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中心的相关法律,以共有方式确立了业主对于公共物业财产的物权。但是,源于罗马法的共有制度本质为个体主义法律,而业主间在共有权的行使过程中形成的是团体关系。以个体主义为指导而设计的调整业主共有权关系的法律使得业主共有权的行使效率低下。针对业主间的团体关系,立法理念应当从个体主义转向团体主义。效率是团体主义法追求的终极目标,针对业主共有部分具有"区域性公共物品"特质,业主共有权行使主体的业主团体主体化是效率目标下的最优选择。在业主团体主体化的实现过程中,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业主团体的内涵、确立业主团体的主体资格、赋予业主团体以适度强制手段。业主团体的主体化选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可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 标签: 业主共有权 个体主义 团体主义 区域性公共物品 业主团体
  • 简介:中央国有企业的顶层高级管理人员经常被调换,甚至同一行业相竞争的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可能被互换。这些人到新公司服务后,即使能自我克制不使用原公司的具体商业秘密,也难以避免使用非特定化但至关重要的抽象商业秘密。这可能导致侵犯原公司信息财产权、违反当事人离职后的忠实义务。原公司及小股东权益会因此受损,当事人、原公司董事会、控制股东也会因此遭遇法律风险。故在此类调换发生时,公司宜与当事高管签署约束性协议、设置对公司的离职补偿金来降低法律风险,但更根本的对策是减少此类调换。

  • 标签: 高管调换 商业秘密 忠实义务 中央企业 竞业限制经济补偿
  • 简介:既有关于现行宪法中"国家所有"性质的研究因未能区分宪法文本中两不同类型的"国家所有"而未能揭示宪法"国家所有"的真实含义。《宪法》第9条和第10条中的"国家所有"分别代表两不同性质的国家所有:前者属于"全民所有型"的"国家所有",是全民所有制的组成部分,是宪法的一价值选择和政治决断,是有待立法形成的制度框架;后者是"非全民所有型"的"国家所有",是属于非基本权利的民法所有权。在"全民所有型"的"国家所有"的部门法实现方面,各部门法应该根据自身的功能、调整范围、方式,运用自身的概念和立法技术自主地进行制度设计。但各部门法的制度设计应该彼此协调,避免冲突,合力助推"全民所有型"的"国家所有"价值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国家所有 全民所有制 民法所有权 制度框架
  • 简介: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化劳动导致人的感觉的单一化,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人将是美的实现者;尼采对西方启蒙运动高举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都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认为现代文化是对人性的腐蚀和毒化,导致了生命的病态,美和艺术对尼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马克思和尼采都从美学视角深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性做出预见和反思。

  • 标签: 马克思 尼采 美学 现代性
  • 简介:第三部门在欧洲“社会经济”和美国“非营利部门”这两路径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作为传统第三部门法的新发展,社会企业的制度演进在这两路径下也不尽相同。在欧洲“社会经济”路径下,社会企业在福利制度变革的背景下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形态,欧洲的立法者为其创设了包括合作社模式、公司模式和开放模式在内的特定法律形式。在美国“非营利部门”路径下,社会企业可以囊括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商业化、非营利组织通过设立营利性附属机构或与营利企业合营形成复合式“社会企业集团”这一系列现象,它们所带来的挑战也得到了制度回应。社会企业在这两路径下的制度演进无一不折射出第三部门法在当下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 标签: 社会企业 社会经济 非营利部门 第三部门法
  • 简介:<正>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作为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的庞大社会群体,却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他们作为国民所享有的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权保障缺失现象十分普遍,其社会保险

  • 标签: 法社会学 法律保障 《社会保险法》 用人单位 社会保障权 地方政府规章
  • 简介:“国家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四”,每一类、每一各不相同,不能笼统地以单一的身份、公务或二者的简单综合作为判断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实质标准,而应在“公务”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与身份、职权、国家权力等的具体关系,区分“两类、四”国家工作人员而予以分别认定。第一类包括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核心,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实质标准;第二类共三,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外围,其中,第一国家工作人员从事的公务是包含“职权”要素的职务活动,第二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务”概念的基础上以受“委派”的身份为关键,第三国家工作人员则以“公务”中包含国家权力因素为关键。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身份 公务 职权 国家权力
  • 简介:作为刑事冤案的法定救济途径,我国刑事再审启动呈现出司法实践运行与法律文本逻辑相背离的“二元分化”困境。从法律文本逻辑层面来看,无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还是案件当事人,均可基于原审生效裁判出现错误从而启动或者申请启动刑事再审程序,救济遭受错误审判的受判决者。但是这种法律文本逻辑没有传递到司法实践当中,我国刑事冤案的救济已经陷入到“申诉难”、“纠错难”的实践难题当中。刑事冤案救济的“二元分化”困境是由我国职权主导的刑事再审启动模式偏离运行所致。为了破解这种“二元分化”困境,学术界和实务界分别出现了理想的诉权驱动模式改革方案和自发的综合审查模式改革方案。对于未来刑事冤案的救济路径,应当首先实现职权主导模式的内部性控制,而后借鉴、吸纳诉权驱动模式的有益经验,最后赋予申诉人对综合审查模式的选择权。

  • 标签: 刑事冤案 二元分化 职权主导模式 诉权驱动模式 综合审查模式
  • 简介:<正>目次一、作为身份的公民权二、作为财产权的公民权三、公民权的契约维度四、公共信托:实现复合型公民权的操作机制五、结论"要理解宪法(或政体),我们必须探寻国家的性质;而要理解国家的性质,我们必须考察公民权的属性,因为国家是公民组成的实体"——亚里士多德

  • 标签: 共和主义 公民权 宪政 公共信托
  • 简介: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商标对企业的影响力日趋加强,商标的争夺也异常激烈。"王老吉"商标使用权纠纷案所反映的若干问题为身处商战中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为避免遭遇加多宝公司的类似窘境,企业至少应在商标的经营管理中切实强化三重要意识——商标的产权意识、商标授权许可中的价值意识和对商品包装装潢等其他商业标识的保护意识,以防患于未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 标签: 商标 意识 策略
  • 简介:债权与物权的概念各自从其极端特例出发抽象而成,并非全无交集。尤其对于通过契约实现对物的支配关系而言,其都需要借助于合同关系实现对物的有限支配。在这些法律关系中,除定限物权配备可能的公示手段(主要是登记),在其他方面本质上差异并不大。无非是由于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使得通过契约实现的物之支配关系被区隔成了定限物权和纯粹债权,从而也在效力上被划分为绝对效力与相对效力。两者看似界限清晰,但其间也充满了流动性。典型如一旦背后有了法政策的强力驱动,这些通过债权契约实现的物之支配关系即有债权物权化的可能性,租赁契约即为重要示例。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法律关系被赋予了物权效力,可以随物转移,却也必须赋予其相应的公示手段以符合物权法体系,从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通过债权物权化的法律技术手段赋予个别债权契约以物权效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物权法定主义可能带来的僵化体系效应。

  • 标签: 物债二分 物之支配关系 债权物权化 租赁权物权化
  • 简介: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法律学界,有关法律东方主义的争论都备受关注.而当下,络德睦的《法律东方主义》一书,则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参照物.尽管络德睦的作品聚焦于美国、中国,以及现代法,但本文提议从一欧洲视角出发,重新诠释其观点.因此,本文首先审视了,从欧洲视角出发是否是恰当的;进而论证,法律东方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解构主义式观点,因此也暗示了在东方主义式法律论说之中,还剩下什么内容可供我们思考.很显然,剩下的内容就是“东方法律主义”这一概念——它暗示了某些超越法律东方主义的内涵.因此,在结尾部分中,本文评述了这一概念,并且探索了从欧洲视角出发的其他方式,以重新思考法律东方主义.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应当修正络德睦对于法律东方主义的概念分析,以及他对于“西方”式论述起点的呈现.

  • 标签: 法律东方主义 东方法律主义 解构 系统论
  • 简介:国际法的基本理论不能为其有效性的研究提供自足基础,引入国际制度理论的视角更为可行。“弱法”特质的国际法凭借其制度性优势,在棘手环境关系中显现出不同程度的有效性。问题的结构、制度的属性以及更广泛的背景等关键因素,深深影响着国际法有效性的程度。

  • 标签: 全球环境关系 国际法的有效性 国际制度 弱法
  • 简介:<正>一、导入:判决引发的联想在我们对德国波恩州法院的这份判决书稍加研读之后,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关于它的一些基本印象:内容充足详实,语言优美活泼,涉及了被告人的生活经历、精神病历史、此次故意杀人的详细案情、被害人的受伤情况、最终责任承担等诸多事宜,甚至连被害人家中一条狗的受伤程度也被法官写进了判决书,就更不用说判决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了。通过对比中国类似的判决书,我们可以大致做出结论:德国这份判决书的详尽程度是绝大多数中国刑事判决书所不能比拟的。[1]

  • 标签: 审查程序 最终责任 刑事诉讼法 故意杀人 中国刑事 讯问犯罪嫌疑人
  • 简介:与强调“依法裁判”的严格适法模式不同的是,英美法学理论推崇一强调“后果考量”的实用主义审判哲学,即法官以判决可能导致的结果为依据而非绝时按照制定法规则决定裁判的内容。这种司法哲学由于违背了立法和司法的分权关系等理论而引起了很多严厉的理论批判。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实用主义审判哲学在各国司法实践中都实际地存在着,对于过于压制法官裁量权限的大陆法系国家而言,如果控制得当,实用主义司法甚至能起到诸多有益的功能,并可以借其消解严格适法模式带来的某些僵化之处。

  • 标签: 麦考密克 实用主义审判 判决
  • 简介:责任保险通过六途径影响着行动中的侵权法。除非潜在的被告是最为富有之人,责任保险已然成为被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对责任保险金额的契约性限制事实上也限制了原告可能获得的损害赔偿金数量;责任被修正与既有保险相符;责任保险使侵权诉讼变为"重复参讼者"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保险公司根据他们在侵权法规则及和解准则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长远利益处理个案;责任保险从业人员将侵权法规则变为更易操作的"经验法则";最后,关于保险边界的磋商推动着行动中的侵权法的发展。

  • 标签: 责任保险 行动中的侵权法 六种途径
  • 简介:作为一"非正当性"本土资源的黑社会与国内学者强调的"正当性"本土资源具有类似的社会基础与结构原则。与某些正当的民间组织类似,黑社会组织是普遍信任缺乏所导致的特殊信任现象。黑社会在秘密性和组织性的引诱下会道德失控,从而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黑社会组织内部的信任特点是"不道德家族主义":对内的道德理想主义和对外的反道德主义并存。黑社会组织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信任和组织上原子化的游民,无依无靠的游民只要有一点信任的纽带,就形成互助性组织,进而可能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的帮派组织。黑社会组织的产生还与国家权力的松懈或者权力技术不发达有关。中国当下城市的农民工群体有着"游民化"的倾向,重建社会信任是防止游民在权力真空化时期演变为秘密社会的根本方法。

  • 标签: 黑社会 秘密 游民 信任 农民工
  • 简介:<正>慈继伟博士经三联书店出版于2001年的《正义的两面》,得到了相当的肯认。万俊人认为,“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

  • 标签: 正义理论 学理解释 规范性研究 研究理路 万俊人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