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性”的两层含义,第一是矛盾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第二是任何矛盾运动同其它矛盾运动形式相比都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第二层含义中,“普遍性”只是一个用来阐述矛盾“特殊性”的认识论的概念,这意味着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蕴含着对建立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之上的欧洲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话语体系的批判。在处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矛盾的不平衡性理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建构了中国独特、独立的现代性话语体系。毛泽东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包含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和民族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毛泽东 矛盾特殊性 现代性 话语体系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牵引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在中国逐步构建起来,成为新时代我国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历史赋予的新目标。如何用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诠释中国道路在现代性培育中遵从的历史理性,这是不断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支撑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元素是资本而非资本主义,复合资本的现代发展模式,不仅有资本主义,更存在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创建的现代性,其世界意义在于真正突破了单一资本主义现代性。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创建的现代性,必须纠正把它理解为摒弃资本的现代性或认作特色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错误认识。

  • 标签: 马克思 中国道路 新现代性 新时代
  • 简介: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通过更好发展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评判战略、制度和政策的基础性标准,力争在生态美好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以技术、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述具有总体布局的长远性、思想内涵的科学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 标签: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 简介: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是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说费尔巴哈从所谓“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揭穿了宗教神圣形象的非神圣基础的话,那么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进一步阐明了非神圣世界自我分裂和异化的本质根源。马克思“类本质”规定具有鲜明的二重性特征,其中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本学理论存在于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思想之中。在现代条件下,弘扬其现实批判精神,同时对其所蕴含的一般人本学理论进行具体辨析和重新诠释,这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扬弃自我物化,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费尔巴哈 类本质 人本学
  • 简介:现代性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视域,也是它们的理论对象,对现代性的理解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对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四个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都表现出了一致性;而在理论与现实背景、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的表现都大相径庭。两种现代性理论的相同点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历史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共性,另一方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普遍性;其差异一方面显示了中西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多样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亟待提高,城乡公共文化与公共安全非均等化较为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亟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有效供给机制,增加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 简介:文章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在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接受、借鉴和一定程度上超越阿伦特政治美学。文章运用性政治、美学、伦理等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核心概念(判断、公共领域、行动、创生等)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他者'哲学及'性别正义'视角切入,在政治与美学的互动阐释中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接受。此外,以克里斯蒂瓦的'新女性主义'为例,从哲学、符号学视角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继承与创新。文章旨在揭示阿伦特政治美学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积极影响,帮助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重新思考妇女解放、公民身份和革命之间的关系,最终展示作为新世纪女性的独特自我。这无疑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阿伦特 政治美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瓦
  • 简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牵涉漫长的文化与现代化的关联史,从19世纪末中国出现现代民族国家时,就开始有了相关政策,创意和自由民主观念深深嵌入围绕着创新和竞争力展开的西化过程。而西方(或欧洲)现代化范式可能并非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模式。我们应该回溯到很长的历史时段之前,从这一时间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状况,其间的政权、市场与个人主体性的配置迥异于西方模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文化 现代化
  • 简介:广安市武胜县,位于川渝结合部,嘉陵江中下游,辖31个乡镇,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武胜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生猪生产百强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县。

  • 标签: 农业农村现代化 武胜县 振兴战略 乡村 嘉陵江中下游 农业产业发展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这一主旨展开其批判理论。在西方哲学话语母体中,将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进行整合,彰显并诠释对现代性的解读。从现代性哲学内在逻辑出发,在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比中,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性诠解、现代性批判理路等方面所具有的辩证性、现实性、创造性的思想特质,可以进一步表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独特意义与思想局限,方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价值。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理论特质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弘扬劳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必然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切实负起育人责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切实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劳动精神
  • 简介:毛泽东思想所内蕴的问题性思维,其实质内容是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关键是对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认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其在方法上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开创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逐步构建,毛泽东更是从三个实现维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问题性 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矛盾
  • 简介:在齐美尔笔下,时尚建构了现代性速度。时尚的生产机制背后存在着二律悖反:在新奇的追逐中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解构。时尚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头换面地利用传统,它通过周期性的模式操作玩着'旧瓶装新酒'的游戏,这是今天时尚的生产隐秘。现代性矛盾的解决客观上需要一种平衡的力量,而时尚恰恰具有对社会进行平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现代性矛盾的一种温和的协调。在时尚的动态创新中,时尚通过与日常生活保持一种动态的距离来实现个体的审美救赎。沿着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路径来审视时尚及其审美话语建构,可以为我们解剖现代性的审美质态提供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 标签: 时尚 齐美尔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 审美话语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发展历程。40年的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很多,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也许是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为价值导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的强大比较优势。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历程的思想境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世界视野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回顾与思考,可以探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价值取向和比较优势。

  • 标签: 新时代 真理标准 国家治理 民族复兴 比较优势
  • 简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8年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改的一部分,经过课程组老师的不懈努力,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了形式各样的创新,效果良好,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读历史,搞创作”这一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形式,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授课创新机制。对这一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法的回顾与整理,能够为进一步深化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创作 “纲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