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交流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37例在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7例患者中32例再通,其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死亡5例,均为未通死亡。结论静脉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及转运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总结我院120急救站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工作。结果67例患者中4例发病后呼叫120不及时,到场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急救及转运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院前急救采取有效的措施,选择合适时机转运,转运途中严密监护,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行冠脉内血栓抽吸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符合急诊PCI介入指征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6例,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PCI术前行血栓抽吸,观察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预后。结果血栓抽吸后TIMI2级及以上血流比例、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发生率及出院前EF平均值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能有效地清除冠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可以改善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心肌再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吗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治疗组行双侧内关穴分别注射吗啡4mg,对照组行输液泵输入尿激酶150万U。采用镇痛评估法,观察2组病例治疗后的镇痛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镇痛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7.6%,低于对照组的20.5%(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中,应用小剂量吗啡具有镇痛效果理想,药物用量少,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各类手术前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吗啡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监护要点。方法应用尿激酶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溶栓治疗后有42例血管再通,6例未能再通,4例患者追加尿激酶剂量后再通,4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心脏破裂,2例伴心律失常死亡。结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监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将入住我科76例确诊为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给予国产尿激酶滴注,对照组静脉给予硝酸甘油滴注.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胸痛消失时间、CPK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病死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MI尿激酶溶栓治疗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费用低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治疗中为其提供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投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划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系统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的33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时间段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与并发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脂水平、梗死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较多临床症状,但不具有典型性,易漏诊或者误诊,且并发症率较高,加大患者生存风险。

  • 标签: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血脂 并发症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0天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相比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血管再通率以及血管再闭塞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相比于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显著优势,而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72例设为实验组,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的70例患者设为对照A组,选择70例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B组,同时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人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和缺血修饰白蛋白浓度水平,综合分析结果。结果浓度水平检测结果分析可见,与对照A组和B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缺血修饰白蛋白浓度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结果分析可见,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缺血修饰白蛋白的阳性率均在85%以上,两者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有效指标,与缺血修饰白蛋白一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修饰白蛋白
  • 简介:摘要气象因素(Meteorologicalfactors)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高危因素之一,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因素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气象变化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事件。随着对各种气象因素的深入研究,证实了除性别、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外,气象变化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及降雨量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篇综述旨在总结气象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气象因素 温度 相对湿度 气压 风速 降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应用优化护理流程,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结果抢救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心率、收缩压、急诊室急救时间、PCI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能够使抢救过程更加高效、合理,对确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方法对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血管再通率为81.3%(13/16);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好,使用方便,相对安全,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尿激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yocardialinfarction,AMI)并心源性休克(Cardiacshock,CS)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情况。方法2011年4月~2014年8月,收治AMI并CS患者20例,均给予积极治疗。结果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比重均在50%以上,合并心衰病史、肺部感染在40%以上;并发心律失常45.0%,血肌酐上升≥25%者30%,治疗后LVEF(47.8±1.8)%高于入院时LVEF(38.6±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率低于死亡者,存活患者治疗前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高于死亡者治疗前、低于48h后,心率低于死亡者治疗前、高于48h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合并CS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控制原发病,防治恶心心律失常。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从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我院实施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并发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失血过多致低血压休克死亡,其余11例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上死亡率高,且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让患者恢复健康。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 心理护理 胃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观察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入选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根据血清尿酸水平的不同,分别入选正常尿酸(A组)60例,高尿酸血症组(B组)60例,共计120例。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及一月后行心脏超声心电图(UCG)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及组内差异;六月后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分别比较以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电图指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B两组患者在入院一月后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发生左室重构,但B组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率较A组高,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月后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B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不良影响,高尿酸血症组较正常胰岛素组预后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高尿酸血症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