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在我们中国,什么的学生才能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是不用在这里讨论的,所有的老师、家长、学生一口就能回答上来:谁的高考分数高谁上啊,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每年的高考录取时,都会有这样的趣闻在坊间流传:谁家的孩子考了全市第一名,北京大学专门来人登门动员,北大的刚走,清华的又来了,并且给予免费入学待遇,等等。

  • 标签: 学生 才能 哈佛 高考分数 高考录取 北京大学
  • 简介:依据Embretson提出的认知设计系统方法,设计并编制了矩阵完成问题的项目生成系统,实际生成了矩阵完成问题测验。探讨矩阵测验与瑞文测验的关系,以及认知模型对矩阵问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认知模型对矩阵项目的性能参数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生成的矩阵测验与瑞文测验有基本相同的心理测量属性。可以使用该系统生成的矩阵项目来测量被试的抽象推理能力。

  • 标签: 认知设计系统 项目生成 认知模型 项目反应理论
  • 简介: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 标签: 地球 生物学家 气象学家 地质学家 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
  • 简介:该文先回顾了传统的成就目标理论,然后对目前成就目标研究中关于“掌握-表现目标二分系统”的修正以及两种成就目标作用的争论问题给予了介绍和评价。文章最后对成就目标在今后研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成就目标 掌握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趋向 回避
  • 简介:为探讨子目标编码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作用,以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英语语法中被动语态的学习为切入点设计实验。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测验成绩偏低;(2)测验成绩在高分组、中等组和低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测验成绩在三种例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样例 样例学习 子目标 英语语法
  • 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247名大学生。结果:①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的掌握目标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女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男生。②掌握目标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绩接近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③掌握目标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成绩接近目标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成绩回避目标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负向预测积极情感。结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利于主观幸福感,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主幸福感。

  • 标签: 大学生 成就目标 主观幸福感
  • 简介:用Allan和Brooks的实验范式,采用2(学习轮次:5轮、10轮)×2(项目类型:旧项目、新项目)×2(项目匹配性质:正向匹配、反向匹配)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规则分类中非规则特征突显条件下的例效应。结果发现,在学习5轮的条件下,获得了错误率上的例效应,在学习5轮和10轮的条件下都没有获得反应时上的例效应。实验得出例效应的产生和突显的非规则特征有关的结论。

  • 标签: 分类 规则 样例效应 感知特征突显度
  • 简介:目的: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与嫉妒的相关性及成人依恋对嫉妒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在温州医学院和赣南医学院分别随机抽取150名学生,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关系问卷、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和嫉妒行为反应问卷施测,并运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1)女性医学生的嫉妒显著高于男性。(2)依恋回避维度与医学生嫉妒负相关,依恋焦虑维度与嫉妒正相关;忽视型比沉迷型依恋个体更少有嫉妒体验。(3)依恋对嫉妒行为存在预测作用。

  • 标签: 医学生 成人依恋 嫉妒
  • 简介:以43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总体影响,其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且主要是通过认知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产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学习策略这个中介变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成就目标定向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策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 标签: 成就目标定向 学习策略 学业成绩 效应
  • 简介:本研究将成就动机、性格特征及内外控倾向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对大学生自信人格的影响作用及影响路径,从而揭示出四种人格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235名大学生参加了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性格特征、内外控和自信等四种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成就动机、内外控倾向和性别等主要变量对大学生自信有显著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和控制点对大学生自信具有直接效应,控制点和性格特征对自信具有间接效应.

  • 标签: 大学生 成就动机 性格特征 控制点 自信
  • 简介:以往的研究认为儿童要到5、6岁才能进行推理,而本文作者在对一个婴儿进行追踪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约从2岁起,婴儿的认知活动中就有类似推理的东西出现。于是通过分析推理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一语言入手,并运用逻辑学上的推理法则检验婴儿的思维活动,证明2—3岁的婴儿能在有限的、熟悉的范围内理解和运用日常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 标签: 教育方法 推理法 思维活动 证明 熟悉 探索
  • 简介:以241名2—8年级儿童为被试,运用情境故事探索儿童责任心发展的特点。结果显示:(1)责任心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一致性较低;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一致性较高;(2)责任心归因可以分为权威取向、自我取向、认可取向、成本取向、原则取向5种;(3)随着年级升高,自我和社会责任心归因中权威取向比例下降.原则取向比例上升;环境责任心归因中成本取向比例下降,原则取向比例上升;(4)责任心的成本取向似乎与现今的社会转型有关,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的。

  • 标签: 自我责任心 社会责任心 环境责任心 归因 成本取向
  • 简介:2-3.5岁是婴儿成长到幼儿的重要发展转折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及言语能力的发展萌芽期。研究通过测查北京市81名2-3.5岁儿童在固定盒子任务、搭积木任务、A非B任务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上的表现,探究了该年龄段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各成分间的内部关系、以及言语能力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3.5岁期间,除认知灵活性外,儿童的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均快速发展,其中,2.5岁前后是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重要发展时期;(2)在2-3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工作记忆之间相关密切,在3-3.5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相关密切,3岁是儿童执行功能内部成分关系的重要发展转折期;(3)在2-3.5岁期间,儿童言语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并且言语能力对该年龄段执行功能各成分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言语能力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各成分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执行功能 言语能力 2-3.5岁儿童
  • 简介: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1085名-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其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程度、心境、活动强度、活动阈限及适应性等方面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各个方面均有显著相关,表明儿童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关系密切;()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困难型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的母亲抚养困难程度显著高于容易型儿童的母亲;(3)气质类型不同的儿童其母亲在抚养困难各具体感受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儿童 气质特点 母亲 抚养困难
  • 简介: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 标签: 学优生 差生 策略 数学应用题 年级 女生
  • 简介:旨在考察父亲养育、儿童气质与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让355名2岁儿童的父亲报告自身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父亲越严厉,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越多;父亲越鼓励成就与独立,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社会能力越好;(2)儿童抑制控制能力越高,其社会能力越好;儿童越害羞,其内隐问题行为越多;(3)父亲严厉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随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父亲鼓励社交与保护与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随儿童交际性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亲养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随着儿童气质的不同而不同。

  • 标签: 父亲 养育方式 气质 社会性发展
  • 简介: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儿童 自我控制 稳定性 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