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结果通过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率达到卫生部标准。结论医院感染控制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

  • 标签: 感染 控制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1种进口HBsAg试剂、1种国产HBsAg试剂和核酸检测(NAT)献血者血液HBV感染标志物的结果,分析两种HBsAg试剂之间和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探讨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方法的选择策略。方法用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和ELISA方法两种HBsAg试剂对22803份血液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比较和分析核酸检测和两种ELISA检测之间的阳性数据。ELISA检测对于单一HBsAg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的样本进行双孔复试;对核酸联检检测有反应性ELISA检测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鉴别试验。结果检测22803份血液标本核酸检测NAT(+)228份,ELISA检测HBsAg(+)198份。在NAT(+)228份中HBsAg(+)116份,其中两种HBsAg试剂(+)106份,单进口HBsAg试剂(+)10份;在HBsAg(+)NAT(-)82份样本中两种ELISA试剂(+)30份,单进口ELISA试剂(+)34份,单国产ELISA试剂(+)18份。在NAT(+)ELISA(-)的84份标本经鉴别试验鉴别后22份为HBV-DNA(+)。结论核酸检测和ELISAHBs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中各有优势,核酸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ELISA的漏检情况。两种HBsAg检测试剂中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之间存在着差异,进口HBsAg试剂检出率明显高于国产HBsAg试剂。因此,在选择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策略时建议最好是1种核酸检测(NAT)+1种进口的HBsAg试剂组合方式;假如没有办法选择核酸检测(NAT),那么在2个不同的ELISA试剂中建议选择1种进口HBsAg试剂的检测方式,降低输血传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 标签: HBV标志物 HBsAg HBV-DNA NAT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并统计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依血清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105-107拷贝/mL、≥107拷贝/mL4组,并对组间肝纤维化指标进行q检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HA、PCⅢ、Ⅳ-C含量均高于正常上限,HBVDNA与HA、PCⅢ、Ⅳ-C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0.187,P=0.298;r=0.291,P=0.071;r=0.080,P=0.546;r=0.189,P=0.325),4组间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没有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对其同等重要。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 肝纤维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中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住我院呼吸内科的经微生物检查证实46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呼吸内科病房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合并糖尿病是主要易患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痰培养、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病原茵以白色假丝酵母茵为主,氟康唑治疗有效。结论院内肺部真菌是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茵,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 标签: 肺疾病 院内感染 真菌感染 内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中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从强化医院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消毒效果监测、医院感染的在职教育、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漏报率,提高了重症监护室内卫生环境及消毒效果监测的合格率,减少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结论采取综合性措施,可有效的降低重症监护室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中的支原体感染情况以及切口感染支原体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监测和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前瞻性的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2147例剖宫产病人切口发生感染病人取其分泌物进行支原体感染监测,回顾性的对切口的支原体感染及支原体耐药性进行汇总。结果2147例剖宫产病人当中,发生切口感染而送检的病例共58例,其中支原体感染26例,支原体感染占切口感染的44.83%,支原体感染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18例,人型支原体(Mh)感染1例,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合并感染7例。耐药性分析中,支原体对环丙沙星(CIP)敏感性最低,敏感率仅为30.77%,其次为克拉霉素(CLA),敏感率为34.62%;对交沙霉素(JOS)、强力霉素(DOX)、美满霉素(MID)敏感性均较高,分别为92.30%,88.46%,84.62%。结论支原体可引起剖宫产的切口感染,减缓切口的愈合,应引起重视,注重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的无菌操作,规范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支原体的感染率。剖宫产的支原体感染药物首选交沙霉素。

  • 标签: 支原体感染 剖宫产 切口感染 药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采取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于近一年期间我院接收的难治性突聋患者,患者采取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方式治疗,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听阙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意义,临床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少。结论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突聋,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地塞米松 突聋 鼓室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标志物阳性产妇150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大三阳65例,小三阳85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产妇乳汁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DNA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乳汁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初乳中HBV-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HBV-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 标签: 乙型肝炎乳汁病毒标志物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进口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标本后同时用西门子和雅培全自动磁微粒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对HBV血清学标志物行平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门子和雅培两种分析系统平行检测HBV血清学各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进一步的配对四格表资料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系统具备较为一致的检测效率(P均>0.05)。结论西门子和雅培磁微粒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具备良好的一致性。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学标志物 化学发光分析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份到2015年3月份收治的90例异性肝炎病毒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同意签署研究同意书。给予对照组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80%,观察组治愈率9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硬化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硬化
  • 简介:摘要历经长时间的临床考察,本文作者认为,在人体疾病的致病模式中可能存在着一条普遍存在的致病模式体表皮肤黏膜局部局限性慢性隐性细菌性感致远隔组织器官毒素性损害伴炎症免疫性反应。在此模式构建下可能存在的疾病有,精神发育迟滞,小儿孤独症系列,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脑炎、老年性痴呆(或阿尔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综合征;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湿疹、多形性红斑、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成人Still病、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多发性抽动综合征、心肌炎及心功能不全、多发性肌炎等,甚至还有更多疾病以这一模式致病。

  • 标签: 致病模式 隐性细菌感染 毒素性损害 精神分裂症 阿尔海默氏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抗感染治疗方案情况。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行骨科手术的65例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切口部位感染率最高,占比为50.8%,其次为下呼吸道,占比为18.5,皮肤软组织,占比为15.3%,导管相关感染占比最小,为4.6%。术后65例患者检测出病原菌65株,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黄色葡萄球菌,为46.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5%,阴沟肠杆菌13.8%,肺炎克雷伯杆菌10.8%,占比最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7.7%。结论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切口感染,需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监测各个环节的身体状况,降低医院感染情况。

  • 标签: 抗感染治疗方案 骨科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感染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辅助降低血粘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抗感染辅助降低血黏度治疗细菌感染,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抗感染 降低血黏度 细菌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感染科护理管理情况。结果通过实施护理管理,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74%,物体表面超标2.86%,医务人员手超标1.21%,分别较管理前下降1.25%、1.42%、0.63%。两年间我科2528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8名,医院感染率0.32%,同比下降0.36%。结果感染科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流行性感冒(流感)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3月就诊的300例流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与对照组(12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奥司他韦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疗程均为5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17%,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P<0.01)。且观察组退热、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儿童流感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显著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磷酸奥司他韦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种疫苗对降低小儿流行性感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3年度城关镇本地儿童或常住儿童合计3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将接种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疫苗(流感疫苗)的儿童194例为免疫组,未接受流感疫苗的132例儿童为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儿童流行性感冒发生率及发生次数。结果免疫组小儿流行性感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87%/5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免疫组小儿1年内流行性感冒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小儿流行性感冒的发生率及发生次数,对于预防小儿流感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流感疫苗 小儿 流行性感冒 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用于预防老年重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老年感染性疾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3例,单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22例,在采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氟康唑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有6位感染了霉菌,有16例没有感染;在对照组当中有15位感染了霉菌,有8位没有感染,经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的预防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整个治疗过程,所有接受预防的患者都未曾出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氟康哇在预防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方面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应大力推广。

  • 标签: 老年重症感染 氟康唑 霉菌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感染部位,分析引发感染的相关护理因素。结果120例新生儿中共有9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9.1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皮肤以及口腔等部位。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操作不严格等都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护理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

  • 标签: 院内感染 新生儿 感染控制 护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