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患者抗凝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按首发症状到启动抗凝治疗时间间隔的中位数分为早期抗凝组和晚期抗凝组。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对早期抗凝组与晚期抗凝组以及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凝治疗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抗凝治疗延迟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1例患者,年龄(40.07±15.11)岁,男性68例(51.91%)。其中,早期抗凝组65例(49.62%),转归不良组14例(10.69%)。与晚期抗凝组相比,早期抗凝组癫痫发作和脑实质损伤的患者比例以及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而视力障碍/视盘水肿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P均<0.05)。与转归良好组相比,转归不良组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意识障碍、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实质损伤的患者比例以及D-二聚体、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更高,血栓累及部位更多见于上矢状窦和直窦,而头痛患者的比例和入院时白蛋白水平显著更低(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障碍/视盘水肿[优势比(odds ratio, OR)0.11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30~0.473;P=0.002]和脑实质损伤(OR 1.341,95% CI 1.042~1.727;P=0.023)与抗凝治疗延迟独立相关,抗凝治疗延迟(OR 6.102;95% CI 1.185~30.504;P=0.030)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OR 1.299,95% CI 1.141~1.480;P<0.001)是CVS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视力障碍/视盘水肿和头颅影像未见脑实质损伤是CVST患者抗凝治疗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延迟与CVST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

  • 标签: 窦血栓形成,颅内 抗凝药 治疗准备期 时间因素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由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进展性认知功能缺损,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认知损害类型。VCI可由多种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引起,其核心是脑血管病变对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造成破坏。文章对目前已知的VCI机制进行归纳和讨论,以期加深对VCI分子病理学过程的了解,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痴呆,血管性 血脑屏障 氧化应激 炎症
  • 简介:摘要认知障碍包括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多个临床过程,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尚无有效治疗方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手段显得至关重要。维生素D(Vitamin D,Vit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除了参与钙磷代谢,还参与许多骨代谢外的生物学反应,包括一系列神经系统调控过程。多项研究表明VitD缺乏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但目前对这种关联性的调节机制知之甚少,并且为了VitD的临床应用,仍需要解决VitD适用人群、用药剂量等问题,因此本文总结分析血清VitD水平对不同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VitD干预性研究的进展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希望能为VitD治疗认知障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VitD缺乏与不同人群认知功能下降均相关,并且VitD能够通过减轻Aβ毒性、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多种机制改善认知功能,其补充疗法有望成为治疗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未来还需要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来确定最佳给药剂量及疗程等。

  • 标签: 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认知 认知障碍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摘要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复杂,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无菌性炎症在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释放至胞外后可引起中枢炎症反应,继而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本文对HMGB1参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抑郁症 炎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