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血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符合率。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为时间基准,在哈尔滨市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当中,随机收集33例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统计其检测的准确率。结果:IgM阳性率为87.88%,IgG阳性率为93.94%,总准确率为93.9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准确率高,能够为临床诊断和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血清特异性抗体 符合率
  • 简介:目的对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筛查出的阳性样本,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进行证实,提高实验室梅毒血学的诊断。方法采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进行出境人员梅毒筛查,阳性样本再用梅毒螺旋体抗体(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TP—ELISA)进行证实。结果共检测1438份样本,RPR筛查阳性10份,TP—ELISA证实阳性9份,排除生物假阳性1份。结论RPR梅毒筛查有生物假阳性,RPR阳性样本,再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TP—ELISA进行证实,防止实验室梅毒检测的误诊。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 RPR TP—ELISA
  • 简介:摘要本文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在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标志物(HBV-M)时结果的符合程度和灵敏度,了解TRFIA法测定HBV-M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得出结论TRFIA法测定HBV-M的灵敏度及结果符合率较ELISA法高,TRFIA作为定量的方法,可为临床疗效的观察及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依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及其年龄分布,分析HB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情况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速率法,对5046例标本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和血清转氨酶(ALT、AST)。结果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血清(感染者)3070例,其中20岁以下452例,20-50(含20、50)岁2098例,50岁以上者520例。乙肝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有18种,其中HBsAb(+)占43.97%,HBsAg、HbeAb、HBcAb(+)占21.63%,HBsAg、HBeAg、HBcAb(+)占9.84%,为三种常见模式,而且这些模式在三个不同年龄组中构成比不同,用卡方检验比较,p值均<0.05,说明这几种模式分布存在年龄差异。3070例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为51.21%,其中ALT↑16.94%、AST↑7.43%、ALT↑AST↑26.84%;1976例非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为27.83%,其中ALT↑11.74%、AST↑4.15%、ALT↑AST↑11.94%,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中各对应项比率间差异,p值均<0.05,说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清转氨酶异常情况存在差异。结论HBV感染模式多种多样,各模式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存在差异,常见主要模式差异更明显;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转氨酶异常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感染组异常比例高于非感染组。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清学标志 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取6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取6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3、5、7d均行血清PCT检查,评估两组PCT动态检测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预后者的PCT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第1、3、5d血清PCT检测,观察组各时间点的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5例患者中,好转者(25例)的PCT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无效者(21例)PCT无异常改变,但呈缓慢上升趋势;死亡者(19例)的PCT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观察组不同预后者动态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临床预后,故此PCT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可靠的监测指标。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脓毒血症 病情监测 预后评估
  • 简介:目的了解梅毒感染者在温州出入境人员中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尽量减少其传播与蔓延.方法2001~2003年在温州口岸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出入境人员进行梅毒检测.结果3年内在出入境人员中检测出梅毒感染者98例,年平均检出率为13.7/万,梅毒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者中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77岁.男性中30~49岁年龄段的检出率最高,占男性感染者的54.9%;女性中20~39年龄段的检出率最高,占女性感染者的74.5%.职业分类中以劳务和经商者所占比例为高,分别占77.6%和16.3%.结论梅毒感染与人群年龄、职业等因素有关,应对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监测工作,并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传入传出.

  • 标签: 温州市 出入境人员 梅毒 血清学监测 职业分布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出血消化内镜治疗中注射用蛇毒凝酶应用效果。方法:消化性溃疡出血者取样72例,收治时间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给予注射用蛇毒凝酶)和参照组(36例,常规治疗),比较凝血指标、止血时间。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凝血指标更优,止血时间比参照组早,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出血消化内镜治疗中应用注射用蛇毒凝酶可快速止血,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 标签: 消化性溃疡出血 消化内镜 注射用蛇毒血凝酶
  • 简介:目的了解芜湖市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SGPT异常情况及各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赖氏法测定SGPT,选用ELISA法对264名SGPT异常者进行甲、乙、丙、丁、戊、庚型6种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检出SCPT异常率为1.42%;甲-庚型6种肝炎病毒标志物总阳性率为61.36%;SGPT异常者肝炎病毒标志物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28.03%),丙型肝炎为12.88%,戊型肝炎病毒为10.61%,庚型肝炎病毒为5.30%;甲型肝炎病毒为3.03%;丁型肝炎病毒为1.52%。结论SGPT异常的肝炎病毒感染呈相关性,应重视从业人员中SGPT异常者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作用。

  • 标签: 食品和公共场所公共场所 谷丙转氨酶 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血学指标(NBVM)与其病毒(HBV-DNA)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2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FQ-PCR检测其HBV-DNA水平,使用ELISA测定其HBVM,而后根据其HBVM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B、C、D、E五组,其中A组为HBsAg+、HBeAg+(46例),B组为HBsAg+、HBeAg+、HBcAb+(34例),C组为HBsAg+、HBcAb+(49例),D组为HBsAg+、HBeAb+、HBcAb+(46例),E组为全阴性或HBsAb+(45例);结果(1)HBV-DNA检测阳性率为A组>B组>C组>D组>E组,除A、B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HBV-DNA检测阳性率为0;(2)HBV-DNA检测阳性患者为123例,其中HBsAg阳性率高于HBV-DNA检测阴性(97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且HBV-DNA与HBeAg存在正相关联系(P<0.05);结论HBV-DNA检测与HBVM存在一定关联,两种方式在检测乙肝方面均有优劣,可通过联合检测的方式来增加检出率。

  • 标签: HBV-DNA HBV M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近些年,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由地方流行继续向非本土栖息地传播,逐渐变成全球大范围流行。中国等非流行地区也逐渐成为CHIKV流行的潜在地,CHIKV的血清学检测是诊断以及控制流行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了E蛋白在CHIKV血清学检测的进展,为CHIKV的血清学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基孔肯雅病毒 血清学检测 E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掌握青岛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加强口岸控制疾病的监测,防止性传播疾病(STD)的蔓延.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2001~2004年8月出入青岛口岸的67127人进行梅毒血学监测.结果检出梅毒抗体阳性61人,检出率为0.091%.感染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70岁;其中20~50岁感染者45例,占感染者的73.8%.结论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为了控制梅毒的传播,要加强对20~50岁人员的监测;在口岸人群中,船员属于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梅毒等STD的监测工作.同时还应对他们进行有关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使其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自我保护措施,以及感染梅毒对人体、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使他们能自觉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梅毒等STD的感染;加强对外籍入境人员的监测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梅毒经口岸传播到国内.

  • 标签: 梅毒血清学检测 口岸 出入境人员 感染者 STD 结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鉴定 溯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梅毒抗体情况,为控制口岸梅毒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天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得2017年度全部出入境体检人员人口学资料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建立出入境体检人员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确定22 649个研究对象,梅毒抗体总检出率为0.51%(116例),男性梅毒抗体检出率为0.60%(102/16 491),女性为0.25%(14/5 708),5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46%(25/1 712),来自南美洲地区的人员检出率最高,为4.23%(5/118),不同性别、年龄组、国籍间人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8、59.072、43.601,P<0.05)。不同职业间,公务人员检出率最高为1.31%(4/305),但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41,P>0.05)。入境人员检出率为0.79%(41/5 175),高于出境人员检出率0.43%(75/17 4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8,P<0.05)。结论2017年天津出入境人员梅毒抗体整体检出率较高。为了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可将男性、50岁以上、南美洲地区的入境人员列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做好口岸梅毒的防控工作。

  • 标签: 梅毒 口岸 出入境人员 血清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研究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于乙肝病毒血的检测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乙肝病毒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位患者,根据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参照组100例,选用酶联免疫法;实验组10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阳性检出率和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经过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查结果得出,选用化学发光法的患者的血清阳性检出率高于采用酶联免疫法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同样优于参照组的酶联免疫法,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比,化学发光法血清阳性检出率更高,灵敏度也更强,可提高确诊率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 病毒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