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宪法实施机构之一,在宪法学界被视为"集中式合宪性审查"模式的典范。在其六十多年的历史,德国宪法法院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谁是宪法的守护者"这个魏玛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德国宪法法院丝毫也不回避宪法所具有的政治和法律双重属性,但它坚持把政治问题带入到基本法的文本结构之中来考量,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从文本中发现价值、以价值来统摄文本的宪法解释方法。本文通过考察德国宪法法院奠基时期(1951—1955)巩固自身宪法地位的举措和两个关键案例,分析了宪法有效实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 标签: 宪法法院 宪法实施 德国 魏玛 基本法
  • 简介: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追求,但其本身具有抽象性和相对性的特点。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正义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解析性的研究,通过引入具体案例的形式对既往的正义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在个例的实际运用达致对正义概念直观化和具体化的目的。本文试图论证,早期的正义概念与道德相连接,被视为社会美德的基础;分配正义侧重正义的形式,实质在于给予各人有差异但符合本质的对待;功利主义与社会正义论均追求法律的合目的性,功利主义侧重社会利益或社会福利的总增长,而罗尔斯社会正义论更关注社会中个体自由的实现与权利的保障。

  • 标签: 正义 分配 功利主义 社会正义
  • 简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一到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总是忙忙碌碌、满怀期待和懂憬。中国人过年喜欢喜庆,讲究热闹,恨不得将一年所有的喜事、成果、欢聚都满满堆积在这有限的时光里。

  • 标签: 年味 中国人 过年
  • 简介:《公报》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官方文献汇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具有突出的权威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公报》案例更是我国司法案例的巅峰之作,是司法价值观和司法方法论的精彩写照。

  • 标签: 司法 海洋 智慧 最高人民法院 公开发行 社会影响
  • 简介:公证具有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的职能作用。我们认为沟通职能是公证的基石,对风险防范、制止假证错证的发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重视并用好沟通工具是我们公证人员的当务之急,特别是要体现在公证的日常活动。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会晤,沟通的服务对象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笔者结合所在公证处的经验教训,从沟通的特点、原则、技巧、会晤的结构和会晤的安排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服务对象 错证 沟通工具 简单反射 开放性问题 经验教训
  • 简介: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村的火灾发生后,北京市立即部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西红门片区乃至整个北京城内有安全隐患的公寓都受到了影响,很多租住在这些公寓内的租客被要求限期搬离。

  • 标签: 行者 人群 安全隐患 西红门镇 专项行动 北京市
  • 简介:人类之所以需要诗,是源于生命与存在的需求,本真的生命就是诗化的生命;诗歌是什么?诗歌无非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也能让别人受到感悟。

  • 标签: 诗意 生命 诗歌 感悟 诗化
  • 简介:先行为效力是行政过程作为阶段性行为的先行为对后行为的约束力,是行政过程性介入行政行为理论的必然结果,是先定力、程序经济、程序信用、禁反言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程序渐进性在行政行为过程的折射反应。其基本要求包括:行政过程的阶段性行为同样有程序价值和法律效力,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否定和推翻先行为。后行为不能有悖于先行为目的。非因法定理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有程序省略、遗漏、添加、停顿、回转、反复等"反程序"现象。我国当下制度设计已有诸如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程序的证明力、提请或移送处理、职能分离等源于先行为效力的相关制度"影像",今后应加紧确立和完善先行为效力的理论体系和相关制度设计。

  • 标签: 行政过程 先行为 推进力 阻止力
  • 简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抢夺罪存在交叉重合,办案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当中,在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特定行为以后,认定是否符合寻衅滋事罪,通常以“事出有因、事出无因”进行划分。对于“事出无因”的行为认定寻衅滋事一般不存在争议,笔者着重对“事出有因”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以期裨益于办理“事出有因”型寻衅滋事案件。

  • 标签: 寻衅滋事罪 案件办理 “因” 故意毁坏财物罪 行为认定 故意伤害罪
  • 简介:"幽灵抗辩"概念系台湾地区检察官从办案实务总结概括,其本质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具有难以查证、无法即时排除特点。目前办案实务,被告人提出"幽灵抗辩"频率越来越高,在各类案件均有发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了摆在基层检察官、法官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详细列举了"幽灵抗辩"实务形态,并以辩解针对的构成要件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同时立足现有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提出采取固定辩解内容、运用刑事推定制度、逻辑经验为方法"排伪"三个措施应对"幽灵抗辩",走出司法困境。

  • 标签: 推定 排除合理怀疑 经验准则
  • 简介: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下人们较容易判断各方的法律关系,但是互联网约车从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工资支付、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用工的特点,呈现出从属性减弱、用工关系模糊的非典型劳动关系。代驾在实践中有很代驾公司提供的代驾、私人提供的代驾以及餐饮、酒吧等服务机构提供的代驾,因为篇幅限制本文中主要讨论代驾公司提供的代驾问题。

  • 标签: 代驾 劳动关系 侵权责任
  • 简介:刑事再审程序的新证据准确、恰当地将事实上犯罪的被告人定罪和给予惩罚,并使无罪的人免予追究,最后实现司法公正,一直是刑事诉讼追求的永恒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域外与中国的刑事再审程序的新证据的一些问题。

  • 标签: 刑事再审程序 新证据 域外 我国
  • 简介: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故意经历了由罪责要素到构成要件要素,再由构成要件要素分裂出罪责要素的过程。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下,将故意纳入到构成要件阶层可以说已经成为德日刑法理论的多数说。这不仅是行为无价值论的当然结论,而且从修正的旧过失论出发,即使是结果无价值论也与构成要件故意不冲突。相比从构成要件的犯罪个别化机能、目的与故意的关系以及未遂犯的故意等角度入手,从构成要件过失推导出构成要件故意的做法更具有说服力。而责任故意概念的提出导致故意具有双重的机能,使得在解决假想防卫等问题时,理论之间更加的协调。

  • 标签: 构成要件故意 责任故意 修正的旧过失论
  • 简介: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的新兴原则,在世界各国都有越来越多的适用和影响,我国行政诉讼适用比例原则的情况也在增加.文章对行政处罚、劳动教养、网约车等领域中明确适用比例原则或者使用比例原则的内容做出的判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比例原则的适用存在司法环境、制度设计和法院主观意愿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未来应当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标签: 比例原则 行政诉讼 法治
  • 简介:要求被附条件不起诉人遵守和履行一定的附加条件,是附条件不起诉不同于其他不起诉的关键因素,其意义在于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针对性教育和矫治,并以此来实现其真诚悔罪和自生复归,而不是简单的限制和约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由。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附加条件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其性质、类型和功能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不免影响附加条件设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附条件不起诉应有功能的发挥。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附加条件应当以教育矫治为基本手段,以其顺利回归社会为目的,在具体设置附加条件时,应注意针对性和合理性。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附加条件 未成年人 教育矫治
  • 简介:5月下旬,海南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董治良一行到省二院、定安、临高、澄迈、洋浦、儋州、白沙、昌江和东方法院调研,他强调,各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省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把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要求贯穿人民法院工作全过程,立足审判职能,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生态立省、多规合一、农垦改革等发展大局,巩固司法体制改革成果,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 标签: 基层法院 院长 调研 人民群众 司法服务 党组书记
  • 简介:解构是审视法律及其表层话语的一项分析方法。本文的切入点在于把《法律东方主义》一书置于法律解构的脉络,质疑法律对立的二元特征。随后,对东方主义与法律这一主题之下的诸多早期作品进行简要的回顾,在增进对非西方法的认识之同时表明东方主义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接着,将检验《法律东方主义》提出的关于中国无法性迷思的诸多主张,并考察该书对美国为何向中国争取治外法权所作的论证。最后,通过考察这部著作的一个实证面向——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实践,来思考东方主义对法学研究的贡献及其在法学研究的未来。

  • 标签: 法律东方主义 无法性 治外法权 《望厦条约》 比较法
  • 简介: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其客观方面,即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和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虽然刑法典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罪的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认可。由于秘密窃取行为是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本质特征,也是盗窃罪区别其它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志,所以,正确理解秘密窃取行为,就成了把握盗窃罪的关键。

  • 标签: 盗窃罪 秘密窃取 财物控制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