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舞蹈怎样进了音乐剧一说到音乐剧,人们就很容易说这是音乐界的事,你们跳舞的参乎什么。世上有许多事物名不副实,顾名思义就发生误会。例如一说古典就想到古代,一说“乐”就以为音乐。其实在欧洲出现古典主义时,正是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它只不过是该阶级打的一个旗号而已。“乐”在中国古代本是含有乐、舞、诗在内的统称,现代人却以为它只是音乐的“乐”。

  • 标签: 音乐剧 舞蹈家 百老汇 后台音乐 现代舞 巴兰钦
  • 简介:一种舞蹈在生成之后能否发散甚至兼融,能否拓展自己的疆域并使自己长存,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功能与观念上的合理性和包容性,取决于随着功能与观念变化而产生的审美变化。本文以佛舞文化圈中的藏传佛教舞蹈为个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 标签: 舞蹈文化圈 发散与兼融 功能与观念 羌姆主题的孔雀舞 审美
  • 简介:对个体的感受与人类历史两方面的考察表明,动作既是人出现、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之所从来之元点,又是人在生存中一以贯之的状态与特征。被遗忘、被遮蔽、自动化是动作在本体论上的必然的、首要的存在状态。动作的本体价值与创造性要在舞蹈之中方能获得敞开与澄明。在舞蹈中,动作显露自身、表达自身、发展自身,动作无需再去承接一个特定的利益诉求,无需发挥其物质方面的作用,演化为无目的、无利害的、无用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让舞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舞蹈在艺术领域立足之根基。对艺术本体的追求背后是对艺术创造性支点的求索,立足之基是创造之本。舞蹈动作摆脱了日常动作中物质材料的束缚,不再指向物质世界,而是回转到人自身,从精神角度塑造、敞开人的信仰领域,从肉体角度塑造的、敞开人的生命律动本身。一阴一阳之谓道。舞蹈与天地宇宙、人情物理的同构,对人的生命律动的形式化构造,便建基于舞蹈动作的本体论意义的创造性之上。

  • 标签: 舞蹈动作 本体论 创造性 信仰 生命律动
  • 简介: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办的柏屋2009北京舞蹈映像展映活动,4月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拉开了帷幕。冯双白、白志群、欧建平、刘岩、刘春、许锐、粱戈逻等舞蹈界人士与电影学、美学理论家王一川、周星等出席了开幕式。为期3天的舞蹈影像活动包括了影像展映、讲座与工作坊等丰富的内容。活动期间共展映中国的《岸》、

  • 标签: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舞蹈 映像 北京师范大学 展映活动 电影学
  • 简介:知道资华筠是一级舞蹈演员的人很多,知道资华筠散文写得漂亮的人也很多;如果读了《舞蹈生态学导论》和《舞艺·舞理》,相信知道资华筠是精通舞蹈学理的学者、是舞蹈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的人也会多起来。《舞蹈生态学导论》是一部带有导向性的论著。它的应运而生,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纷繁复杂的舞蹈现象世界需要从根本上、总体上来进行综合治理;其二,是经编纬织的舞蹈理论框架需要从感觉的迷雾中、从思辨的沼泽中走出。要言之,《舞蹈生态学导论》力图提出一种科学实证的舞蹈研究方法,来沟通“从实践经验到经验实践”的舞蹈现象世界和“从动作语文到文字语言”的舞蹈理论框架。

  • 标签: 舞蹈生态学 舞蹈形态 特征提取 因子分解 核心物 生态环境
  • 简介: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深谙现代舞蹈艺术,她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其视觉艺术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她分析美国舞蹈家露辛达·蔡尔兹的舞蹈美学是拒绝的艺术,即拒绝浮夸的舞台表达。而蔡尔兹时空间的灵活掌控又使舞蹈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性。其次,在舞蹈家与舞蹈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坚持认为优秀的舞蹈家在身体力行中往往与舞蹈融为一体,使舞蹈成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最后,舞蹈家、舞蹈的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跨界合作推动了舞蹈的繁荣发展,使其成为一门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而这些成功的合作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对身体语言的肯定。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舞蹈 拒绝的艺术 精神追求 跨界合作
  • 简介:艺术史的研究证明,舞蹈独立身姿的展现,历史的取决于它自身的三角稳定构成与互补。除了舞者(舞蹈家、编导和舞蹈教师)的劳动外,还要有成熟的舞蹈学术研究和独立的舞蹈批评,它们共同对舞蹈作品的诞生与成熟产生着作用,使舞蹈能够具备文化和艺术的身份。

  • 标签: 艺术系统 文化母体 “理论氛围” 互补与弥合
  • 简介:有位哲人曾经这样阐述舞蹈的含义:“舞蹈肇事于生命之初,舞蹈发轫于语言之前,阴阳交媾的太极图便是舞蹈的原始符号。茫茫宇宙、浩浩人生,无时无处不萌动着舞蹈的生机与旋律。”

  • 标签: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舞蹈主题 艺术语言 艺术创作
  • 简介:文化消费是社会物质生产过剩,人们对消费实用价值的淡视,而趋向于对精神文化价值的追崇和诉求所形成的当代社会的新本质和新特征。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市场,以文化“软实力”成为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新方式。

  • 标签: 消费语境 文化消费 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软实力” 舞蹈 精神文化价值
  • 简介:由林丽珍带领台湾无垢舞蹈剧场编创并表演的《观》于2011年11月4日首次访问香港,带给香港民众一场耳目一新的演剧体验。被誉为“台湾舞蹈界编舞奇才”的林丽珍,1995年成立“无垢舞蹈剧场”,她以沉缓细致的东方身体美学在台湾舞界独树一帜。其作品曾在法国亚维依艺术节、里昂国际双年舞蹈节、马德里秋季艺术节等国际知名艺术节上获得了观众们的热烈追捧。

  • 标签: 舞蹈 台湾地区 剧场 艺术节 身体美学 《观》
  • 简介: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教育,也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在这种巨变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术。

  • 标签: 多媒体辅助教学 舞蹈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 简介:舞蹈之"势"的心理趋向是唤起舞蹈表演和舞蹈欣赏的源头,心理势能的不断扩张,造成了舞者"重内"的审美追求以及观众无限的审美期待。文章从演员与观众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探索并分析演员对舞蹈之"势"的心理驾驭能力以及舞蹈之"势"在审美主体的艺术欣赏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力求达到"心"与"势"合,"情"与"势"合,使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

  • 标签: 舞蹈 心理趋向
  • 简介:云贵彝族丧葬仪式舞蹈蕴含着感恩、传德与教化的传统。本文从民族舞蹈学视野考察彝族丧葬仪式舞蹈,探讨彝族感恩传德与教化传统仪式舞蹈本体的艺术构成和文化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其舞蹈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内涵寓意深刻。彝族丧葬仪式通过其在不同场域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演绎,对参与者在社会角色与文化身份上的认同与转换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彝族传统丧葬仪式舞蹈对研究彝族民族历史和民俗变迁,对其民族文化的当代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 标签: 彝族 丧葬仪式 舞蹈
  • 简介:维吾尔族舞蹈技巧的组成维吾尔族舞蹈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既展现了舞者灵活、婀娜的舞姿,又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外向的性格。昂首、挺胸、直腰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不同风格韵味。

  • 标签: 维吾尔族舞蹈 技巧教学 舞蹈技巧 动作 热情 舞者
  • 简介:1964年6月,美国后现代舞蹈大师默斯·堪宁汉在维也纳上演了他极具传奇色彩的“事件”系列的第一部作品,随后他继续以结合动作、音乐和设计的方式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环境里上演备种“事件”.每个“事件”都是将堪宁汉的作品进行独一无二的组合而形成特有的表演,通常会配以新的舞美和音乐。堪宁汉在美术馆、海滩、纽约的中央车站等地都引发过“事件”。

  • 标签: 事件 舞蹈团 后现代舞蹈 传奇色彩 维也纳 美术馆
  • 简介: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俗乐舞”发展的高峰,舞蹈的形式由于受“百戏”的影响,体现出技艺性、娱乐性、表演性等民俗艺术特征。同时,汉代也出现了作为表演艺术形态的舞蹈形式和专业的舞蹈理论。在这些前提的影响下,汉代出现了独特的“俗乐舞”舞蹈形式及舞蹈审美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翘袖折腰”、“飞”的舞蹈美上。汉代以《百戏》、《女乐》等激动人心的俗乐舞为标志的舞蹈形态,体现了汉代国家的规模和气象,国力的强大和繁荣,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 标签: 礼崩乐坏 俗乐舞 郑卫之声 审美特征
  • 简介:太阳在慢慢升起,向日葵把脸朝向东方。小鸟在屋顶上畅怀歌唱,孩子们在院子里的草地上尽情嬉戏:唱呀、跳呀、笑呀,美妙的合唱震天响。就在大家兴高彩烈地玩耍时,小兰的鞋带松绑了,还摔了一跤。由于平时小兰的一切生活琐常如着衣穿袜结鞋带都是爷爷、奶奶代劳的,这下子可把小兰难住了,手忙脚乱怎也结不好鞋带,大伙看着小兰狼狈样子直发笑。小兰不服气,心想,你们别笑我……

  • 标签: 少儿舞蹈 歌唱 合唱 创作体会 东方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