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法学杂志》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翔是否构成强奸罪?》的案例分析。我认为,翔已构成强奸未遂罪。对此,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在主观上,犯了对行为对象认识上的错误。他潜入车站旅行服务所行窃时,发现有人睡觉,联系到前三天的观察,即断定为女性。当他摸到床前的尖头皮鞋后,更确信无疑了。尽管这时的确信不符合客观事实,但并不影响认定翔在主观上已具有强奸的故意。

  • 标签: 夏翔 未遂罪 行为对象 强奸犯罪 几点看法 案例分析
  • 简介:<正>我们认为,被告人翔的行为已构成强奸未遂罪。理由是:被告人翔主观上具有强奸的故意是显而易见的。在客观上,他脱光衣裤,手持凶器,裸身上床,应认为是已着手实施强奸犯罪,进入犯罪的实行阶段。只是由于他意志以外的原因(张某为男性),才未达到强奸的目的,这是强奸犯罪的未遂,刑法理论上称之为“对象不能犯的未遂”,造成这种情况的是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刑法理论认为,这种错误不影响犯罪的构成,也就是说,仍按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上实

  • 标签: 未遂罪 被告人 夏翔 认识错误 强奸犯罪 犯罪对象
  • 简介:<正>翔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说法不一,笔者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强奸罪是一种两性关系方面的犯罪。违背妇女意志、强奸与妇女性交是其实质,暴力、胁迫等是其手段。从强奸罪的构成来看,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子;在某些情况下,妇女只能成为教唆、帮助男子实施强奸行为的共犯;犯罪主体所侵害的客体是妇女的人身权利,即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表现这一客体的犯罪对象

  • 标签: 强奸罪 犯罪主体 夏翔 犯罪对象 强奸行为 刑事责任能力
  • 简介:<正>一天,沛县公证处走进一位中年妇女甄某,向公证员申请办理一件房屋买卖公证。关于办理公证的理由,她说:丈夫因经济犯罪被依法判刑,因欠别人的债务甚多,讨债人经常登门要帐,自己不得安宁。因此想卖掉沛城汉街的商住房一套偿还债务。现买主已找好,并急于成交,请求公证处尽快为其办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公证员审查了她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后指出:该房的所有权属夫妻双方,按照法律规定,丈夫虽被判刑,但不得剥夺他享有和处分财产的权利。妻子要想处分该房屋,必须征得丈夫的同意,否则不能公证。随后甄某又提出:她有两套房子,处分的是属她本人所有的一套,丈夫服刑的监狱在镇江,路途遥远,前往办理手

  • 标签: 房屋买卖 公证员 公证处 “情” 合同公证 经济犯罪
  • 简介:信赖规则是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私法上产生的概念,英美法称之为允诺禁反言规则,大陆法称之以权利外观原理为基础的信赖责任(规则)。它在私法体系中产生,并在公法领域中扩张蔓延;它打破了英美法古典的对价中心理论,修正了大陆法传统的Gewere原理;我国民法中虽未有信赖规则的称谓,但信赖规则却已渗透于我国法律体系之中。本文拟对信赖规则的内涵、性质、特征等作一法理学意义上的研讨,并对信赖规则与缔约过失规则予以比较,以期对信赖规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走出信赖规则的认知误区。

  • 标签: 英美法 大陆法 私法 规则 缔约过失 对价
  • 简介:治法学者,对于法律研究,有解释论及立法论区别。解释论者,以明法律司法运用、分析疑义、指明要件为当务之急;而立法论者则以立法得失、法律目的及其运用之当否为评论中心。故立法论不能离(开)解释论为独立,盖不明法律司法上运用及疑义之分析并指明其要件当否,无由探讨法律目的及运用上当否,即无以说明立法得失。

  • 标签: 法律目的 司法运用 立法论 解释论 要件 得失
  • 简介:互联网+时代,网约车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极大方便了出行,网约车的兴起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方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在运营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纠纷、安全等方面的治安隐患。在多元化的运营主体以及互联网背景的新形势下,网约车平台可能会越来越多,如何在网约车发展的同时降低社会治安安全隐患,已成为网约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网约车现状,介绍了网约车的运营模式,指出了网约车存在的治安隐患问题,分析了网约车存在治安安全隐患的原因,提出了网约车治安风险控的对策。

  • 标签: 出租车 网约车 治安隐患 治安防范
  • 简介:被害人承诺理论作为刑法的边缘性理论,其立论的界域问题成为刑法探讨这一理论肇端,被害人承诺理论界域跨越私法视域与公法视域两个部分,其合理存在的根本依据在于这两种刑法根本价值调和。私法视域在公法视域的最大让渡之下所形成的合理利益才能成为被害人承诺的价值领域,承载合理利益的出罪机制以及宽缓模式则最终决定于刑法于犯罪的双重评价模式以及“同意的故意”与“违逆的故意”的理论区分。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立论 合理利益
  • 简介:遗嘱自由原则是罗马法所确立的重要的继承法原则,并为现代各国立法所采用。但遗嘱自由有其弊端,应进行合理的限制。本文比较世界两大法系国家对遗嘱自由限制的具体作法,提出我国继承立法在遗嘱自由限制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法法律制度。

  • 标签: 遗嘱自由 限制 特(保)留份 继承
  • 简介:反诉制度在我国诉讼理论及实践中尚不完善,而对于其一分支离婚诉讼的反诉则更属空白地带,本文从诉权、诉讼标的、反诉的理论构成及司法实务方面阐述了设立离婚诉讼的必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设想.

  • 标签: 离婚 诉讼 反诉 诉权 诉讼标的 理论构成
  • 简介:侦查协作是现代侦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刑事犯罪的特点决定了加强侦查协作的必要性。本文全面而具体地论述了侦查协作的重要意义,深入地分析了侦查协作的基本类型及内容,特别是较为具体地提出了侦查协作组织实施的方法,这无论是对完善刑事侦查的理论,还是指导刑事侦查实践都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犯罪特点 侦查协作 必要性 重要意义 基本类型 组织实施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目前主流的刑罚措施的诟病与反思多有出现,从刑罚的目的上看,传统的报应论与预防理论都有其合理部分,同时也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将两种理论综合对待是当前的主流的观点。由于刑罚本身"恶"的属性和社会中存在的"群聚效应",使我们难以去除对死刑的追求,也使刑罚的改造目的不容易实现,而传统刑罚手段也给服刑者回归社会带来困难。目前需要针对现有刑罚方式的问题探索社区矫正,社区服务等新的刑罚手段,并在合适的时间加以推广。

  • 标签: 报应论 犯罪者改造 社区矫正 群聚效应
  • 简介:外贸法的修改应首先明确外贸法的地位与性质、外贸法修改的指导思想、外贸法修改的目的、外贸法的范围、外贸法与海关法的关系的确定;此外,对于外贸法与其实施条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安排、服务贸易的新问题以及四地关税制度一体化等问题也应做出具体的规定。

  • 标签: 外贸法 对外贸易管理 服务贸易 关税制度 海关法 国家
  • 简介:债权平等一直以来被民法学者奉为圭臬。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债权平等似乎是一个先验的概念,少数学者则从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债权的隐秘性以及相对性角度为债权平等提供了理论支撑。我国实证法为了回应债权平等在破产法以及诉讼法执行程序中分别确立公平清偿原则和参与分配制度。然而我国实证法却在多个领域又突破了债权平等原则。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只能够说明债权人的主体地位的平等却并不能够直接推导出债权本身的平等,而债权的隐秘性和相对性理论也不能够得出债权平等的结论。实证法的突破和理论基础的虚假性使得债权平等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 标签: 债权平等 公平受偿 优先受偿 债权平等突破
  • 简介:如何对待该当性是不同刑罚理论相互区隔的核心密码。但是,该当不仅指面向过去的惩罚,还应包括面向未来的奖赏,以期在正义的范围内更大程度地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罪刑"该"即刑事责任的有无,此为启动刑罚权之前提;罪刑"当"即刑事责任的大小,此为刑罚配置之标杆。刑罚既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也不是为了宽容而宽容,刑罚的价值在于:一个人因其所作所为而受罚,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自由度得到有效增加,社会却因之而更加安全。

  • 标签: 该当性 该当性因素 罪刑该当
  • 简介:票据犯罪最高刑罚设为死刑,罚重于罪,而且不分票据权利人和非票据权利人,在理论上都可判处死刑,不甚合理。而欠缺资格刑,也不利于有效预防再犯。裁量票据犯罪刑罚。应当根据既定刑种和刑度的规定,注重犯罪数额、犯罪情节,但是在定罪和量刑时应当择一裁量。不能重复评价,并且应当依法选择轻刑。

  • 标签: 票据犯罪 刑罚体系 非票据权利人 票据权利人 犯罪情节 犯罪数额
  • 简介:自然债是经由诉讼不能实现的债,债务人的履行或者承诺履行将激活债对债务人的强制力,债务人一旦自动履行即不得请求返还。自然债是债的"亚类"。用"自然"加"债"来表达有两个含义:一是它不同于一般的作为法定债的民事债,无论是债因还是效力;二是它不同于非债,不是纯粹的社会、道德或者宗教义务。用"自然债"将"债"与"自然"连接可以体现出,这一类债的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但一旦履行它就是债的履行而非不当得利或者赠与。这一点同罗马人区分契约与准契约的思路如出一辙。罗马人将"准"与"契约"相连,就将介于契约与侵权之间的地带统一起来。同样,"自然债"也统一了处在法定义务与纯粹的社会义务之间的灰色地带。

  • 标签: 自然之债 赠与 不当得利 法定之债
  • 简介:人权保障是刑法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刑法的社会秩序维护和人权保障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在刑法中是否应当引入不利解释以促进人权保障值得探讨。不利解释的起源、价值、适用范围有自己的特点,不利解释原则与刑法的价值相偏离,与刑法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以及国民可预测性存在差异,不利解释在刑法中的适用具有非正当性、非必要性。因此,不宜采纳。

  • 标签: 人权保障 不利解释 刑法目的 价值 原则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