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面对着拜金主义的泛滥,谈论良心的人又多起来了。“良心”这个词,对于理论界真是久违了,学者们不大从正面说它,似有意回避,提到的地方也是带有批判性的。不讲良心的结果,泯灭天良的事便多了起来,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多数人日受其害,于是人们又重新呼唤良心的归来。道德的败坏当然有十分复杂多重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理论上对“良心”的全盘抹杀,使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良心无用、良心不好,也是重要的导因之一。“良心”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有一句话:“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告子上》),朱熹注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孟子更喜欢用“良知良能”来表述人性中之善端。王守仁上承孟子,以“致良知”而著称于世,“良知”由此而大放光彩。学术界虽多讲

  • 标签: 共同人性 孟子 社会风气 拜金主义 学术界 市场经济
  • 简介:象是象数易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爻象、卦象是解易的重要工具之一.卦象不仅是理解卦爻辞的根本,也是春秋筮法占断的主要依据.从春秋时期、简单的卦象,到战国时期稍具形态的卦象,再到汉代繁杂的逸象,卦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在不同时期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标签: 周易 卦象 卦象说
  • 简介:卦主说是易学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解易体例,其通过对经传的解构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也是历代易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卦主发端于.后经西汉京房、魏王弼、清李光地等的阐述及运用,卦主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虽然历代易学家所站的角度不同,认定卦主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但他们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承传关系.通过卦主,他们阐明了一定的易学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 标签: 周易 卦主
  • 简介:“卦变”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 标签: 彖传 《易》 六十四卦 《周易》 阴阳二气 《系辞》
  • 简介:<正>象数思维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思维模式。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各个方面,沉积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象数思维包括八卦思维、象数思维、太极思维三种类型。一、八卦思维八卦思维是象数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态,它见之于中国古典《易经》。它是在占卜、巫术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观思维。八卦思维对于我国民族思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卦思维是古代巫术宗教思维的高级形态。在古代,世界各国都发展出了一套巫术系

  • 标签: 象数思维 八卦思维 太极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 直观思维 传统思维模式
  • 简介:《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天文训》 内业 心术 “气” 《淮南子》
  • 简介:  在二程之外,张载独立发展了一种对于穷理的认识.在了解前者的看法之后,他坦率地提出了批评.张载与二程在穷理说上的异趣,反映道学虽然有共同的经典资源和诠释对象,但不同学者的关注之点与处理手法却可以大不相同.这个情况也许再次说明,道学话语的形成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

  • 标签: 穷理 张载 二程 道学 诠释
  • 简介:一、从“述而不作”说起一般对于古代中国学术的印象,往往是“述而不作”,这显然和强大的经典解释传统有关。注、疏、传、、记、笺等虽各各不同,但它们从事的都是以经典为中心的述的工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源出于《论语》,是夫子自道之辞。述是传述,作是造作,前者是述旧,后者是作新。孔子自称只是述旧而非作新,当然有谦虚的意味,却也不妨看作是一句大实话。他的确只是在述旧,述《诗》《书》,述《礼》《乐》,自己并没有造作出新的文献。

  • 标签: “述而不作” 中国学术 经典解释 《论语》 《书》 《诗》
  • 简介:<正>《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齐国何以称“齐”?两千年来,学者作出种种解释,迄今未能揭开这一上古文化之谜。有周一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齐国古称北齐,太公望封于齐,因以为国号。此为不少学者所信奉。但如深究北齐、姜齐何以名齐,齐之初始义究竟作何解释,则迄今不甚了了。司马迁提出“齐所以为齐,以天齐”(《史记·

  • 标签: 齐国 祭祀太阳 炎帝 太阳神 史记 司马迁
  • 简介:<正>《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成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 标签: 孔颖达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后汉书 词语 三国志
  • 简介: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诗的抒情。本文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所谓兴是断章取义,即由特定思绪触发,将诗中某一两个意象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并转到修身治国上去。观即观志——一或一国之志。群是群居相切磋,达到对诗句象征的观念的认识。怨即抒发抱负,针砭时弊。这里面兴是关键,有兴才有观、群、怨,才能起孔子认为诗应起的社会作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使天下拨乱为治。而这些与现实主义,诗缘情不相关涉。

  • 标签: 孔子诗论 诗三百 现实主义 诗缘情 用诗 社会作用
  • 简介:《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 标签: 孟子 《周易》 四书 五经 理学 心学
  • 简介:"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方能"国正";在具体行为上,他要求"为正"就是要"知止"。在这一方面,老子与孔子的认识并无冲突,相反通过把握两者的论述,便能更好的把握"以正治国"的真义。

  • 标签: 以正治国 老子 郭店简 孔、老关系
  • 简介: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论、融汇理者在.对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的最主要内容.

  • 标签: 《易》 陆九渊 《周易》 易简 心学 哲学家
  • 简介:《周易》成词例(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 标签: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简介:“神道设教”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教”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稳定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 标签: 周易 神道设教 宗法等级制 宗教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
  • 简介:<正>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伦理 价值观 儒家 道德教育 儒学
  • 简介: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代称谶纬。

  • 标签: 郑玄 转纬为说 谶纬 党锢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