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前期”是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识别出来的血糖水平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该人群无论发生糖尿病还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均较血糖正常人显著增加。糖尿病前期人群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人群。近几十年来,虽然已开展了大量糖尿病相关预防研究,且多数糖尿病预防研究均证实不同干预措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但这一结论仅在IGT人群中得到了广泛验证,尚未在单纯IFG人群中获得充足的证据。而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降低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目前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在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就更不足为知了。因此,目前尚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证实对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进行干预,能够带来代谢指标的改善,以及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长期获益。

  • 标签: 空腹血糖受损 临床证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风险与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并为MC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 074例认知功能正常且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的老年门诊患者进行了调查。随访5年,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有121例受试者被诊断出患有MCI。此外,监测受试者每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入组的1 074例受试者根据认知功能的不同分为MCI组和非MCI组,与非MCI组相比,MCI组中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的平均值更高(均P<0.05)。在高血糖组中,FBG的临界值为6.2 mmol/L(敏感性=84.1%,特异性=90.9%,曲线下面积=0.875,P<0.001);在低血糖组中,FBG的临界值为4.5 mmol/L(灵敏性=77.4%,特异性=87.3%,曲线下面积=0.823,P<0.001)。HbA1c的临界值为5.5%(敏感性=76.0%,特异性=87.0%,曲线下面积=0.815,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I的风险增加与空腹血糖平均值<4.5 mmol/L和≥6.2 mmol/L(RR:1.69,95%CI:1.11~2.59;RR:1.81,95%CI:1.15~2.86)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5.5%(RR:2.13,95%CI:1.51~2.99)相关。结论空腹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偏低是老年人MCI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空腹糖耐量受损 血糖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与空腹血糖受损的关系,进行风险预测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2次体检时间间隔6个月及以上、第1年进行健康体检时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正常者为研究对象,以第2年空腹血糖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以第1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第2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的变化量为自变量构建模型。首先使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自变量,然后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自变量的效应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416人,经1年随访,基线血糖正常者中3.45%(133/3 851)发展为糖尿病前期血糖,0.42%(16/3 851)发展为糖尿病血糖。利用血液检测指标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7.1%,特异度为100.0%,年龄偏大(OR值为1.024,95%CI 1.014~1.035)、收缩压偏高(OR值为1.018,95%CI 1.011~1.025)、体质量指数偏高(OR值为1.079,95%CI 1.036~1.125)、尿酸偏高(OR值为1.003,95%CI 1.002~1.005)、谷氨酰转肽酶偏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10)、肌酐偏低(OR值为0.971,95%CI 0.957~0.985)、AST/ALT偏低(OR值为0.614,95%CI 0.411~0.917)、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OR值为0.972,95%CI 0.958~0.988)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利用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99.7%,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OR值为1.152,95%CI 1.057~1.257)、碱性磷酸酶升高(OR值为1.021,95%CI 1.012~1.030)、白蛋白升高(OR值为1.087,95%CI 1.029~1.148)、AST升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09)、体质量增加(OR值为1.049,95%CI 1.019~1.081)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结论年龄偏大、收缩压偏高、体质量指数偏高、尿酸偏高、谷氨酰转肽酶偏高、肌酐偏低、AST/ALT偏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白蛋白升高、AST升高、体质量增加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当体检者出现以上情况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进行干预,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空腹血糖 血液检测 风险预测 随机森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与空腹血糖受损的关系,进行风险预测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2次体检时间间隔6个月及以上、第1年进行健康体检时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正常者为研究对象,以第2年空腹血糖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以第1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第2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的变化量为自变量构建模型。首先使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自变量,然后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自变量的效应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416人,经1年随访,基线血糖正常者中3.45%(133/3 851)发展为糖尿病前期血糖,0.42%(16/3 851)发展为糖尿病血糖。利用血液检测指标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7.1%,特异度为100.0%,年龄偏大(OR值为1.024,95%CI 1.014~1.035)、收缩压偏高(OR值为1.018,95%CI 1.011~1.025)、体质量指数偏高(OR值为1.079,95%CI 1.036~1.125)、尿酸偏高(OR值为1.003,95%CI 1.002~1.005)、谷氨酰转肽酶偏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10)、肌酐偏低(OR值为0.971,95%CI 0.957~0.985)、AST/ALT偏低(OR值为0.614,95%CI 0.411~0.917)、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OR值为0.972,95%CI 0.958~0.988)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利用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99.7%,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OR值为1.152,95%CI 1.057~1.257)、碱性磷酸酶升高(OR值为1.021,95%CI 1.012~1.030)、白蛋白升高(OR值为1.087,95%CI 1.029~1.148)、AST升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09)、体质量增加(OR值为1.049,95%CI 1.019~1.081)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结论年龄偏大、收缩压偏高、体质量指数偏高、尿酸偏高、谷氨酰转肽酶偏高、肌酐偏低、AST/ALT偏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白蛋白升高、AST升高、体质量增加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当体检者出现以上情况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进行干预,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空腹血糖 血液检测 风险预测 随机森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体检人群血糖筛查情况,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及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异常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人群,收集一般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及血脂、血尿酸。分析血糖指标检测情况;对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完成3项血糖指标检测者,比较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及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对于完成所有检测的空腹血糖正常体检者,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餐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2016年体检人群共45 447人,其中男性23 001人(50.61%),年龄(44.6±13.6)岁,女性22 446人(49.39%),年龄(41.09±12.9)岁。3项血糖指标中,空腹血糖检测率最高(97.04%),糖化血红蛋白为56.17%,餐后血糖仅17.51%。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同时完成3项血糖指标检测的7 351名体检者中,随着空腹血糖上升,餐后血糖异常率逐渐增加,空腹血糖<5.6 mmol/L时,餐后血糖异常率为11.59%;空腹血糖5.6~<6.1 mmol/L时,餐后血糖异常率为33.90%;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血糖异常率为68.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 323.7,P<0.05)。空腹血糖<5.6 mmol/L的体检者餐后血糖异常率低于空腹血糖<6.1 mmol/L者(11.59%比14.32%);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率均较单纯空腹血糖筛查低(切点为5.6 mmol/L,8.83%比11.59%;切点为6.1 mmol/L,10.08% 比14.32%)。对5 872名完成所有检测的体检者分析显示,在空腹血糖正常的人群中,男性、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者餐后血糖异常风险显著增加,OR值95%CI分别是2.85(2.33~3.48)、2.15(1.76~2.62)、1.82(1.45~2.27)和2.64(2.04~3.42)。此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人群餐后血糖异常风险亦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80(1.51~2.15)、1.52(1.27~1.82)、1.43(1.15~1.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检测率最高,餐后血糖最低。空腹血糖正常时餐后血糖异常率较高,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率有所降低。对于男性、年龄较大、超重或肥胖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的体检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推荐检测餐后血糖

  • 标签: 健康体检 筛查 餐后血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积空腹血糖(cumFPG)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56 845名职工为观察对象,平均随访7.77年,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按cumFPG四分位分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发生密度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自然样条函数分析cumFPG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7.77±1.05)年,全因死亡发生密度随cumFPG增加呈上升趋势(分别为4.93/千人年、5.87/千人年、8.48/千人年、14.02/千人年),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基线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与Q1组比较,Q4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为1.28(1.15~1.42),cumFPG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7%。自然样条函数分析显示cumFPG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现类似J形曲线关系。结论高cumFPG是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累积空腹血糖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低血糖察觉意识受损指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察觉低血糖的症状、频率与强度的敏感性减弱或缺失,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且引发低血糖恐惧,进而对生命质量造成严重负担。本文从低血糖察觉意识受损的概念、测评工具、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开展低血糖察觉意识受损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低血糖 糖尿病 综述 低血糖察觉意识受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轨迹与新发颈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连续3年进行健康体检且符合入选标准的953例被检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观察对象2017、2018、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FPG数值,用潜类别轨迹模型确定4个不同的FPG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水平组,中稳定水平组,中高稳定水平组,高稳定水平组,随访各组人群至2020年度健康体检时颈部动脉斑块的发病情况。比较4组颈部动脉斑块发病率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FPG轨迹组与新发颈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颈部动脉斑块的发病率随着FPG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11.13%、19.70%、23.44%、23.81%(P<0.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BMI等多种混杂因素后,FPG稳定中水平组、稳定中高水平组、稳定高水平组颈部动脉斑块发病风险分别为FPG稳定低水平组的1.895(95%CI:1.296~2.769)、2.273(95%CI:1.241~4.161)、2.527(95%CI:1.219~5.241)倍(均P<0.05)。结论长期高FPG水平是颈部动脉斑块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糖使其稳定在较低水平能够降低颈部动脉斑块发生风险。

  • 标签: 颈部动脉斑块 空腹血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1 922名体检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糖代谢和脂代谢等指标。根据HbA1c和FPG两种指标,对其血糖状态进行分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筛查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因素。采用HbA1c筛查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分别为8.13%,34.79%)均明显高于FPG(分别为4.70%,8.97%)(χ²值=2 635.940,P<0.001),两种指标筛查糖代谢异常不一致的人群比例为35.65%,并主要集中于HbA1c为5.7%~6.0%且FPG<5.6 mmol/L的人群,其次为HbA1c为6.1%~6.4%且FPG<5.6 mmol/L的人群, 不一致人群比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导致不一致现象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长、超重或肥胖、低白蛋白血症、血脂紊乱和高尿酸血症等,其中45岁以上人群(OR=3.525, 95%CI: 3.216~3.863, P<0.001)相比45岁以下人群,超重(OR=1.474, 95%CI: 1.341~1.620, P<0.001)或肥胖人群(OR=1.856, 95%CI: 1.633~2.110, P<0.001)相比于体重正常人群,均更容易出现筛查不一致的现象。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 糖代谢异常 年龄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对糖尿病诊断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检查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57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及6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通过对FPG、2 hPG以及HbA1c的检测,分析各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患者的FPG、2 hPG以及HbA1c检测结果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在FPG、HbA1c检测结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以FPG≥7.0 mmol/L、2 hPG≥11.1 mmol/L、HbA1c≥6.5%为诊断标准,对糖尿病的确诊率分别为53.23%、85.48%和87.10%。而在FPG、2hPG以及HbA1c的联合检测中,检测结果糖尿病的确诊率为98.39%,与其他3项诊断标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对受检者FPG、2 hPG以及HbA1c等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其对糖尿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大气PM10暴露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空腹血糖(FPG)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金昌队列”基线人群,剔除家庭住址信息和糖尿病诊断信息不完整者,最终纳入24 285名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信息。运用ArcGIS软件根据家庭住址匹配距离最近的环境监测站点,以调查前2年PM10平均浓度作为暴露估计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大气PM10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FPG的影响,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两者之间剂量-反应关系,并进行分层分析和效应修饰分析。结果24 285名研究对象年龄(49.32±8.60)岁,体重指数(24.22±6.09)kg/m2,男性13 950名(57.44%),患糖尿病者2 066名(8.51%)。调整混杂因素后,调查前2年PM10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OR (95%CI)值为1.05(1.01~1.09)],FPG升高0.061(95%CI:0.047~0.076)mmol/L。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PM10浓度与FPG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P<0.001)(图1)。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5%CI):1.10(1.03~1.18)]、年龄>50岁[OR(95%CI):1.06(1.02~1.11)]、有糖尿病家族史[OR(95%CI):1.13(1.04~1.23)]和患高血压[OR(95%CI):1.07(1.02~1.12)]者糖尿病患病风险与PM10暴露之间的关联更强(P交互值均<0.05);PM10对FPG的影响在年龄>50岁[β(95%CI):0.080(0.050~0.109)mmol/L]、有糖尿病家族史[β(95%CI):0.087(0.036~0.137)mmol/L]和患高血压[β(95%CI):0.077(0.046~0.108)mmol/L]者更显著(P交互值均<0.05)。结论大气PM10长期暴露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和FPG水平;年龄>5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及患高血压者是敏感人群。

  • 标签: 颗粒物 糖尿病 横断面研究 空腹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妊娠季节与孕妇妊娠三期空腹血糖水平(FB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542‌名,按妊娠时(末次月经时间)的季节,将孕妇分为春季妊娠组85‌名、夏季妊娠组55‌名、秋季妊娠组203‌名和冬季妊娠组199‌名。分别于孕早期(孕周<14周)、孕中期(17~22周)、孕晚期(28~32周)检测FBG。采用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配对Friedman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FBG水平及血糖异常的出现比率。以冬季组为参考,分别以FBG≥5.1 mmol/L和FBG≥4.4 mmol/L为切点值,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妊娠季节是否对妊娠期血糖异常存在独立影响。结果与夏季妊娠组相比,其他三组妊娠三期FBG水平均较低(P均<0.05);与春季组相比,冬季组妊娠三期FBG水平均明显更低,秋季组孕中和晚期也明显低于春季组相应水平(P<0.05)。与夏季妊娠组相比,秋季组和冬季组妊娠三期FBG≥5.1 mmol/L者的比率均明显更低(P均<0.05);与春季组和夏季组相比,秋季组和冬季组孕中期<4.4 mmol/L者的比例均明显更高(P均<0.05)。与冬季妊娠相比,夏季妊娠是孕中期和孕晚期FBG水平≥5.1 mmol/L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冬季妊娠相比,春季和夏季妊娠是孕中期FBG水平≥4.4 mmol/L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秋季妊娠不是孕中、晚期FBG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既往健康的孕妇中,与春季、夏季妊娠者相比,秋季和冬季妊娠者妊娠三期FBG水平更低;春季和夏季妊娠者发生GDM风险较高,秋季和冬季妊娠者发生GDM的风险可能更小。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季节 空腹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对重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重度AIS患者。重度AIS定义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5分。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后90 d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次要终点事件为任何颅内出血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颅内出血定义为在住院期间治疗后颅脑影像学检查显示的任何局部或远隔部位实质性出血,sICH定义为在治疗后7 d内影像学检查显示任何颅内出血且NIHSS评分增加≥4分。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各种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空腹血糖水平对转归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13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重度AIS患者,73例(64.6%)转归不良;29例(25.7%)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8.8%)为sICH。多变量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是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 OR)1.45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53~2.000;P=0.023]以及sICH(OR 1.235,95% CI 1.013~1.504;P=0.036)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空腹血糖预测发病后90 d时临床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 CI 0.637~0.824),最佳截断值为6.25 mmol/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0%和82.5%。空腹血糖预测s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95% CI 0.577~0.878),最佳截断值为7.98 mmol/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和77.7%。结论空腹血糖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重度AIS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和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血糖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试验预期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D40配体(CD40L)、空腹血糖(FPG)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D40L、FPG、炎症因子(PCT、IL-18、IL-6、hs-CRP)和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最高呼气流速(PEF)]的差异,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血清CD40L、FPG水平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CD40L、FPG水平由高到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PCT、IL-18、IL-6、hs-CRP水平由高到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重症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FVC、FVC1、MMEF和PEF水平由高到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患者CD40L、FPG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D40L、FPG水平较高,且与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肺炎 CD40配体 血糖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D40配体(CD40L)、空腹血糖(FPG)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D40L、FPG、炎症因子(PCT、IL-18、IL-6、hs-CRP)和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最高呼气流速(PEF)]的差异,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血清CD40L、FPG水平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CD40L、FPG水平由高到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非重症肺炎组和对照组PCT、IL-18、IL-6、hs-CRP水平由高到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重症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FVC、FVC1、MMEF和PEF水平由高到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患者CD40L、FPG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D40L、FPG水平较高,且与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肺炎 CD40配体 血糖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9至2020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完成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的78例冠心病患者的资料,64例符合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禁食8 h以上,口服葡萄糖后静脉注射胰岛素和显像剂18F-FDG,完成心肌代谢图像采集。心肌代谢图像质量不影响临床诊断为合格,图像质量评分(IQ)0~2分;否则为不合格,评分为3~4分。分析比较合格组(55例)与不合格组(19例)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率、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以及服用调脂药、口服降糖药等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心肌代谢显像不合格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合格组(63.2%和33.3%,χ2=4.872,P=0.027)。不合格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合格组升高[7.67(6.02,11.64)和5.52(4.97,6.37)mmol/L;7.30(6.43,8.70)和6.20(5.60,6.87)%;19.8(15.1,24.1)和14.8(13.9,16.8)%,U=-3.909、-2.419和-3.042,P<0.001,P=0.016和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是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62(95%CI:1.19~2.20,P=0.002)。空腹血糖≥6.66 mmol/L则是心肌显像不合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69~0.93,P<0.001)。结论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 标签: 血糖 冠状动脉疾病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31家医院的NVAF患者18 7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8 703例NVAF患者年龄(63.8±12.0)岁,男性11 503例(61.5%)。其中血糖正常组11 877例(63.5%)、糖尿病前期组2 023例(10.8%)、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1 131例(6.0%)、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811例(4.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2 861例(15.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4 803例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的患者共1 131例(23.5%),其中血糖过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4.4 mmol/L)的患者有328例(29.0%)。随访(51±23)个月,最长82个月,随访结束时984例(5.3%)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0/100、1.41/100、2.09/100、1.46/100和1.71/100人年(χ²=53.0,log-rank 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100、2.17/100、4.08/100、2.58/100、3.16/100人年(χ²=72.3,log-rank P<0.001);血栓栓塞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其余4组均较血糖正常组高(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HR=1.23,95%CI 1.00~1.51,P=0.049)、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HR=1.32,95%CI 1.06~1.65,P=0.013)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HR=1.26,95%CI 1.01~1.58,P=0.044)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或者过低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空腹血糖升高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风险显著高于非脂肪肝者的时间点,分析影响脂肪肝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因素,及其危险因素聚集数量对发病的影响。方法对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08年9月至2017年4月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生存分析法,分析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1、3、5、7年患病率,并用Z检验比较其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差异,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危险因素聚集数量对发病的影响。结果脂肪肝组10 802例,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病密度为61/1 000人年,1、3、5、7年患病率分别为2%、16%、28%、38%;非脂肪肝组29 579人,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病密度为23/1 000人年,1、3、5、7年患病率为1%、7%、11%、16%。脂肪肝组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近期、远期风险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 < 0.001),脂肪肝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从第1年起就显著高于非脂肪肝者(P < 0.001)。≥50岁(HR = 1.954,95%CI:1.792~2.132)、身体质量指数升高(HR = 1.397,95%CI:1.198~1.629)、血压升高(HR = 1.284,95%CI:1.181~1.397)、甘油三酯升高(HR = 1.171,95%CI:1.077~1.274)是促进脂肪肝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肪肝合并上述2个、3个、4个危险因素会明显增加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病风险(P < 0.001)。结论脂肪肝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从第1年起就显著高于非脂肪肝者;≥50岁、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甘油三酯升高是促进脂肪肝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脂肪肝合并上述2个、3个、4个危险因素会明显增加空腹血糖升高发病风险。

  • 标签: 脂肪肝 空腹血糖 生存分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差值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临床资料完整、年龄≥65岁的老年T2DM患者953例。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差值的绝对值记为血糖差值,根据血糖差值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血糖差值(<4.12 mmol/L)第一分位组317例、血糖差值(4.12~7.69 mmol/L)第二分位组320例和血糖差值(≥7.69 mmol/L)第三分位组316例。收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及NAFLD的患病率,分析血糖差值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从血糖差值第一分位组至第三分位组,患者的二甲双胍服用比例(χ2=9.581,P=0.008)、腰臀比(F=3.663,P=0.026)、24 h尿酸排泄(χ2=6.241,P=0.044)、谷丙转氨酶(χ2=22.361,P<0.001)、γ-谷氨酰转肽酶(χ2=17.681,P<0.001)、餐后2 h血糖(χ2=579.315,P<0.001)均呈现增高趋势,腰围(F=4.723,P=0.009)、体质指数(F=5.811,P=0.003)、空腹C肽水平(χ2=9.442,P=0.009)、餐后2 h C肽水平(χ2=17.599,P<0.001)、糖化血红蛋白(F=30.8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FLD患病率也逐渐升高[24.0%(76例)比33.1%(107例)比36.7%(116例)(χ2=12.712,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其他变量后,血糖差值与老年T2DM患者NAFLD发生相关(OR=1.396,Wald χ2=0.002,P<0.01)。结论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差值较大的老年T2DM患者代谢紊乱更严重且NAFLD患病率更高;血糖差值增大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脂肪肝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