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肿瘤血管不仅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而且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通道。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可抑制其生长并能减少肿瘤浸润转移的机会。蛇毒解离素抗肿瘤的研究是当前蛇毒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蛇毒解离素抗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解离素 整合素 蛇毒 肿瘤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2012年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策略5年后的2017年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科学评价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8个区,分10个年龄段,共招募2 144名受试者,采集受试者血清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ZV抗体,分析抗体浓度和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并与2012年结果进行对比。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²检验对抗体浓度和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本市与外省户籍比例为1∶1,男女比例为1∶1.08。VZV抗体浓度M(Q1,Q3)为341.4(78.6,1 497.8)mIU/ml,总抗体阳性率为71.1%(1 524/2 144)。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χ²=736.39,P<0.01)和抗体浓度(χ²=740.34,P<0.01)均有差异。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7.32,P趋势<0.01)。≤14岁的862名儿童中,2剂次受试者抗体阳性率为72.8%(182/250)高于1剂次的51.9%(154/297)(χ²=25.14,P<0.01),其中1~4岁组(χ²=11.71,P<0.01)、10~14岁组(χ²=5.95,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岁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00,P=0.07)。与2012年相比,2017年5~9岁组抗体阳性率上升(χ²=14.35,P<0.01),但1~4岁组抗体阳性率下降(χ²=11.51,P=0.01)。结论北京市推荐水痘疫苗加强免疫显著提高了儿童VZV抗体水平,未来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证据探索更为优化的儿童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程序。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清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检验乙肝病毒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患者 160例,于治疗前均采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予以乙肝病毒血学检验,比较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 经化学发光法检测,其 HBeAb、 HBeAg、 HBcAb、 HBsAb、 HBsAg检出率均高于经酶联免疫法检测的检出率, p< 0.05。结论 化学发光法用于检验乙肝病毒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疾病的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 标签: 乙肝病毒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检验乙肝病毒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患者 160例,于治疗前均采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予以乙肝病毒血学检验,比较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 经化学发光法检测,其 HBeAb、 HBeAg、 HBcAb、 HBsAb、 HBsAg检出率均高于经酶联免疫法检测的检出率, p< 0.05。结论 化学发光法用于检验乙肝病毒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疾病的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 标签: 乙肝病毒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血清学检验
  • 简介:目的:了解2013年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实验室孕前筛查梅毒血学检测能力总体情况,分析影响计生服务网络实验室梅毒血学检测能力的相关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发放梅毒血质控样本,各实验室按要求做梅毒血学定性试验,统计分析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2013年分4次发放质控样本,共计有464家实验室参评了2320项梅毒血学试验,全省总体符合率96.64%。梅毒螺旋体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定性试验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8.44%和93.08%,两者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89%和0,假阳性率分别为6.63%和7.01%。结论:全省孕前筛查实验室梅毒血学总体检测能力较好,但仍需加强室内质量控制,以促进梅毒血学孕前筛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孕前筛查 实验室 梅毒 血清学试验 室间质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淀粉酶变化,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将49例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入院时,入院24小时,48小时抽静脉血查血清淀粉酶,准确记录。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变化。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淀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监测血清淀粉酶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短期预后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血清淀粉酶 胰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学的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患者5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0年2月~2015年1月期间,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胶体金法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TRFIA)测定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并将三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TRFIA检测乙肝病毒血学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明显高于免疫胶体金法和ELIS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TRFIA检测乙肝病毒血学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学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胶体金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在乙肝病毒血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疑为乙型肝炎患者69例,对其先后进行CLIA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参照,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CLI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ELIS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学检验中采用CLIA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的检验中应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的效果对比。方法抽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乙肝患者共计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检验,观察组应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的检验,观察两组方法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的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法的检验准确率、检出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安全性是人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血液、血清病毒检测新技术的出现,优化和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很大程度的减少了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然而“窗口期”、隐匿性肝炎低病毒载量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输血感染病毒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方面的检测,本次就针对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乙肝病毒血液筛查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从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筛选了研究标本,共计37106份,血液标本均实施了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分析显示,有36481份标本合格,不合格标本为625份。HBsAg不合格数162份,核酸(PCR)不合格数51份,HBV-DNA不合格数50份,HIV RNA不合格数1份;华益美HBV-DNA不合格数34份,上海浩源HBV-DNA不合格数16份,HIV-RNA不合格数1份。结论:血清学阴性HBV感染血液标本运用核酸检测提升检出率,但是对于HBV病毒载量较低患者方面的检测,这类方式临床价值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使用核酸检测血液标本时,应联合运用两种方式为佳,能够防止漏诊问题出现。

  • 标签: 核酸及 血清学检测 乙肝病毒 筛查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安全性是人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血液、血清病毒检测新技术的出现,优化和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很大程度的减少了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然而“窗口期”、隐匿性肝炎低病毒载量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输血感染病毒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方面的检测,本次就针对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乙肝病毒血液筛查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从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筛选了研究标本,共计37106份,血液标本均实施了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分析显示,有36481份标本合格,不合格标本为625份。HBsAg不合格数162份,核酸(PCR)不合格数51份,HBV-DNA不合格数50份,HIV RNA不合格数1份;华益美HBV-DNA不合格数34份,上海浩源HBV-DNA不合格数16份,HIV-RNA不合格数1份。结论:血清学阴性HBV感染血液标本运用核酸检测提升检出率,但是对于HBV病毒载量较低患者方面的检测,这类方式临床价值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使用核酸检测血液标本时,应联合运用两种方式为佳,能够防止漏诊问题出现。

  • 标签: 核酸及 血清学检测 乙肝病毒 筛查 价值
  • 简介:摘要一氧化碳(CO)中毒是常见中毒急症,早期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缺氧程度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研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水平与CO中毒患者的病情及缺氧程度呈正性相关,通过监测上述酶学指标的变化可评估CO中毒患者的缺氧程度及病情。

  • 标签: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肌酸激酶 谷草转氨酶 乳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试剂在新冠检测中的诊断性能,为实验室选择试剂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新冠疫苗接种两次后血清58份和未接种疫苗血清58份,使用一种化学发光法试剂盒和两种胶体金法试剂盒检测新冠IgM/IgG,比较不同试剂检测结果符合率。结果 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新冠IgM抗体使用化学发光检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92,P=0.03);使用胶体金法检测两种试剂无显著性差异(χ2=1.01,P=0.32)。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新冠IgG抗体检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3.35,P=0.00);使用胶体金法检测两种试剂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1.65,P=0.00)。使用化学发光法S/CO值做为参考,胶体金法的试剂A敏感性明显好于试剂B。结论 3种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在敏感性最低检测限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为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建议多种抗体试剂的组合检测或间隔固定时间多次检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化学发光法 胶体金法 抗体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血清流行病学现状,推测MSM人群EB病毒感染和再活化情况。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对1082例MSM(来源为2012--2015年重庆地区进行临床药物试验预防艾滋病感染的MSM人群)和1059名健康成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EB。VCA-IgG、EB-NA-IgG和EB.VCA-IgM,使用)(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82例MSM中HIV阳性130例,HIV阴性952例:①EB病毒既往感染率在MSM、HIV阳性、HIV阴性者中分别为1002例(92.6%)、115例(88.5%)、887例(93.2%),其中MSM组、HIV阴性MSM组与对照组952例(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B病毒未感染率在MSM、HIV阳性MSM、HIV阴性MSM组分别为5例(0.5%)、1例(0.8%)、4例(0-4%),3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3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阳性与HIV阴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B病毒血学再活化率在MSM、HIV阳性MSM、HIV阴性MSM组中分别为52例(4.8%)、13例(10.0%)、39例(4.1%),其中HIV阳性MSM同对照组40例(3.8%)、HIV阴性MSM组39例(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①MSM人群EB病毒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其发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威胁更大。②非HIV感染的MSM人群EB病毒再活化率可能与正常人无差异。③HIV感染的MSM人群EB病毒血学再活化率明娃增高,可能同HIV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发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更大。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人群 EB病毒 感染 病毒再活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前S1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常规的乙肝病毒血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分析常规的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发现,表面抗原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较高。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对乙肝病毒进行检测。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酶联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