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污染环境罪只能是过失犯罪,它包括过失危险犯和过失结果犯两种形式。污染环境行为是重大污染事故发生的充分条件。污染环境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是行为人的犯罪心理。故意污染环境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过失行为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行为的,不构成犯罪。

  • 标签: 污染环境罪 罪过形式 因果关系 罪责自负 刑事责任根据
  • 简介:自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为应对生态危机,各国开始将环境保护载入宪法。宪法环境保护条款主要包括环境基本国策与环境基本人权两种类型,从环境基本国策到环境基本人权的变迁,是环境保护入宪的一种新趋势。

  • 标签: 生态危机 宪法 环境基本国策 环境权
  • 简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体现了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属性,并与“污染者付费”原则相契合。我国逐步发展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方式,并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但是我国的环境资源法中缺乏对该原则较为具体的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通过立法予以完善。

  • 标签: 环境资源 有偿使用 生态价值
  • 简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推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也日益关注环境问题,环保已是不断加强,公民逐渐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切实利益。环境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人们在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也感到了环境公益诉讼相较于常规诉讼的无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 制约因素
  • 简介:香港地小人多,人口密集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突显了香港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香港主要的环境污染有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废物的处理及噪音的问题,要完全根治这些污染问题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要定下目标,至少要减少污染,控制污染不再恶化下去,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後代,有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 标签: 环境保护制度 香港 环境污染问题 概观 空气污染 水质污染
  • 简介:随着ADR机制社会功能和价值的提升,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日趋重要以往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三种方式:和解、调解和民事诉讼既有优点叉有缺陷,从仲裁的受案范围、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心理态势、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缺陷等方面可以看出适用仲裁解决环境污染纠纷是可能的。针对环境污染纠纷的特殊性,在实现环境仲裁的法制化、规范化时,必须注意修改和完善以下方面:仲裁协议的问题、仲裁受案范围的问题、仲裁机构的问题、“一裁终局”的问题。

  • 标签: 环境污染纠纷 仲裁制度 民事诉讼法 仲裁机构 调解制度 受案范围
  • 简介: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发严重。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为此,世界上各国均进行了关于危害环境行为的刑事立法。文章通过分析域外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发现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不足,提出域外环境犯罪立法的可借鉴之处。

  • 标签: 域外 环境犯罪 刑事立法 现状 借鉴
  • 简介:5月22日,围绕“发挥公证制度对实施《物权法》的重要保证作用,在权变动、登记等环节发挥公证的职能优势”主题,“中德权与公证比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德法学专家、全国人大法工委、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负责人、法学界学者、高级公证员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公证制度 物权登记 中德 国土资源管理局 《物权法》
  • 简介:张甲与王乙系邻居,2000年10月5日王乙因承包一生猪屠宰场缺乏流动资金向张甲借款80000元,借款期限一年。王乙之弟王丙以自己所有的一辆桑塔纳轿车为该笔借款提供抵押担保。2001年6月5日,王丙的桑塔纳轿车被盗,王丙应从保险公司获得保险赔偿金10钫余元。

  • 标签: 保险赔偿金 借款 履行 抵押物 抵押担保 债务
  • 简介:随着立法步骤的加快,物权法已列入我国立法机关的日程。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法的制订与颁布必将使我国的民事立法更趋完善。在物权法草拟过程中,学者们对我国物权法是否采纳权行为理论有不同主张,但研究权行为在财产流转关系中的存废,对我们深入理解权理论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流转 财产 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法 立法机关
  • 简介:罗马法学家对要合同范畴的提炼一方面是以消费借贷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以该范畴与其他合同范畴的不同为依据的。这两个参考因素带给我们这样的理论认知,要合同的硬核为协议加给托付。协议是其目的性要素,“给”是其产生根据,“托付”是其产生背景。正因此,其典型类型是消费借贷、使用借贷、寄托与质押,无名合同不是真正的要合同。在界定要合同时,认为以完成其他给付为成立要件的合同也是要合同是反历史的。

  • 标签: 罗马法 要物合同 无名合同
  • 简介:权层面的权公平与权效率相适应,但在权效率与高层面的社会公平之间的交叉层面,权效率则因起点、机会、结果等与社会公平发生冲突;在这一交叉层面的权垄断势能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不可能熨平。通过公平与效率在立体结构中的对立统一路径可知,实现权自然化发展向社会化转变,是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的动力机制。公权力管制时限制权利用中附属权利而防止权垄断形成。限制是在初次分配中重新界定权利,不是要素所有的分配。通过权利分配为弱者增加竞争的权利势能以缩小贫富差距,这是北欧的新经验。

  • 标签: 效率 公平 分配 物权 社会化
  • 简介:权分类的角度,建设用地使用权归入到用益权的范畴,自然具备用益权的属性,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这就使得集体所有土地作为建设用地时是否具有用益权属性的法律依据产生了歧义,为求梳理其中法律关系,阐明法律概念,明析其法律地位,做此文简要讨论。

  • 标签: 集体所有的土地 用益物权 属性
  • 简介:船舶买卖合同中的所有权保留条款应具有权效力,才符合实务的需要,具有现实的价值。一些学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认为,当事人关于船舶所有权变动的约定不再具有权效力。从法价值、特别法与一般法适用原则和文义解释的角度看,该观点值得商榷,司法解释相关条款应置于其全文及相关法律规范构成的整体语境下适用,不能简单、武断地否认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权效力。

  • 标签: 船舶买卖 所有权保留条款 物权变动 物权效力
  • 简介:<正>权变动,作为一种权利的动态现象,从权本身的角度说,是权的发生、变更、消灭;从权主体的角度说,是权的取得、变更、丧失。本文要讨论的区分原则不仅本身对于权变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对权变动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的重要思维逻辑基础,毫无疑问应该在有关领域中得到贯彻。因此,本文将在对区分原则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之上,以权变动中的无权处分为例,讨论区分逻辑在具体问题中的贯彻与运用。

  • 标签: 物权变动模式 无权处分行为 区分原则 物权行为理论 债权合同 债权形式主义
  • 简介:权公示原则是物权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为贯彻权的对世性和排他性所设,旨在保护交易安全.隐私权作为一项具体人格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贯彻于民法的方方面面。尽管权公示原则和隐私权所指向的内容可能会存在一定重叠,但因两者分别服务于不同的立法目的,适用于不同领域,在理论上并不排斥,故两者可以且有必要并存于一圆法律体系之下。在具体适用上,因隐私权保护属于基本法,而权公示原则属于特别法,根据“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的法理,为贯彻权公示原则所必须公开的信息,隐私权人应当作出让步,但这种让步仅限于权公示原则的目的范围内,且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否则便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我国现行立法多为原则性规定,过于抽象,且存在漏洞,应尽快予以完善。

  • 标签: 物权公示 隐私权 对立 协调
  • 简介:物权法作为调整主体对客体的财产支配关系的法律,是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取得或让与财产及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作为与债和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相对应的法律制度,物权法历来就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自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不仅在法理上否认了权学说,

  • 标签: 物权法 财产 法律规则 合同法 法理 侵权行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