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方法、观察及护理要点。结果92例临床治愈,转院4例,补救性冠脉介入治疗3例,死亡3例。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加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分析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常规检测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选择更好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非常满意度为73.47%,高于对照组的24.49%,且实验组的总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9.80%(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有利于减少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住院产生死亡的高危要素。方法选出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AMI老年患者422例,并依据住院是否产生死亡分成两个组别,死亡组收入了47例患者,成活组收入了375例患者,比照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65岁、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min、Killip分型>Ⅱ级、肾功能型障碍、前壁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型休克等比照成活组,P<0.05。结论引发AMI老年患者住院产生死亡的高危因素即Killip分型>Ⅱ级、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型障碍。

  • 标签: 住院死亡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种血脂成份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风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住院病历资料的方式,选取80例AMI患者(AMI组)、40例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未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胸痛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部分血生化指标以及病史等进行研究,AMI组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各40名。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在TC|、LDL和HDL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胸痛组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2)血清TG水平在各组中没有显著性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超敏反应蛋白(hsCRP)有显著性升高。(4)血清hsCRP与HDLC显著负相关,但是hsCRP与TC、LDL和TG没有相关性。结论降低血清TC不能降低AMI的风险。增加HDLC和hsCRP能显著增加AMI发作的风险。HDLC和hsCRP可能是预测高危个体以及AMI患者预后的有用的标志物。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脂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和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门诊急诊科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病情稳定67例,抢救成功率85.9%;抢救无效死亡11例,死亡率14.1%;结论对急性心梗患者及时开通医院“绿色通道”,有效提高病患获救率;同时给予患者早期溶栓治疗,开通梗死血管,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绿色通道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硝酸酯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2010年9月~2012年8月期间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和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结果用硝酸酯类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9%。治疗后动脉收缩压降低,高血压患者动脉收缩压降低、心率增加、肺动脉舒张末压降低。2组比较也体现出治疗组由于对照组。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硝酸酯类 急性心肌梗死 低氧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甲状腺功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再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5例为健康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甲状腺功能。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TT3、TT4和FT3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FT4和TSH水平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还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临床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甲状腺功能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死亡6例,死亡率为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例在急诊科发生室颤除颤无效死亡,3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猝死率高,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情况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疗效显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次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从满意度、并发症等方面对效果进行判定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自我护理、满意度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也比对照组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有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值得推广。

  • 标签: 聚焦解决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39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青年组及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发病特点、心电图变化、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女性比例低,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比例高,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以st抬高多见,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P<0.05)。结论青年心肌梗死有其特点,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同时对青年人突发胸痛者,应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青年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和比较同期急性加重期但未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观察组发热、典型心前区痛疼、突然胸闷、呼吸困难加重、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高于对照组,x2=3.687,4.552,3.503,3.489,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低血压、意识障碍等表现无显著差异;观察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红蛋白、总胆固醇、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AECOP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易区分,应加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体征观察,同时结合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动态变化及时诊断。

  • 标签: 老年COPD 急性加重期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急诊内科就诊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其中51例最终确诊为AMI,记为观察组,另外55例患者排除AMI,记为对照组;分别在胸痛发作后的不同时间(2~6h、12~24h)对其三项心肌标志物的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在胸痛发作后的2~6h、12~24h观察组的三项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CK-MB和cTnI于胸痛发作后的12~24h间达到最高;而Myo则于胸痛发作后的2~6h间即可检出升高,各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yo胸痛发作后2~6h即可检出。胸痛发作后12~24h,则CK-MB和cTnI检测综合效果最佳。结论通过对临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非梗死区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位置﹑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情况及梗死后心功能变化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评价2009-2011年9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分析入院时心电图,根据是否存在Ⅱ﹑Ⅲ﹑aVF导联(下壁导联)ST段压低及Ⅰ﹑aVL导联(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分为四组。A组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32例),B组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组(20例),C组二者均压低组(9例),D组二者均无压低组(34例)。四组间进行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的比较。结果冠脉造影发现对于梗死相关血管(IRA)A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的病变发生率高于B﹑C﹑D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6.1%﹑63.6%,A组合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9.4%﹑75%,各组间其他血管病变及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差异(P>0.05)。A﹑B组ST段的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有相关性(A组r=-0.44,P<0.05;B组r=-0.66,P<0.05),C组ST段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的压低能帮助判断梗塞血管的病变位置,非梗死区ST段的压低的导联数目和压低幅度对预后心功能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入院介绍等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结合其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收入情况等特点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9)d,无1例死亡,全部康复出院;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1±3)d,死亡6例(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采取科学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保健知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的配合及抢救后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和分析近两年来我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5例患者经救治与护理,4~5周后顺利出院;3例患者于救治后1-2周因排便、情绪激动等因素而诱发心梗再次发生,后3周左右的救治与护理后稳定出院;2例患者因入院时病情重,又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死亡。结论及时规范的抢救治疗、抢救后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配合 抢救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胺碘酮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控制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 标签: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房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综合效果评价。方法把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救治时间、病情观察情况、救治结果、护理满意度和护患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情况、救治结果和护理满意度都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和护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模式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护理 综合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6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急性期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包括急救一般护理,溶栓护理观察及急救护理干预。结果此组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经过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后救治成功率为98.2%,救治无效临床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4例。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给予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配合医生精心进行抢救,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期 护理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所带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这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来治疗急性心梗患者;在对照组中,采用常规性治疗。并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所带的临床治疗效果,一方面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血管再通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早期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静脉溶栓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