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重要性:在中国,高血压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对高血压的流行和管理,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证据还很有限。目标:调查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诊断、治疗和控制,从而评估高血压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设计,地点和对象: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了500223例年龄在35~74岁的中国人。收集2004年6月25日~2009年8月5日所有受试者的血压基线资料,并且受试者中2014年1月1日之前有7028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随访7.2年)。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死亡风险 基线资料 控制率 血管疾病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577例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前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507例)、甲减组(49例)和甲亢组(21例)。运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CAG后随访1年,主要观察终点为心绞痛发作住院、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事件。结果: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甲减组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重度:22.3%比36.7%),冠心病发生率(59.4%比81.6%),心绞痛发作住院率(7.5%比14.3%)显著升高;甲亢组冠脉痉挛的发生率(3.0%比33.3%)、心绞痛发作住院率(7.5%比28.6%)明显升高(P〈0.05或〈0.01);甲减组和甲亢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2.8%比26.5%、38.1%)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冠心病检出率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 标签: 冠心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凝状态肌钙蛋白I(cTnI)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行RFCA的病人分别测定电生理检查术(EPS)术前、后,消融术前,消融术后即刻,4、12、24小时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cTnI含量.结果:血清DD,GMP-140水平在EPSRFCA后升高,而cTnI水平仅在RFCA后升高.峰值cTnI与峰值DD,GMP-140呈直线正相关(r=0.48,0.39,P<0.001,<0.005).结论:RFCA可损伤心肌并改变血凝状态,心肌损伤可诱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血凝状态 肌钙蛋白I 电生理检查 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观察华法林在房颤患者的应用效果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126例房颤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3例,服用拜阿司匹林抗凝)和华法林组(63例,服用华法林抗凝),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脂、不良反应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总胆固醇[(5.8±0.5)mmol/L比(5.2±0.7)mmol/L]、甘油三酯[(2.6±0.4)mmol/L比(2.4±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0.5)mmol/L比(2.4±0.3)mmol/L]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0.2)mmol/L比(1.3±0.2)mmol/L]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28.3±11.7)s比(36.9±10.4)s]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9±0.4)比(2.4±0.5)]明显增加(P均〈0.05)。华法林组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3.17%比23.81%,P〈0.01)。并发症发生率:华法林组23.81%,阿司匹林组为26.98%,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对于房颤患者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值得推广。

  • 标签: 华法林 心房颤动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效.方法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ASD封堵器(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器,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 标签: 堵闭器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封堵口移位
  • 简介:目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资料,调查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39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例的73.4%,其中55例胃溃疡患者有37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67.3%,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4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72.3%,37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3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83.8%。年龄、进餐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个人卫生习惯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饮食习惯、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水蛭地龙提取液(extractliquorfromhirudoandearthworm,ELH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疗效.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给予ELHE(20ml+等渗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观察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PAI-1),以及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α的变化.结果ELHE组患者经过14d治疗,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由9.4±4.0下降为3.3±1.2,Barthel指数由25.9±4.6升高为67.4±2.8,APTT、PT分别由(28.2±3.8)s、(12.2±3.5)s延长为(42.0±5.2)s、(19.5±2.1)s,血浆tPA含量活性分别由(10.1±1.2)μg/L、(0.27±0.03)KIU/L升高为(15.3±2.1)μg/L、(0.57±0.12)KIU/L,血浆PAI-1含量活性由(47.8±4.6)μg/L和(0.77±0.12)KAU/L下降为(44.2±3.0)μg/L和(0.68±0.11)KAU/L,血栓烷B2由(228.4±48.9)ng/L降低为(152.7±44.4)ng/L,6-Keto-PGF1a由(21.9±6.3)ng/L升高为(33.8±6.4)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ELHE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 标签: 地龙提取液 作用机制 Barthel指数 血栓烷B2(TXB2) 疗效 水蛭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中枢调控机制异常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紧张型头痛患者90例,根据分型标准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外感受抑制试验神经心理评估,测定第一、第二外感受抑制期(ESP)的潜伏期、时程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时限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但改变不及慢性紧张型头痛组显著(P〈0.05)。结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无明显心理障碍中枢调控异常存在;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异常焦虑状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相对轻微的中枢调控异常;心理因素或参与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机制,促进中枢调控机制的异常。

  • 标签: 紧张性头痛 心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心理学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住院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436例(AMI的诊断参照WHO1979年有关AMI诊断标准),根据伴有胸痛不伴有胸痛,将入选患者划分为:不伴有胸痛组141例;伴胸痛组手臂、头部、颌部疼痛295例.

  • 标签: 无痛性心肌梗塞 预后 临床特征 胸痛 血管再通
  • 简介:目的研究褪黑素早期干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DNA损伤和修复关键蛋白-XRCC1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褪黑素干预组(30只)、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褪黑素干预组术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按10mg/kg给药。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褪黑素早期干预后脑缺血再灌注DNA单链断裂和XRCC1的情况。结果XRCCl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各时相点褪黑素干预组的XRCC1蛋白含量均高于缺血组[缺血2h再灌注10min(70.4±6.3vs59.4±3.6);1h(32±5.1vs24±2.9);4h(25±3.5vs11±2.9);12h(17.4±5.6vs9.1±1.58);24h(10、6±1.8vs7.2±1.9);48h(8.0±1.6vs5.2±1.3)],DNA单链断裂轻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并且在各时相点均有显著差异[缺血2h再灌注10min(10.4±3.7vs13.4±3.8);1h(11.2±2.3vs18.7±5.9);4h(19.7±3.4vs33.6±9.2);12h(24.9±3.8vs42.9±13.5);24h(17.4±4.3vs27.5±4.8);48h(15.5±2.7vs25.4±6.6)]。结论褪黑素对于脑缺血再灌注DNA单链断裂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减少XRCC1的降低。

  • 标签: 脑缺血 褪黑激素 再灌注损伤 DNA损伤 DNA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临床意义。方法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 标签: 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特点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7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76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发现心肌桥211例(12.0%),其中202例(95.7%)发生于左前降支(LAD),仅2例(0.9%)见于左回旋支(LCX),7例(3.3%)见于右冠状动脉(RCA);收缩期狭窄〈50%有79例(37.4%),50%~75%的有106例(50.2%),〉75%有26例(12.3%);53例(25.1%)有典型心绞痛症状,29例(13.7%)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B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其中孤立性心肌桥患者140例(66.4%)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合并单支病变的35例(16.6%),双支病变的13例(6.2%)患者,在行PCI术后给予口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桥常见于于左前降支,部分有典型的心绞痛,无论是否对冠脉狭窄进行了PCI手术,钙离子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均可缓解症状。

  • 标签: 心肌缺血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绞痛
  • 简介:目的测定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变化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5月-12月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7例,男性50例,女性77例。将患者依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脂血症组(84例)和非高脂血症组(4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计算得出相关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LY30值、EPL值、AA值以及ADP值。结果与非高脂血症组比较,高脂血症组R值、K值降低,Angle值、MA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高脂血症风险与R值、K值呈负相关,与Angle值以及MA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8、r=-0.304、r=0.409、r=0.266(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Angle值是冠心病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逐步回归得到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8.938+0.154Angle。结论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存在更高的血栓风险,应充分重视凝血功能的监测。

  • 标签: 冠心病 高脂血症 血栓弹力图 血栓风险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TCA术中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处理体会,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入选的59例AMI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PACT支架术.结果术中共有48例心电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81.4%),属于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者35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72.9%.非再灌注心律失常13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27.1%,明显低于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结论AMI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术中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PTCA术 心律失常 术中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coronaryarteryfistula,sCAF)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探讨依据直径分型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收治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成人先天性sCAF患者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资料。分析瘘道直径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的关系,评估瘘道直径水平预测sCAF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并计算界值。结果研究入选158例sCAF患者,女66例(41.77%),男92例(58.23%),年龄(44.94±17.35)岁,4例(2.53%)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11例(6.96%)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胸闷等疑似心绞痛发作和心悸等心律失常发作是主要症状,二者共占36.70%,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形式(8.8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是最多见的瘘道(41.14%),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5.32%)。大部分瘘道呈不同程度迂曲,且合并局限性狭窄和(或)扩张,继发病变最多见是动脉瘤形成(38.61%)。瘘道直径为(2.78±1.14)mm,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arterymeanpressure,PAMP)为(16.66±5.63)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和体循环流量比值(flowratioofpulmonarytosystemic,Qp/Qs)为1.07±0.13。以瘘道直径中位数分组,直径较大组需要手术可能性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F瘘管直径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界值为2.91mm(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85.3%)。结论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自具特点,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瘘入肺动脉最多见,瘘道直径2.91mm可作为细小分型的潜在最佳界值。

  • 标签: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成人 分型
  • 简介:目的通过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阐明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发病1周内入院的MR扩散加权成像轴面上显示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患者46例,以15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9±12)岁,其中男2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6±11)岁,其中男98例。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比较:高血压[63.0%(29例)比43.3%(68例),P=0.018]、冠心病[4.3%(2例)比17.8%(28例),P=0.042]、心房颤动[15.2%(7例)与5.7%(9例),P=0.036]、单侧肢体无力[17.4%(8例)比6.4%(10例),P=0.0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1,3)分比3(2,5)分,P=0.002]、梗死灶直径[(6±3)mm与(10±3mm),P〈0.01]、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4.3%(2例)比24.2%(38例),P=0.006]、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4.3%(2例)比17.8%(28例),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梗死灶直径较小,同侧MCA狭窄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较低。

  • 标签: 半卵圆中心小梗死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合理用药状况。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纳入此研究中,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用药状况以及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180例患者共出现25例用药不合理现象,发生率为13.89%,其中发生率较高的为抗菌用药不合理,而合理用药包含药物使用剂量的有效控制,药物联合治疗以及老年患者用药。结论临床医生应对自身的用药经验以及理论知识进行加强,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常见问题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外科治疗、术后康复经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1年3月~2004年5月对36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Bentall手术;11例行Bentall手术+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或降主动脉支架术(腔内隔绝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次全弓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瓣动瓣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术后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术后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功能恢复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正确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总死亡率为2.78%,其中急诊手术为12例,死亡1例,急诊手术死亡率为8.3%;择期手术24例,无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与气管拔管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P=0.029和r=0.624,P=0.004,有显著相关性.主动脉阻断时间>100分钟和体外循环时间>200分钟与分别≤100分钟和≤200分钟的病人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出院35例患者全部接受术后康复治疗中期随访.术后康复治疗3个月至36个月后(平均治疗9个月),31例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30例(96.78%)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术前左室舒张未内径和与术后康复时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724,P=0.0016,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后康复时间呈负相r=-0.83,P=0.002,有高度相关性.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随访25.7个月.随访病人无心血管相关事件.结论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尽早手术治疗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可望进一步减少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并可减少ICU插管时间.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大和左�

  • 标签: 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 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诊断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5年2月~10月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60例,采用三维重建CT技术和磁共振短时间翻转恢复序列扫描实施术前诊断,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①螺旋CT检出率为91.6%,MRI检出率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减压术后经磁共振STIR序列扫描显示,XX%的患者视神经损伤明显改善。结论三维重建CT可清晰显示并定位视神经管骨折,STIR序列扫描可准确判断损伤情况,评价减压情况,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可提供更为全面的影像学支持。

  • 标签: CT MRI 外伤性视神经病
  • 简介:研究表明,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2)的异常任心力衰竭(心衰)的发展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因素町以调节SERCA2的活性,最主要的是受磷蛋白的调节。而受磷蛋白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分别由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调控。目前国内少见关于心衰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变化的报道。本实验通过用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制备家兔心衰模型,进而观察心衰时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的变化,

  • 标签: 蛋白激酶A 心力衰竭 磷酸酶 家兔 心肌肌浆网钙泵 心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