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战后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威廉斯、霍伽特和汤普森都曾长期任教于英国成人教育,并在从事成人教育期间相继推出了公认的文化研究奠基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流形的文化现象,这种方法后来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成人教育 文化研究 跨学科 政治
  • 简介:邓小平的教育经济思想新论李天燕邓小平的教育经济思想,是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教育经济思想,对于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

  • 标签: 邓小平 教育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战略地位 “四有新人” “三个面向
  • 简介:朱德一生高度重视党和军队的党风廉政建设,尤其重视思想上建党强军,重视对党和军队进行党风廉政教育。朱德对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的党风廉政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党风廉政教育工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朱德 党风廉政教育 贡献
  • 简介: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

  • 标签: 高校 仪典文化 教育功能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末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熔铸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另一方面又面向世界,改革开放,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思考全球运动中的全球问题,吸收当代哲学思潮,尤其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益成果,丰富和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全球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世界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思维方式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提出,基于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传播。回答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必须回答"中马"(即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与"马中"(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中,"中马"是"马中"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乎逻辑的发展,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的"中马"与"马中"推进到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国的"马中"与"中马"。"马中"即马克思主义"中国","中马"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中马"是"马中"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发展,要最终推进到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国的"马中"与"中马",即马克思主义大众、民族、时代。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检验和发展,通过"马中"与"中马"把中国经验转化为大众马克思主义、民族马克思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中马"是"马中"的落脚点。

  • 标签: “中马化” “马中化” “马化中” “中化马” “化马中” “化中马”
  • 简介:各种现代性问题本质上根源于社会不和谐。西方社会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应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性难题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和西方的应对理论相比,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性
  •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 标签: 公民身份 韦伯 市民 西方 东方
  • 简介: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现代性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简介:1935年版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尽管体现了瓦尔特·本雅明在方法论上的唯物主义转向,但是依然暗含着祈求弥赛亚救赎的悲悼性。悲悼性隐喻于辩证意象内部"过去"与"当下"的张力之中,当代人通过与受压迫者的对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力神话是建立在历代被统治阶级受难牺牲的基础之上。受压迫者记忆的重视,将瓦解生产力神话所支撑的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性,为当下的革命实践赋予正当性。波德莱尔被视为一个现代性的爆破者,其诗歌中的堕落意象是一种意在颠覆现代性的革命姿态。总而言之,本雅明是激进的现代性爆破者,他的目标是瓦解支撑法西斯统治的历史哲学基础,直接摧毁现代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梦幻与都市文明的批评者。

  • 标签: 本雅明 1935年报告 拱廊街计划 历史记忆 爆破者
  • 简介:<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现实的审美经验而构建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因为,它不仅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也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现象作出分析与批评。这就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既要坚持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基本理论分析 现代中国 理论体系 刘纲纪 社会形势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这一主旨展开其批判理论。在西方哲学话语母体中,将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进行整合,彰显并诠释对现代性的解读。从现代性哲学内在逻辑出发,在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比中,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性诠解、现代性批判理路等方面所具有的辩证性、现实性、创造性的思想特质,可以进一步表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独特意义与思想局限,方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价值。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理论特质
  • 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多样呈现出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基本态势。文化多样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既面对不可忽视的挑战,也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应当从民生保障改善、新闻媒体宣传、传统文化熏陶、大众自觉践行等方面着手,并建立相关的机制体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常态、制度

  • 标签: 文化 文化多样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 简介:阿多诺的辩证法展现了万事万物——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到人类历史上最恶劣的罪行——是如何被关联到这个遍布全球的、令人沮丧的、充满暴力的资本主义体系中来的。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他才看清楚大屠杀和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特性而非偶然事件。阿多诺为后殖民研究所上的最后一课就是:当艺术作品对于观众习惯性的自满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启发性和挑战性,并使得我们能够集中关注苦难,能够采取行动阻止苦难延续的时候,它就获得了存在的权利,而不再是用以转移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 标签: 阿多诺 帝国主义 现代性 艺术
  • 简介:自从现代美学诞生后,审美与自由的关系就成为美学与文论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将现代主义美学主张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理解的审美自由作一番比较,指出,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审美自由,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话语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二者的理论指向和目的不同,前者企图以精神和感性的超然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秩序和同质,带有浓厚的审美乌托邦幻想色彩,后者主张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来反对资本主义异化和物化现实对人的奴役;二者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不同,前者简单地批判反对社会现代性,后者从历史进步的高度于批判中赞成肯定社会现代性。

  • 标签: 审美自由 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 非功利 实践
  • 简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面向党员干部、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政治观教育如何开展、开展什么和怎样开展的挑战,这就为邓小平政治观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契机;而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国际局势变幻中,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应当在坚持对外开放和交流、吸收别国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成果的同时,加以甄别和选择。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政治观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时代性、科学性的政治观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等内容。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政治观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是开展政治观教育的领导力量,政治观教育工作必须服从党的指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政治观教育内容的前提,又是政治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想源泉;群众路线是一切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必须贯穿于政治观教育始终。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邓小平学生自我教育理论是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内容.自我教育的基础、要求、动力、方法分别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立志、批评与自我批评.学生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 标签: 邓小平 学生 自我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内容 人生观
  • 简介:文章首先揭示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理论背景,接着回顾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探索过程,指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经历了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最终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最后在对人的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实质。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哲学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其内容丰富深刻、视野宏大宽广,充分凸显时代观照和现实诉求。他不仅明晰了青年是国家、民族和党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全球治理的可持续力量,明确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紧紧把握时代潮流,强调要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分类性原则,提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榜样示范、制度创新。

  • 标签: 习近平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