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 标签: 艺术美学 当代 诠释 艺术世界 美学研究 生活美学
  • 简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优秀的小说家,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早期小说《鼻子》、《地狱变》、《杜子春》中的三个主人公禅智内供、良莠、杜子春都是芥川龙之介塑造较为成功的小人物形象,三者虽然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各有不同,但他们鲜明而饱满的形象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性。正是活生生的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再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心路历程的探索支撑了芥川文学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探讨。

  • 标签: 早期小说 美学特色 小人物形象 芥川龙之介 《地狱变》 《鼻子》
  • 简介: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可以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两大阶段。西方自然美观念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西方美学思想的变革。纵观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自然”的解释中人本主义逐渐成形并凸显出来。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实质是一部关于西方人本主义完美蜕变的历史。

  • 标签: 西方美学思想 自然观念 古典 西方人本主义 “自然” “本体论”
  • 简介:1997年,曾应《美与时代》的约稿,我写过一篇谈自己学术经历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上,用的标题为《美学使我到处流浪》。这一标题体现了我做美学的实际状况,还内蕴着对美学本身的困惑。记得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当有人问“你学什么?”

  • 标签: 美学 万象 学术经历 北京大学 研究生 标题
  • 简介:张法教授以其恢宏的学术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的精到把握,把探究这些体系性著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其美学风貌结合起来,通过一本或几本古代美学著作体现不同朝代的美学及体系性著作的特色。《体系研究》从西方式体系和概念出发,又充分考虑到中国美学史的理论形态特点,有机地融合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学史通史中对专著体系性阐发不够明显的缺点。《体系研究》体现了如下几点特色:第一,借助单个著作的体系研究把握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第二,通过不同时代典型体系性著作呈现传统美学的文化脉络和理论体系。第三,以体系大线呈现从朝廷美学到士人美学演变的脉络。《体系研究》用西方的框架统合中国的材料,极好地突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性,做了一次富有创见的中西思想的汇通。

  • 标签: 中国美学史 体系性著作 美学体系
  • 简介:青岛德式建筑的代表——总督官邸(现为青岛近代历史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技术美学特征,即折衷之美、材料之美、色彩之美、功能之美和生态之美。分析评述德式建筑的美学表现,目的在于学习借鉴外来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增强民众的多元化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并对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方向加以引导。

  • 标签: 总督府官邸 美学 德式建筑
  • 简介:不需的眼在进我们人们都是在全心全力地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可见的、不可见的。作品以消解了具体的物像为基础,主要元素是以个体.在玻璃纸后面以片段的方式呈现,让人们可以只通过简单觉感受,忽略了具象信息,得到一组最直观的情绪传达。在消解像的同时,消解的还有我们对于一些固定见解的痕迹。也许我们要去理解事物的真实形象,只需通过身体而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当我们沉迷于这些在事物与我们之间游移的影像时,光线在我们中以及由此也在我们的头脑中勾勒出与实际不同的世界。而我们入这一空间时,意识到我们正在自己的心房里,让我们“看见”一般情况下如何看也看不到的情绪。

  • 标签: 摄影作品 心灵感受 生活故事 消解 情绪 事物
  • 简介: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儒家、道家与古希腊的哲学流派虽然分属于东西方,在思想的表现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则通过“数”来实现和谐,柏拉图则是以形式求得真善美的统一。可见,中西方的美学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可以为现代美学所用,以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哲学 美学思想 中西对比
  • 简介: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美学史 书写方式 回归 还原
  • 简介:为增进河南省美学学者、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美学爱好者之间的沟通,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省美学研究水平,促进中原审美文化的发展,为我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我省广大美学美育工作者的要求,经河南省社科联领导研究.由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所、《美与时代》杂志社负责筹备第二届'河南省美学学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从即日起.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和《美与时代》杂志社将陆续与上届美学会会员和现在从事美学相关工作者进行联系.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会员大会的先期工作。二、新一届美学会会员拟包括美学原理、文艺美学(含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美术、书法美学)、设计美学、旅游美学、城市美学、环境美学、科技美学、审美教育等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为使筹备工作更全面、圆满.欢迎各大专院校、职业院校等各类学校、艺术团体、设计机构有意入会者主动与筹备处联系(包括面谈、信件、电话、电子邮件均可)更多还原

  • 标签: 设计机构 学会会员 教育工作者 艺术团体 精神文明建设 学术交流
  • 简介:弗洛伊德的文艺观和美学观从属于他的精神分析思想体系,带有一种医生式的,病态式的、居高临下式的思维。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对他的文艺观点加以批判继承,以便更好地指导具体的艺术实践。

  • 标签: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文艺观 美学观
  • 简介:当代平面设计思潮不仅受到了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代设计思维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正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才使得其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但这种审美表达的手法是遮蔽的也是敞开的,只有通过设计元素或符号的引导,才能使观赏者了解其中的韵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

  • 标签: 传统美学 平面设计 文化韵味
  • 简介:为增进河南省美学学者、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美学爱好者之间的沟通,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省美学研究水平,促进中原审美文化的发展,为我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我省广大美学美育工作者的要求,经河南省社科联领导研究,由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所、《美与时代》杂志社负责筹备第二届“河南省美学学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 标签: 美学研究 河南省 公告 学会 教育工作者 文明建设服务
  • 简介: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伪个人主体的观念,改造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指出意识形态将个人传唤为主体和个人对意识形态的自动臣服,作为对人本主义哲学自欺行径的一种反驳。面对意识形态对含入的辖制,尤其是它通过文学艺术对人产生的一种隐性的控制,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可以对摆脱意识形态桎梏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美学革命将其导向对人的正确引导。

  • 标签: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 新感性 美学革命
  • 简介:美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我国当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育长久以来只是被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育当中,要想更好地加强美育建设,就必须加强美学理论的学习,把美育学科独立出来,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对艺术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在各科教学中都要体现审美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开展美育讲座报告,学习西方美育界的先进理论。

  • 标签: 美育 教育方针 审美 艺术教育
  • 简介:"男装产品设计"课程是时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设计课,通过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了解男装的特点,把握市场脉搏与流行趋势,具备时尚信息的整合与分析能力,明确设计的目的,学会男装产品设计的方法,为学生在毕业以后尽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 标签: 引导 男装产品设计 提升 设计能力
  • 简介:当代大学生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回应当代大学生成长当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如何充实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如何完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普及艺术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怡情、以情立德的整体效应,可以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 标签: 当代大学生 艺术教育 以美育人 立德 大学生成长 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