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刑诉法首次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在庭前召集控辩双方听取有关程序问题的意见,这被学界认为是针对程序争议的庭前听证程序的雏形。庭前听证程序的性质与庭审程序具有相似,但因裁判对象不同也有其独有的特征。英美及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均建立了针对重大程序争议的庭前听证程序。我国现阶段由法官在庭审阶段行政化处理程序争议,这一方式所存在的缺陷也催生了新刑诉法庭前听证程序的初步确立,但具体的实施规则尚需完善。

  • 标签: 程序性争议 庭前听证程序 刑事诉讼法修改 集中审理 控辩平等
  • 简介:近年来,程序制裁措施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它真的能有效抑制公安侦查中违反侦查程序的潜规则吗?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侦查程序违法的原因、程序制裁的利弊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侦查程序性违法 非法证据排除 程序性制裁 侦查令状制度
  • 简介:本文拟从陈国清案出发,对中国刑事法庭上出现的程序辩护问题作一初步的实证分析。笔者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程序辩护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起程序辩护的方式是怎样的?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究竟是如何受理和调查程序辩护请求的?对于被告方的程序辩护请求,法院是否会作出专门的裁判,以及是否会接纳被告方的辩护意见?通过这些讨论,本文将就程序辩护问题得出几个初步的结论。

  • 标签: 程序性 现状与问题 辩护意见 实证分析 刑事法庭 二审法院
  • 简介:制裁是法律的内在构成要素,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必要机制,对于实现法的公平与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程序制裁的确立体现了程序的独立价值,而我国的程序制裁机制需要进行合理的制度改革与程序构建。

  • 标签: 程序性制裁 程序规则 诉讼程序
  • 简介: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程序正义理念的传播、刑事诉讼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司法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对程序辩护的探讨也逐步兴起。但是,影响程序辩护理论产生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程序辩护?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是否存在程序辩护的有关规定?以及修改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第35条时增加程序辩护的规定是否可行?笔者本文将追寻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程序性辩护 程序性制裁
  •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程序的日益重视,程序辩护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辩护形式,这种辩护通过质疑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的程序违法,以达到影响诉讼进程及结局的最终目的。与传统的实体性辩护不同,这种辩护针对的是程序问题,通过质疑程序来影响诉讼结局。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辩护的手段和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维护程序的独立与公正。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这种辩护很难为法院所接受,面对着诸多的程序辩护,法院要么简单粗暴的直接予以拒绝,要么完全置之不理。[1]而由于缺乏独立的程序上诉机制,对于法院的这种态度,被告人和辩护人很难获得有效的救济。当被告人和辩护人一方面面对着诸多的程序违法,另一方面却又找不到有效

  • 标签: 程序违法 刑事程序 上诉理由 事实认定 事实性 上诉审
  • 简介:成文法所赋予请求人程序权利并不意味着请求人具有原告资格,请求人的原告资格始终是一个个案衡量问题。由于程序损害并不必然导致实体性损害,证明程序损害与实体性损害之间的关联成为了认定程序损害案件中原告资格的关键。或然标准在程序损害测试中的适用,为请求人实现程序权利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资格条件,也为法院进一步对请求人实体性权利与行政效率的权衡提供了空间。法院对程序损害案件中原告资格的认定还影响到国会、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的分权关系这一根本性宪法制度架构。

  • 标签: 原告资格 程序性损害 程序性权利 司法审查
  • 简介:未来原告,是指已经遭受人身损害但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的被侵权人.未来原告可通过补充申报的方式加入破产程序,只有在其所受清偿比例达到与其他债权人同一比例时,与其在同一清偿顺序或者清偿顺序在其后的其他债权人才能继续受偿.在债权人加入破产程序后,未来原告自然享有会议参加权,但应对其参加权作出一定限制.在不会严重损害破产效率的情况下,应当允许未来原告行使债权人会议决议撤销权.同时,在出现大量未来原告时,人民法院应当指定律师作为未来原告的代表参与重整计划与和解协议的表决.

  • 标签: 未来原告 企业破产 程序性权利
  • 简介:“示范诉讼”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前司法审判中化解群体性纠纷的一项重要路径,很大程度上是其与“代表人诉讼”制度实践博弈的客观结果。但事实上,作为“示范诉讼”应用价值核心的裁判张力,却往往因个案社会结构的“非均质化”、涉诉群体参与途径锁闭、审理信息“公开对称”机制缺位等原因,无法自然地获得延伸,实现“涉案利益群体”自主“认同息诉”的应然社会效果。而以司法公信力塑造为基轴,通过有机引入法社会学领域中的“法律合作社团”,释放公开程序场域效应,建构契合“示范诉讼”审判运行规律的程序机制,引导涉案群体适度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意志”下的个体权益回归,或将成为破解“示范诉讼”困局的必由之路径。

  • 标签: 示范诉讼 代表人诉讼 司法审判
  • 简介:指导案例19号存在“相关法条”罗列不当和雇员责任违背事后新法的嫌疑。为了案例指导制度维护司法公正目的的实现,在选择指导案例的标准方面,不仅要考虑《规定》中所列条件,还应当进一步考虑其合法性问题并将合法作为首要标准;同时建立严格、审慎的遴选和撤销程序审查机制,确保案例指导制度发挥应有功效。

  • 标签: 指导案例 选择标准 审查机制
  • 简介:本文从一则案例引发对程序正当的探讨,分析了正当程序的产生及其内容,从而在逻辑上对程序正当的价值问题进行了阐述.

  • 标签: 程序正当性 制度设计 价值
  • 简介: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陈瑞华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学理论对于法律程序的价值问题基本上坚持了程序工具主义的观点,即将法律程序仅仅视为实施实体法的手段或工具,强调程序在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方面的有效或有用,而不承认它具有独立于实体法目标...

  • 标签: 程序正义价值 法律程序 裁判者 被告人 正当性 法律价值
  • 简介:通过对德日、法、美、英等国临时救济程序的研究,认为临时救济分两个功能层次,第二层次突破了传统临时救济的"附属性"特征,具有确保现在利益与暂时实现权利的功能、证据保全功能、纠纷解决功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程序设置上的"两造对立辩论或陈述意见"确保上述功能的实现,这样裁定具有既判力效力。

  • 标签: 临时性救济 第二层次功能 程序保障 既判力
  • 简介:违法所得没收之特别程序,是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特别程序之一。虽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与该程序的启动、裁定结果密切相关,但该程序并不解决罪否与刑罚的问题,在性质上与传统的刑事程序有较大差别,且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缺席审判程序,无法进行有效的抗辩。因此在司法实践不足、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的情况下,需依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一方面严格限定侦查机关在判前对犯罪所得等财物的处置,将财产的最终处置权交给法院;另一方面在公告、庭审等程序设计时,注重对被告人、利害关系人的权益保护,正确适用比例原则,准确界定"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之范围,以保障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正当化运行。

  • 标签: 违法所得 没收 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正当程序 利害关系人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据《法制日报》报道,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法院在46名教师诉南阳市规划局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引入庭前调解,成功调处了一起行政纠纷。在法院大量调解工作的基础上,该案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在原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原告主动申请撤诉。

  • 标签: 行政诉讼调解 行政纠纷 具体行政行为 性解 行政诉讼法 国家公权
  • 简介:吴英案作为有重大争议的死刑案件,引起了民众的广泛热议并迅速转化为一起公共案件。从刑事实体法的角度来看吴英案,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局。从刑事程序法的角度,通过构建民众直接参与刑事审判的机制,引入作为例外的"疑罪从轻"规则,推行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回归,将为我们解决有重大争议的死刑案件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吴英案 死刑案件 程序 量刑
  • 简介:侦查程序中充斥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与衡平,为此,侦查程序的架构必须突出程序的限权功能和体现程序的控权,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设置制约国家侦查权,防止其误用、滥用,危害人权.为此,侦查程序的发动、运行和终结始终应当受到程序法的严格控制,必须依循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

  • 标签: 刑事侦查程序 程序正义 衡平 限权 侦查权 控权
  • 简介:程序正义有两条分歧的经验,一是相对程序工具主义,二是程序内在独立价值论.对此不应择一而用,而应建立综合程序正义理念,就是在分析各种理论局限性的前提下,撷取各种理论优长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进而型构一个综合程序正义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多重价值选择体系,针对变革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区域、时域、对象,在多重价值体系中作出最优的价值抉择,推动现代法律秩序生长.

  • 标签: 程序工具主义 程序内在独立 综合性程序正义
  • 简介:临时保护约束措施应当定性为刑诉法意义上的一种特殊的强制措施,仅适用于经法定鉴定程序确认的精神病人,其决定权应当由公安机关转移至最具中立的法院;约束期限应以鉴定意见做出后至强制医疗决定送交执行为基准作出限制,执行期间可以折抵刑期;在普通精神病院设置临时保护约束区作为其专用约束场所;通过引入构建精神病鉴定羁押制度来弥补鉴定意见做出前精神病人被羁押的法律依据空白。

  • 标签: 强制医疗 临时 保护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