性视力减退和视野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视神经病变。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和自我更新的特性,干细胞治疗已被证明可用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有望成为青光眼视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干细胞根据来源可分为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移植方式包括前房移植、玻璃体内移植、视网膜下和脉络膜上腔移植干细胞治疗青光眼的途径主要包括修复受损小梁网以降低眼压,以及替代或修复受损伤的RGC。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主要存在操作安全性、致瘤性及免疫排斥等问题。通过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和细胞外囊泡的治疗方式可能是较好的解决途径之一。(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5-10)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青光眼 小梁网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 简介:摘要肝癌是中国病死率第二高的癌症,其隐匿性强,至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干细胞项目,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虽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然而恶性肿瘤是这一移植疗法的禁区已是业内共识。这与干细胞自身的两大特点"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密切相关。下面就干细胞特别是MSCs成为肿瘤治疗禁忌的原因,以及潜在的应用方式做一概述,以期为这一疗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干细胞移植治疗 自我更新 多分化潜能
  • 简介:摘要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所需移植量少、供体可接受程度高等特点,文章对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临床应用、基本方案和临床优势进行了综述,为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和遗传代谢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临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