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心房颤动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减少出血不良事件的出现。

  • 标签: 口服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扩大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30例,其中慢性心房颤动伴左心房扩大患者60例,慢性心房颤动心房无扩大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食管超声检测患者左心房大小,并观察是否形成血栓。根据食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30例和无血栓组100例,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扩大组患者的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18例(30.0%)高于左心房无扩大组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12例(17.1%),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扩大,很有可能导致其心肌收缩力下降,提高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几率,是诊断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房颤 心房扩大 心房血栓
  •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后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5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药物复律后第1、14、28天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期跨二尖瓣血流.结果复律后A峰、A波积分逐步升高(0.35±0.10cm/s至0.62±0.11cm/s、4.43±1.36cm/s2至6.02±1.50cm/s2),A波积分占总积分比例由26±7%上升至34±8%.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经药物复律后心房收缩功能逐步缓慢恢复.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复律
  •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压变异性时对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进行考察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进行治疗的6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为非新发房颤组48例,观察组新发房颤组18例为,对其两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应用Cox回归方程方式测定血压变异性程度对新发房颤的影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组中24h收缩压变异性水平明显增高,而24h的舒张压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Cox回归分析表明24h收缩压变异性是发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与病人发生新发心房颤动有直接关系,作为判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程度的标准指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性。

  • 标签: 血压变异性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新发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116例,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46例,维持理想心室率58例,随访观察1.5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能够有效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不能转复窦性心律者,能较好地控制心室率。合理选择适应证及定期监测,长期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胺碘酮 美托洛尔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来一项关于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指出,高龄、吸烟、肥胖、高血压、左心房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等容易促进房颤的发生[1].中国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我国标准人口构成校正后为0.61%,若按目前我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房颤人数接近800万[2].房颤可以造成心排血量减少、心室率过快或过慢,可加重心肌缺血及恶化心功能,此外房颤所致附壁血栓脱落还可引起体循环栓塞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肌电重构 心肌结构重构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制作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评价可行性和持续性。方法针状电极分别插入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以3V-5V的电压/10Hz-20Hz的频率,刺激双侧迷走神经,在心率出现明显下降后,给予频率为10Hz-20Hz,电压为3V-5V的快速脉冲起搏刺激右心房,诱发心房颤动。结果迷走神经刺激的平均电压/频率为4.4V±0.7V/16.8Hz±3.3Hz,心率由基础的(171±26)次/分降为(97±8)次/分;在给予平均电压/频率为3.5V±0.6V/11.5Hz±2.2Hz的右心房起搏刺激后,36只杂种犬中31只(86.1%)成功诱发出持续性心房颤动,且在保持迷走神经刺激下,持续时间超过90分钟。结论本实验建立的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容易诱发,持续时间长,为评估抗心率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的作用提供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心房颤动 模型 动物 迷走神经刺激 心房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针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观察进行了探讨。方法 选取了我院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入院资料共五十例,进行了分析,并且将此次的患者进行分组,为实验组,并且将同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五十例,分为对照组,两者的患者在住院后,医护人员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左房内径是( 41.6±6.3) mm,对照组的左房内径是( 31.5±3.7) mm,将两组进行了对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两组当中,实验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是 (45.2±13.8)mm,左对照组的室舒张末期内径是 (41.8±13.4) mm,实验组室间隔 / 左室后壁 IVSd/LVPd是 1.13±0.18,对照组的室间隔 / 左室后壁 IVSd/LVPd是 1.09±0.07,将两组进行了对比,无显著差异, E/A 指标差异性比较显著。结论 对于高血压伴发心房颤动而言,因为高血压疾病会给患者的心脏结构以及功能上带来改变,还会使得患者在生理指标上、左心房发生不同程度的扩大。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超声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建立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平台及采取优化措施对促进心房颤动患者预后改善产生的影响。方法:将自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荣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500例纳入至对照组,将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500例纳入至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抗凝干预方案,通过建立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平台并不断进行优化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抗凝管理,比较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抗凝率、达标率及并发症情况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抗凝率与达标率均较对照组高(P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管理平台 优化措施 抗凝率 达标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多元协同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心房颤动患者100例,纳入时间为2020年3月-2023年3月。计算机法1比1划分对照组(50例,基础护理)、干预组(50例,多元协同护理)。对比临床指标。结果 干预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元协同护理 心房颤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供参考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集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男性占65%。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胸痛(85%)、呼吸困难(60%)和心悸(45%)。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80%)、ST段抬高(70%)和T波倒置(55%)等异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室扩大(75%)、室壁运动异常(70%)和左心功能不全(60%)等异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主要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常见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心悸。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多种异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和心室扩大等。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及时控制心房颤动、改善心功能,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在既往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地点覆盖新疆东疆、南疆和北疆乡镇和社区,抽取年龄≥60岁的常驻居民8 529例,其中既往有房颤病史或调查时完善心电图明确诊断房颤的患者301例。将房颤患者按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分出认知障碍组55例及认知正常组246例。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房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主要房颤相关基因、衰老相关基因及认知障碍相关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力劳动、非独居是老年房颤认知障碍的保护性因素(OR=0.206、95%CI:0.048~0.873;OR=0.286、95%CI:0.089~0.922;均P<0.05)。Klotho(rs571118)TT和载脂蛋白E(ApoE)ε3/ε4基因型是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22、95%CI:1.326~11.595;OR=6.843、95%CI:1.263~37.078;均P<0.05)。Klotho(rs571118)和ApoE ε3/ε4的交互作用与老年房颤认知障碍发生无相关性(OR=1.552、95%CI:0.703~3.428;OR=1.897、95%CI:0.967~3.723;OR=0.496、95%CI:0.061~4.026;均P>0.05)。结论Klotho(rs571118)TT和ApoE ε3/ε4基因型可能促进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为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认知障碍 基因型
  • 简介:摘要本文比较了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房颤)和经Cox-Maze Ⅲ、Ⅳ型手术治疗房颤两种方法的隔离线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显示,经Cox-Maze Ⅲ、Ⅳ型手术治疗的复发率远低于经导管消融房颤。在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优与劣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深化降低经导管消融房颤复发率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应组织心脏内、外科协同攻关,深化研究,以期探索能降低经导管消融房颤复发率的方法学。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率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相关指南鲜有评价恶性肿瘤合并房颤的脑卒中及出血风险的推荐意见,更无指导这类患者如何抗凝治疗。本文重点介绍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评价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肿瘤 CHA2DS2-VSc评分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症状多样,可反复发作,临床医护人员需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加强对症状的全面评估和管理。本文就心房颤动患者自我报告症状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分析其内容、信效度及优缺点。旨在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症状评估工具或开发新的工具提供借鉴,为房颤症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自我报告 症状 评估工具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高,左心耳封堵预防缺血性卒中近年来有较大进展。成年人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率较高,PFO与偏头痛及不明原因卒中可能相关,目前指南/专家共识指出,血栓栓塞性脑梗死伴PFO患者,未发现其他卒中发病机制,结合PFO的解剖和分流情况,可考虑PFO封堵术,但对于老年患者并不积极地建议PFO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近年来左心耳联合PFO封堵术在国内外均有报告,但对此类患者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和中、远期预后尚不清楚。由于此策略仍存在较多未知和局限性,目前除了患者有明确PFO封堵适应证外,尚无可广泛推荐房颤患者左心耳联合PFO封堵术的证据,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卵圆孔未闭封堵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