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天祝土族亲属关系及其称谓作了分析。认为天祝土族亲属称谓往往因血缘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还借用了其他民族的一些亲属称谓,从而形成了独有的亲属称谓系统。

  • 标签: 天祝地区 土族 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 语言研究
  • 简介:“百夷”或“白夷”一词作为某一地区人群的总称出现于元代史籍,明代早期成为志书定例;明代中期以后,在李元阳的推动下,“荧夷”代替“百夷”或“白夷”等称呼成为总称,其转变有着深刻的观念内涵。自明入清后,前代史志中的各种称呼既有保留,亦有变化,但“百夷”或“摆夷”等作为系统总称的含义在逐渐淡化,同样体现了时代背景的转移。随着近代“民族”话语出现,“摆夷”逐渐成为某一“民族”或“种族”的称呼。

  • 标签: “百夷” “金齿” “焚夷” “摆夷” 李元阳 民族观念
  • 简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和使用习惯,汉俄亲属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汉俄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出发,着重对比探讨了汉俄亲属称渭系统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这种差异的根源作了探索分析.

  • 标签: 汉俄 称谓语 民族文化 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语
  • 简介:黑龙江民俗,最早发生在尚无文字记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万年前,北方原始人类就在黑龙江流域从事自然采集和制造生产、生活等工具。当时本地的远古人群,业已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习尚与古老习惯。

  • 标签: 黑龙江 古代 民俗研究 考古
  • 简介:<正>曙光将临大地,天空还是一片灰暗,城市就已经从睡梦中苏醒了。这苏醒的显著标记就是大路上的喧嚣和繁忙,成千上万辆车子开始在道路上奔驰。宽平的马路上有风驰电掣的摩托车、轿车、吉普车、旅游车;有似庞然大物的公共汽车、载重车、电车;还有无数的自行车、三轮车等等,它们象鱼群似的簇拥着从柏油路上迅速滑过。渐渐的,比较僻静的小街也热闹起来,汽车、自行车和三轮车拥挤着,还夹着马车和木板车。甚至在狭窄的胡同里,还有老人推着的小木车,儿童车;以至儿童们玩耍的小滑车……到处都是车子。

  • 标签: 车子 自行车 三轮车 公共汽车 摩托车 车轮
  • 简介:青海地方,古代是多部族聚居,现在是多民族聚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部族、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在从事牧业和农业的生产劳动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一些动物、植物和矿物都有解除身体伤病疼痛的作用,这样就产生了原始的医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各部族、各民族的医药,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的医药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发展快,形成有实践有理论的医药科学体系;有的发展慢,还没有形成有实践有理论的医药科学体系。无论其发展水平如何,它们在长期交往中,必然会有医药学的交流和融合,互相促进,向前发展。

  • 标签: 民族聚居 不平衡 生产劳动 医药科学 发展水平 民族医学
  • 简介:古代蒙古族的时间观念欧军蒙古族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特点,对民族文化诸方面的认识也是由其居住的生态环境决定的,而且.要受该环境经济类型的制约。我们从《蒙古秘史》这部充满草原气息的战争史著作中,可以窥见蒙古民族对时间...

  • 标签: 古代 蒙古族 时间观念 民族文化 游牧业 生产方式
  • 简介:历史上的蒙古族妇女,不论是在连年的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的日子里,都显示出她们的聪明才干和坚毅性格,对蒙古族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介绍,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一、辛勤的家务劳动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蒙古“女子颇辛勤,助其夫牧养家畜,缝衣制毡,御车,载驼,敢於乘马,与男子同”。“妇女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事业和家务上,如准备家庭所必须的食品,管理仆役,看护小孩,这些都是她们的日常事务”。我们还从成吉思汗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到古代蒙古族妇女们在家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男人不

  • 标签: 牧养 家务劳动 蒙古社会 乘马 蒙古人 艰难困苦
  • 简介:蒙古族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史诗文学、历史文学和训谕文学的三大主潮。她象三支河流在蒙古族文学的汇流中放出异彩,并且是日久不衰地发展繁荣的。本文将从文学宏观研究角度来探讨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这种具有带规律性的文学现象。一、史诗文学潮流蒙古族古代史诗文学,民间俗称“镇压蟒古思的故事”或“降魔传”,是由“朝尔齐”(以马头琴伴奏的艺人)或民间说唱家(无伴奏讲唱和“徒歌”)代代相传的古老说唱文学。蒙古族古代史诗文学潮流是在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潮流。史诗文学潮流主要以“江格尔”、“格

  • 标签: 蒙古族文化 古代文学 文学潮流 主潮 江格尔 历史文学
  • 简介: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中国人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国家"天下体系"为核心的地理观和民族观来认识海外民族,但是到《清史稿》中却是以世界近代化的话语系统来认识海外民族,没有了"海外民族"的传记,也没有了"外国传",而是出现了"邦交传"。古代中国人以华夏中心的民族观、以农业民族的心态和视角去认识海外民族,所有对海外民族的记载都是以文化为中心,用白描的方式记述。中国古代的海外民族史志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写的"世界史",是中国人最早认识世界的民族志文本,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世界文化史"。

  • 标签: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民族史志 华夏中心 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