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肾上腺内皮囊肿伴钙化较少见,解放军254医院经治1例被误诊为肾上腺结核,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9岁,查体(彩超)发现右肾上腺区有1个直径约3cm的肿物,无头晕、心悸、多汗等不适,无皮肤紫纹、满月脸、水牛背等表现,无明显外伤史,无高血压等病史,于2017年2月3日来我院门诊行双肾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初步诊断为右肾上腺结核,检查双肺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肾上腺内分泌检验结果:血管紧张素Ⅱ89.31(正常值25.0~129.0)pg/mL,血皮质醇49.00(正常值30.00~110.0)μg/24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0.25(正常值7.2~63.3)ng/L,醛固酮19.1(正常值6.5~30.0)ng/mL。

  • 标签: 肾上腺 内皮性囊肿 钙化 肾上腺结核
  • 简介:1991年美国胸科医生学会与危重感染急救医学会在芝加哥召开的讨论会上,指出严重感染、创伤患者出现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时,都有一个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似的过程,并一致建议停止使用“败血症”一词,统一使用SIRS和MODS的概念。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 血液滤过 血液透析
  • 简介:随着社会医疗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血液透析技术在各医院迅速发展,肾衰竭患者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对透析患者而言,治疗的目的已不再是延续生命,他们需要活得更有意义,并且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干预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血液透析中心医护人员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科通过探索将PBL(problem—basedlearing)教学模式应用到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在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健康教育工作 PBL模式 生存质量 社会医疗保障机制 医疗卫生事业
  • 简介:目的评估复方α酮酸配合低蛋白质饮食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给予复方α酮酸加低蛋白质饮食;对照组给予碳酸钙,不限蛋白质饮食,共观察6个月。比较2组血磷、血钙、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及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上臂肌围(MAMC)。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血磷、血钙、钙磷乘积、iPTH呈升高趋势(P〈0.05或P〈0.01),观察组血磷呈降低趋势(P〈0.01),血钙、钙磷乘积呈升高趋势(P〈0.05),iPTH无变化(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BMI、Hb、Alb、MAMC均呈升高趋势(P〈0.05),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复方α酮酸配合低蛋白质饮食可在不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同时有效纠正患者钙磷代谢紊乱。

  • 标签: 肾透析 钙磷代谢 营养状况
  • 简介: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1型和2型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在西方国家DN已成为导致ESRD的首要病因,在我国这一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在DN的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d),而大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d)则预示该疾病的持续性恶化[1]。一旦进展至ESRD阶段时,很多患者须采取肾脏替代疗法,即透析或肾移植。可见,对早期DN给予有效诊断及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发病早期 MIRNAS 生物标志物 尿白蛋白排泄率 潜在性
  • 简介: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高血压的MHD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氯沙坦组,安慰剂组每位患者每日口服安慰剂,氯沙坦组每位患者口服氯沙坦50~100mg/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分别测定BNP水平.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1个月氯沙坦组BNP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92.4±238.9)pg/mlVS(618.5±243.6)pg/ml,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978.3±226.5)pg/mlVS(989.7±235.1)pg/ml,P〉0.05].结论:氯沙坦可降低MHD患者BNP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氯沙坦 维持性血液透析 脑钠素
  • 简介: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预后不容乐观,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少量蛋白尿,也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目前关于不伴蛋白尿的单纯血尿成人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血压、尿酸、血脂等相关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报道较少。了解这部分患者的病例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单纯性血尿 IGA肾病 肾病临床 肾病综合征 镜下血尿 肉眼血尿
  • 简介: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大鼠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3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腹膜纤维化模型组(8只)、模型+低剂量MT(5mg·kg^-1·d^-1)腹腔给药组(8只)、模型+中剂量MT(10mg·kg^-1·d^-1)腹腔给药组(8只)、模型+高剂量MT(20mg·kg^-1·d^-1)腹腔给药组(8只)。腹腔注射4.25%腹膜透析液100ml·kg^-1·d^-1建立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第28天行4h腹膜平衡实验(peritonealequilibrationtest,PET),量取超滤量(ultra-filtration,UF),检测腹透液尿素氮浓度(dialysateureanitrogenconcentration,D)、血浆尿素氮浓度(plasmaureanitrogenconcentration,Purea)、初始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浓度(D0)、4h后透出液葡萄糖浓度(D4),并计算D/Purea、D4/D0。取大鼠壁层腹膜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truinggrowthfactorβ1,TGF-β1),胶原Ⅰ(collagenⅠ,Col-Ⅰ)和Q平滑肌肌动蛋白(msmoothmuscleactin,a-SMA)表达。结果4hPET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UF和D4/D0明显减少(P〈0.05),D/Purea明显增加(P〈0.05);MT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UF和D4/DO明显增加(P〈0.05),D/Purea明显减少(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对照组腹膜菲薄,间皮细胞连接紧密,模型组腹膜明显增厚,部分可见间皮细胞缺失,间皮下可见胶原沉积,MT各给药组上述腹膜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GF-β1、Col-I、rSM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各给药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MT能通过改善腹膜的结构和功能来发挥其对抗大鼠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并能抑制TGF-β1、Col-Ⅰ和a-SMA表达。

  • 标签: 褪黑素 腹膜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B1 胶原I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简介: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索间质肿瘤,国内外仅有少量的病例报道且绝大多数发生于卵巢,仅见1例发生于婴儿睾丸的两母细胞瘤的国外报道。我科2016年1月收治1例成年睾丸两母细胞瘤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23岁,未婚。因发现左侧阴囊内无痛肿块人院。既往无睾丸附睾炎及阴囊外伤病史。体格检查:体毛分布正常,无男性乳房女性化表现。

  • 标签: 两性母细胞瘤 人睾丸 文献复习 性索间质肿瘤 无痛性肿块 睾丸附睾炎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脂肪因子网膜素-1(omentin-1)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44例作为肿瘤组,同期前列腺增生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相匹配,均空腹经肘静脉采集血液,ELISA法测定血清omentin-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组患者omentin-1、PS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参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omentin-1与HDL-C、PSA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363,P=0.0006;r=0.356,P=0.0008),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230,P=0.033)。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mentin-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肿瘤分组,即罹患前列腺癌是使患者血清omentin-1水平升高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P=0.0004)。结论血清脂肪因子omentin-1水平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间有显著差异,提示其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前列腺癌 脂肪因子 网膜素-1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根据欧洲泌尿外科指南介绍,中危(Ta~1,G1~2)和高危组(T1G3,CIS)尿路上皮癌患者,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再切除证实有残余肿瘤者最高可达80%。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初次TURBT的残余肿瘤危险,

  • 标签: TURBT 残余肿瘤 再切除 预测参数 术后 危险性
  • 简介:目的对散发性或家族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进行FSGS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进行筛查,了解这些热点突变在我国FSGS患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经肾脏活检确诊的40例FSGS散发病例及一个22人的FSGS家系LF-01。收集散发病例的外周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对LF-01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并留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40例散发病例及所有家系成员进行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通过PCR扩增外显子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LF-01家系共9人为患病或可能患病状态,该家系表现为不完全外显遗传模型。40例散发FSG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26:14,其中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均未发现有已知的基因突变。结论国外报道的FSGS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ACTN4、TRPC6和INF2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FSGS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家族性 基因
  • 简介: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已经开发了多种新药治疗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有关的下尿路症状,并且给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分析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在膀胱颈开放中的作用,ManesCHS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研究(BrazilianJournalofUrology,27(1):

  • 标签: Α受体阻滞剂 多沙唑嗪 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 有效性 BPH
  •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硬化症患者蛋白尿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39例尿蛋白检查阳性的系统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多项尿蛋白定量检查较常规尿蛋白定性检查的敏感性高;肾小球蛋白尿、混合蛋白尿与肌酐清除率下降的关系较肾小管蛋白尿更明显。结论系统硬化症患者肾小球蛋白尿较肾小管蛋白尿发生率低,但伴有肾小球蛋白尿者更易发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 标签: 系统性硬化症 继发性肾损害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 内生肌酐清除率 混合性蛋白尿
  • 简介: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欧美地区痛风的发病人数约占总人口的0.13%~0.37%,年发病率为0.020%~0.035%^[1]。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的人群调查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5.79%,女性为2.44%,痛风患病率0.0352%^[2]。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损害机制 非梗阻性 肾脏 慢性 年发病率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酮Ⅰ(T-Ⅰ)对于放射膀胱炎(RIBI)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control)、对照组2(T-Ⅰ)、实验组1(R)、实验组2(R+T-Ⅰ),每组给予丹参酮Ⅰ或橄榄油腹腔注射两周后接受X射线照射,1周或12周后收集小鼠膀胱组织,比较各组膀胱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及组织病理学评分;体外实验: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SV-huc-1)分为对照组1(control)、对照组2(T-Ⅰ)、模型组1(R)、模型组2(R+T-Ⅰ),每组利用丹参酮Ⅰ或其溶剂处理24h后接受X射线照射,比较各组细胞活力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体外实验中,利用T-Ⅰ预处理可以降低X射线导致的膀胱上皮细胞活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在体内实验中,T-Ⅰ治疗能显著减轻RIBI早期膀胱组织损伤,降低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了RIBI晚期膀胱纤维化程度。结论T-Ⅰ可通过抗氧化活性在放射膀胱炎中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放疗 膀胱 丹参酮Ⅰ 氧化应激 抗氧化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手术治疗腺膀胱炎伴女性尿道异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腺膀胱炎伴女性尿道异常患者采用综合手术治疗后腺膀胱炎的复发率。结果采用综合手术(经尿道电切汽化术+膀胱颈切开术+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膀胱炎伴女性尿道异常,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电切术或单纯药物灌注膀胱化疗者。站论采用综合手术治疗伴女性尿道异常的腺膀胱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手术 腺性膀胱炎 女性尿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