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文章针对目前规模越来越大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比较容易遇到的软土地基问题,在对其特性以及常用的处理方式进行介绍之后,针对某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结合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土层特点来进行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最终选择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案。

  • 标签: 软土地基 基础选型 桩基方案 水泥搅拌桩
  • 简介:摘要牙周基础治疗是每位牙周病患者都必需的最基本治疗。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作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牙周基础治疗手段,常常给患者带来疼痛、敏感等不良感受,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最终影响牙周病患者的预后。研究发现,笑气、局部麻醉与脱敏治疗、激光技术、喷砂技术、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等方法在疼痛控制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提高牙周基础治疗时患者舒适度的方法作以综述。

  • 标签: 牙科刮治术 患者舒适度 氧化亚氮(笑气) 激光 牙科喷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柱脊髓疾病包括创伤性疾病、退变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结核与肿瘤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为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脊柱脊髓疾病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脊柱脊髓损伤微环境失衡理论为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外泌体及神经调控等修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传统延缓退变及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基因修饰技术为逆转椎间盘退变带来了希望。多种病理因素的发现完善了脊柱侧凸的病理机制。骨重塑生化标志物及免疫调控的研究为脊柱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多组学和遗传学的应用深入揭示了脊柱结核的病理机制。脊柱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为调控破骨过程及炎性小体治疗骨肿瘤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脊柱脊髓疾病 基础研究 病理机制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实验课是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重视实验课教学、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是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重视实验课教学目的及实验记录,增强学生自主能动性及规范严谨性;增加先进实验仪器培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增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这些措施有助于综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医学基础综合实验 医学科研型研究生 教学
  • 简介:摘要文章针对目前规模越来越大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比较容易遇到的软土地基问题,在对其特性以及常用的处理方式进行介绍之后,针对某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结合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土层特点来进行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最终选择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案。

  • 标签: 软土地基 基础选型 桩基方案 水泥搅拌桩
  • 简介:摘要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已取得长足进展并产生广泛影响,但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学与评价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增强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将其切实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教学和评价中,置信专业活动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置信专业活动定义与应用基础、阐述了置信专业活动与胜任力和医学教育里程碑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置信专业活动的设置与评价,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置信专业活动的引入可以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 标签: 置信专业活动 胜任力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诱导前P组在T5-T6水平行PVB,E组在T5水平行ESPB,C组不予处理。记录3组患者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喷他佐辛追加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4 h(T1)、术后1 d(D1)、术后2 d(D2)、术后3 d(D3)时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发生情况。结果P组和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E组(P<0.05)。T1、D1时C组静息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咳嗽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D1时P组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T1、D1时P组咳嗽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E组和P组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长于C组、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及喷他佐辛追加次数少于C组(P<0.05);C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E组和P组,E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P组(P<0.05);C组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高于P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与PVB可缓解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PVB镇痛效果优于ESPB,PVB可降低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疼痛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40组)和经典容量(2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20组)。2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40组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E20组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1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NRS评分≤3分。当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和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记录术后12、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量+吗啡追加量)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和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20组比较,E40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降低,术后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有效镇痛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竖脊肌 酰胺类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肌减少症 营养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纳布啡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10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20~60岁,麻醉及手术方式相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均为TAPB联合PCIA。A组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1·100 ml-1;B组行纳布啡PCIA,配方为纳布啡2 mg·kg-1·100 ml-1。观察并统计术后4 h(T1)、12 h(T2)、24 h(T3)、48 h(T4)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检测术前及T3时患者的血糖、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T1、T2时B组静态VAS评分较A组降低[(1.8±1.4)分比(3.7±1.8)分,(1.9±1.3)分比(3.6±1.6)分](均P<0.05);B组动态VAS评分较A组降低[(2.2±1.4)分比(4.1±1.3)分,(2.3±1.1)分比(4.2±1.2)分](均P<0.05)。T1~T2时,B组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A组[(1.2±0.3)次比(3.2±1.1)次](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A组(均P<0.05)。T3时刻2组血糖、CRP均高于术前(均P<0.05),A组的血糖、CRP均高于B组[(6.8±0.3)mmol/L比(5.5±0.1)mmol/L,(5.0±0.9)mg/L比(3.4±1.1)mg/L](均P<0.05)。T3时B组IL-6及TNF-α浓度均低于A组[IL-6(20.5±6.2)pg/ml比(22.5±6.5)pg/ml,TNF-α(23.3±7.1)pg/ml比(33.5±10.3)pg/ml](均P<0.05)。结论TAPB联合纳布啡PCIA可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且具有不良反应少、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及对免疫功能抑制较少的优点。

  • 标签: 纳布啡 舒芬太尼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腹横肌平面阻滞 应激反应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光泽县中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0例。A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2.14±9.27)岁,实施SAPB;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2.11±8.35)岁,实施ESPB。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及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B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83±1.59)min、(10.57±2.16)min、(6.93±1.20)d,A组分别为(11.78±2.85)min、(15.12±3.50)min、(8.13±1.5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7、6.997、3.872,均P<0.05)。术后2 h、4 h时,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4.02±0.93)分、(3.73±0.75)分,A组分别为(4.55±1.03)分、(4.10±0.7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6、2.163,均P<0.05)。T1~T3时,B组心率分别为(72.35±7.28)次/min、(73.29±10.65)次/min、(73.90±11.23)次/min,A组分别为(68.10±8.73)次/min、(67.25±9.72)次/min、(68.33±10.83)次/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5、2.649、2.258,均P<0.05)。T1~T3时,B组动脉压分别为(81.14±12.15)mmHg(1 mmHg=0.133 kPa)、(79.10±10.75)mmHg、(78.33±12.17)mmHg,A组分别为(70.22±12.55)、(69.34±11.10)mmHg、(66.83±10.78)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54、3.995、4.474,均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A组的12.5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05)。结论相比于SAPB而言,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应用ESPB可更有效地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身体恢复。

  • 标签: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 超声引导 前锯肌平面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浅筋膜浅、深交界层平面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切取超薄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足踝外科治疗的23例24侧足部损伤,男15例,女8例,年龄22~59岁,平均42岁,左侧9例,右侧13例,双侧1例,创面大小为4 cm×4 cm~11 cm×17 cm,术前采用CTA联合高频CDU定位穿支,设计超薄游离ALTF面积4 cm×5 cm~12 cm×18 cm,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平面显露并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切取皮瓣修复足部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与微信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块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皮瓣厚度3~6 mm,平均4 mm。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无破损,2块皮瓣需要二期削薄,其余皮瓣外观满意,无臃肿畸形,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结论浅筋膜浅、深交界层平面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切取超薄ALTF修复足部创面效果可靠,可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超薄皮瓣 穿支定位 足部创面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肌减少症 营养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腹直肌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横肌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1)、诱导后(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及出PACU时(T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4、T5、T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结果T4、T5、T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在T4、T5、T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P<0.05)。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腹横肌平面阻滞 麻醉,全身 剖宫产术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案不同分为ESPB组(48例)和TPVB组(49例)。ESP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ESPB,TPV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TPVB,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拔管时,两组患者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48 h,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TPVB组患者的VAS评分更低(P<0.05)。推入手术室时,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皮时、拔管后,TPVB组的HR、MAP水平均低于ESPB组(均P<0.05)。结论肾癌根治术应用超声引导下TPVB的镇痛效果更好,总体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癌根治术 麻醉药,局部 椎旁 竖脊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TAPB)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缘下TAPB组(T组)和QLB组(Q组)。全身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TAPB或QLB,两组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2、4、6、12、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术后48 h地佐辛注射液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长。结果Q组术后2、4、6、12 h静息状态及术后2、4、6、24 h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T组(P<0.05),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迟于T组(P<0.05),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5),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5);Q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明显长于T组(P<0.05),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低于T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T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肋缘下TAPB比较,QLB可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与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TAPB)在开腹肝脏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开腹肝脏手术的患者60例(手术切口均为经典反"L"型切口),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TP组)和多点肋缘下TAPB组(TA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TP组行双侧T7-T8和T8-T9 TPVB, TA组行双侧肋缘下和经典肋缘与髂前上棘之间的TAPB,共4个阻滞点。记录并比较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记录切皮前(T0)、切皮后(T1)、上腔静脉阻断时(T2)、肝切除时(T3)、缝皮时(T4)的MAP和心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入量、瑞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即刻(患者拔管苏醒后,可进行正常语言交流)、术后2h、术后6h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记录术后6h内给予阿片类药物的例数、术后第1次给予阿片类药物的时间。结果TA组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TP组(P<0.05)。两组患者T0时MAP和心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T1、T3、T4时TP组的MAP和心率均低于TA组(P<0.05)。TP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2h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也明显少于TA组(P<0.05),但术后第1次给予阿片类药物的时间,TP组长于TA组(P< 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腹肝脏手术中,TPVB较多点肋缘下TAPB能提供更加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供更完善的围手术期镇痛。

  • 标签: 开腹肝脏手术 胸椎旁神经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