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的,在《中庸》这种矛盾的叙述中打开了中庸的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的惟一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一问题,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道、教的相互通达构成的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的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的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的可能

  • 标签: 中庸 性-道-教 德与文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和两面,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在布罗代的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垄断,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的领域。它利用对市场的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的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的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的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的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 标签: 布罗代尔 自由市场 资本主义
  • 简介:镜像认同是拉康自我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拉康认为,人在婴儿时代的镜像认同就注定了人的自我异化与悲剧存在,这是一种幻象中的认同。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马克思、鲁兹、福柯等人对现代的批判,并没有真正地超越现代,而是对现代的另一种认同。他们都陷入到现代的生产、创造的理论镜像中。

  • 标签: 现代性 镜像认同 生产 欲望 权力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吉尔·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 标签: 欲望 法西斯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 后结构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月风暴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认为,《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林的诗,海德格引领读者从“之问”即存在本身的“显一隐二重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 标签: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与哲学之争 诗的本质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作为运气均等主义理论——当代平等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最为著名的代表,罗纳德·沃金将运气分为“原生运气”与“选项运气”,并认为可以通过虚拟保险市场这种思想试验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实际上,沃金对选项运气与原生运气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同时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的努力亦是不成功的。虽然如此,原生运气和选项运气仍是运气均等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析概念。

  • 标签: 资源平等 运气均等主义 原生运气 选项运气 虚拟保险市场
  • 简介:“存在之显现”是伽达默的真理观念。“时间”指的是通过语言、书写、和诗歌的奇迹,产生了文本战胜历史“时间”而具有“同时”的奇迹。“实践智慧”是伦理方式选择善的理智。“应用”的意思是当我们理解过去的某件事物时,我们同样领会它在今天是如何应用的“传统”是指我们在语言中继承下来的态度和方法,在我们试图弄懂任何事物时都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作用,而“效果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总结在发挥作用的意识。语言最典型地生存于交谈、问答、对话的平等交换之中。使人类团结在一起的节日庆典是真正交流的基础。

  • 标签: 伽达默尔哲学 术语 真理 时间性 实践智慧 应用
  • 简介:十九世纪初,施莱马赫的柏拉图研究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影响备及二十世纪;一个半世纪以后,施特劳斯的柏拉图研究也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其影响之深远,现在还难以估量。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施特劳斯如何看待施莱马赫的柏拉图研究。通过析读施特劳斯的一篇早年未刊文章《显白的教诲》中论及施莱马赫的小节,本文力图把握施特劳斯对学人道德的看法。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施特劳斯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 简介:假定一个人严肃地对待哲学,那么任何试图比较卡尔·雅斯贝尔斯与马丁·海德格的作法都难免显得十分可疑。也许,甚至将比较方法列入哲学工具之标准目录也显得可疑,但是,那些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们却常为这种方法所提供的巨大的解释收益而辩护。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某个思想家计划的诸因素和契机基本上是陌生而不可接近的,但是,至少其中能被掌握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使用比较方法富有成效地让渡给我们的。

  • 标签: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傲慢 思维 批判 比较方法
  • 简介: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关于“浪漫诗”的理论旨在强调精神自身的发展、变化,反对当时站在强势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关于把历史纳入逻辑的形式框架中的诠释,突出了历史的偶然、多样和变动等特质,把历史视为变化着的生命体的运动。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的“行动”哲学,目的在于使传统哲学在其自身内所不可克服的主客关系矛盾在有限和无限的永恒“生成”中达到统一,其方式是采用“断片”的形式以对抗理性主义的“体系”,他的主张和理论诉求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哲学所继承。

  • 标签: 浪漫诗 历史 生成 断片
  • 简介:<正>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相一致,就证实了理论;科学理论的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不一致,或者相悖,就否证了理论。这种观点是过于简单化的,实质上是错误的。它没有了解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构及其复杂。为了检验一种科学理论,就必须导出种种可与观察经验相比较的预言(用科学方法论的术话来说,称作“检验蕴涵”),然后,拿这个预言与实验观察相比较,看它们是

  • 标签: 辅助假说 爱因斯坦 科学理论 逻辑 商务印书馆 不相容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由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和R.皮珀出版社出版的《海德格一雅斯贝尔斯书信往来》属于一份重要文献,它洞察了这个世纪两位思想家的哲学关系史,并且通过这一历史透视了这个时代的某些问题。最初我曾按照汉斯·萨尼(系雅斯贝尔斯一书信编者)的意见在前面标上了《相遇与疏远》这一标题。后来,我为自己辩解,这样一来读者的目光会凝神专注于个人关系,尽管这种关系的意义更多地关乎对哲学工作的观察。

  • 标签: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书信 出版社 个人关系 克劳斯
  • 简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马赫的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的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正是在柏林浪漫派的深刻影响下,施莱马赫完成了早期的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的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的相遇是初次的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以下简称弗·施莱格)的亲密交往则是施莱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的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的柏林浪漫派精神的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的发表则标志着施莱马赫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大蜕变。

  • 标签: 浪漫主义 施莱尔马赫 柏林浪漫派 弗·施莱格尔
  • 简介:柏拉图《泰阿泰》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提供了纲领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泰阿泰德 麦加拉学派 知识
  • 简介: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最早讲述了普罗米修斯挑战神王宙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他还讲到,作为还击,宙斯送给厄庇米修斯一件礼物:潘多拉。一直以来,普罗米修斯的启蒙斗士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文本,揭示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这两个神话形象的辩证关系,领会赫西俄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沉思,同时考察普罗米修斯形象从古至今的嬗变。

  • 标签: 赫西俄德 普罗米修斯 厄庇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