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1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参加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纳入5 349例,收集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及射频消融手术史,连续随访至少48个月,随访终点为患者的年最大全因住院次数(年最大住院次数)。将年最大住院次数≥2次的房颤患者定义为多次住院组,<2次的房颤患者定义为非多次住院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5 349例患者的年最大住院次数为0、1、2、3、4、≥5次者分别为2 703例(50.5%)、1 776例(33.2%)、642例(12.0%)、161例(3.0%)、52例(1.0%)和15例(0.3%)。870例(16.3%)纳入多次住院组,4 479例(83.7%)纳入非多次住院组。与非多次住院组比较,多次住院组中年龄≥50岁、女性、房颤病史>1年、合并症[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史]、CHA2DS2-VASc评分≥2分、服用控制心室率药物、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药物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非多次住院组中吸烟者、饮酒者、大学及以上学历、既往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64岁(OR=1.47,95%CI 1.20~1.80)、≥65岁(OR=1.89,95%CI 1.50~2.38)、女性(OR=1.21,95%CI 1.01~1.46)、高血压(OR=1.42,95%CI 1.16~1.74)、心力衰竭(OR=1.73,95%CI 1.37~2.18)、冠心病(OR=1.63,95%CI 1.31~2.03)、消化性溃疡病史(OR=2.00,95%CI 1.18~3.39)是房颤患者发生多次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教育程度(OR=0.82,95%CI 0.69~0.99)是发生多次住院的保护因素。结论近1/6的房颤患者年最大住院次数≥2次。年龄≥50岁、女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史与多次住院风险增加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住院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增龄而增加,心脏晚钠电流增强与房颤的发生相关,抑制晚钠电流已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新的靶点。晚钠电流抑制剂通过抑制心房晚钠电流发挥抗房颤作用,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安全性,有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钠通道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降压药降压,观察组给予钙离子拮抗剂降压药,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6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4例,持续性房颤(发作7天以上)26例,永久性房颤6例,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0.9%,出现4例房颤复发,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2.7%,出现9例房颤复发。结论胺碘酮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胺碘酮
  • 简介: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是2种常见的伴随高发病率、死亡率和健康经济负担的心脏疾病。两者常常共存,心衰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Ⅱ~Ⅲ级10%~26%,Ⅳ级可达50%。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根据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的100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来分析,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使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持续时间和频率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一年后,观察组左心房平均内径是(33.17+1.15)mm,对照组是(36.12+1.06)mm,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中接受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的效果突出,能够降低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提升转复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安全可靠,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心房颤动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超声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至2013年我院共有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治疗,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高血压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使用心脏超声检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左房内径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室间隔/左室后壁、E/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使用超声诊断具有很好的效果,对患者的心脏结构形态改变具有很好的了解,可以获取其生理指标改变情况。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超声
  • 简介:回顾性分析43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发现其占全部脑梗死的10.5%(43/417),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常见的病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失语等。CT以及MR表现为大面积脑梗塞,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为多见。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合并症 临床特点 治疗 CT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离休干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房颤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7例房颤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评估危险因素、实施药物控制心率和抗凝治疗、给予综合干预等措施并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观察。结果4年中,2例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心肌梗死,5例频发房颤,9例心率控制达标,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在房颤患者的服药跟踪及健康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健康 管理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以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30作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先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随后给予24h动态心电图检测,通过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分析其特点。结果30例患者的晕厥发作原因中,由缓慢心室率伴>4.0s的心室长RR间歇所致者25例,占83.33%;由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例,占10.0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者2例,占6.67%。12例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晕厥症状消失且未再发作;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起搏器植入治疗,效果佳,晕厥未曾再发。结论经检查发现,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缓慢心室率伴>4.0s的心室长RR间歇与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其中又以前者多见,起搏器植入治疗在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后晕厥患者的防治上具有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慢性心房颤动 晕厥 心电图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人口寿命已从建国初期的近40岁增加到70多岁,大型城市,如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相应地,与老龄相关的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人口平均寿命 预防 心血管疾病 人口寿命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逐年升高,抗凝是心房颤动相关卒中预防治疗的核心策略。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抗凝治疗率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服药及随访依从性差等。有研究报道抗凝管理服务可显著改善抗凝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并降低与抗凝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本文就国内外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下抗凝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管理服务 患者教育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现就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1例,年龄60~90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2例,持续性房颤99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10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Hotelling’s TRACE多因素分析比较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相关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及可疑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年龄(70.2±6.5)岁,男性73例(73.7%),女性26例(26.3%);阵发性房颤组年龄(65.3±5.2)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χ2=4.39,均P<0.05)。多因素Hotelling’s Trace检验显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辅助检查指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P<0.01);持续性房颤组患者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均P<0.05)。高血压史(OR=8.92,95%CI:4.18~19.05)和吸烟史(OR=4.47,95%CI:1.86~10.71)是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OR=9.11,95%CI:4.21~19.69)、吸烟史(OR=3.56,95%CI:1.44~8.81)及饮酒史(OR=9.32,95%CI:2.49~34.96)。结论将高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戒烟和戒酒可降低房颤的发病率;高浓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及左心房前后径的增大可能促进了房颤的持续。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Cox迷宫Ⅲ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所致房颤的远期疗效。男20例,女14例,年龄(40.32±6.37)岁,风湿病史15年以上,心厉颤动(房颤)病史2~8年(4.21±1.75)年。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同期均行二尖瓣置换术,附加三尖瓣成形术18例,清除左房血栓2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5~64个月,平均39.4个月。术后房颤均消失,有1例为结性心律。窦性心律占97.08%(33/34),在作最大体力活动时均无窦性迟钝现明,无一例需起搏器,均有心房收缩功能;术后1年心功能Ⅰ级占94.12%(32/34),Ⅱ级5.88%(2/34);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晚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第三年。结论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所致房颤安全有效,能消除房颤,恢复心房收缩,远期疗效确切。

  • 标签: Cox迷宫Ⅲ型手术 心房颤动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心房收缩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总体人群中AF发生率为1%~2%,而在年龄超过80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高达5%~15%[1]。AF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2]。

  • 标签: 心源性卒中 心房颤动 筛查 预防 优化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房颤和心衰的危险因素变得更加普遍,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两者的发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常常共存和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增加脑卒中风险、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本综述围绕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讨论,为房颤合并心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共存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