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面积4.7亩的池塘养殖草鱼商品鱼,安装臭氧消毒净化机,用中草药"鱼血清"防病,投喂"大德"牌鱼用颗粒饲料,饲料系数1.4,收获草鱼9982kg,鲫鱼2471kg,花、白鲢2095kg公斤,单产3095kg/亩,亩净利润11732万元,投入产出比1:1.76.

  • 标签: 草鱼 养殖 鱼用颗粒饲料 收获 商品鱼 饲料系数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参与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研究发现,多种免疫检查点在风湿免疫病中表达或功能异常,调控免疫检查点可用于治疗风湿免疫病。本文主要针对T细胞的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风湿免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免疫检查点 风湿性疾病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参与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的同时,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息息相关,其中肠道菌群对T细胞的调控是关键桥梁。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参与自身免疫病发病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并从中探寻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肠道菌群 T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病
  • 简介:摘要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新生儿期肝内外胆管炎症、肝纤维化、造成新生儿梗阻性黄疸的疾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病毒感染、毒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固有免疫系统在其发病和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现就固有免疫调控在胆道闭锁胆管炎症和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胆道闭锁 固有免疫 胆管炎症 上皮损伤
  • 作者: 范梦科 王玲 齐莉莉 陈伟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创伤诱导免疫细胞在损伤部位浸润,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调节局部损伤的清除和修复。随着创伤免疫学的发展,免疫系统在骨愈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得到深入研究。骨折时,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先后到达骨折区并参与骨折吸收与修复。若骨创伤微环境免疫失调,将导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协调作用紊乱,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骨创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与免疫细胞、成骨或破骨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机制相当重要。笔者就骨创伤后死骨的清除与骨修复过程中的免疫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骨创伤的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折 免疫调节 炎症 骨创伤
  • 简介:摘要黏膜免疫综合了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覆盖全身,是占比最大的免疫系统。近年研究认为黏膜免疫细胞具有维生素D代谢酶和受体的靶点,参与维生素D的代谢和生物效应,提示维生素D代谢、活化场所不仅局限于肝、肾,还有更为广泛的免疫系统。维生素D对黏膜免疫具有不同维度的调控机制。本综述重点复习近几年维生素D在影响黏膜免疫调控机制的新进展及应用。

  • 标签: 维生素D 免疫,黏膜 黏膜屏障 免疫细胞
  • 简介:对虾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水产品,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增加,对虾疾病也愈发严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虾的免疫系统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与脊椎动物不同,对虾拥有完善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体系.当感受到外来物入侵以后,对虾会立刻启动相关的免疫级联反应,一方面触发细胞免疫系统,包括血细胞的吞噬、包掩和凝集等免疫反应;另一方面也会诱发体液免疫系统,包括血淋巴或体液中酶(如溶菌酶、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因子(如凝集素、溶血素等)以及调节因子(如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等)的防御功能.针对对虾的免疫系统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对虾 免疫系统 调控机制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与浙江一星公司经过近15年科研、生产一体型的协作,把纳米科学与动物营养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营养调控,充分发挥猪的优良遗传特性,研制开发优质、高效、安全型猪肉质改良预混合饲料——饲壮灵。

  • 标签: 预混合饲料 肉质改良 饲壮灵 科学研究所 动物营养学 浙江大学
  • 简介:肉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没有单一的定义,它是鲜肉或深加工肉的外观、适口性、营养价值等各方面理化性质的综合。肉质主要用感观特征、技术质量、营养价值、卫生质量和安全性四个方面来评价。因此,研究影响肉质的营养因素,探索提高肉质的方法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对于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矿质营养 动物肉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蛋白蛋白1(LRIG1)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徙和侵袭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癌旁组织为对照组。培养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RIG1、CTLA-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Flag-LRIG1质粒构建LRIG1过表达细胞模型,命名为对照组和LRIG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胶质瘤组LRIG1表达水平(1.54±0.11)明显低于癌旁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2.1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0,P<0.01)。胶质瘤组CTLA-4表达水平(3.82±0.09)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CTLA-4表达水平(0.5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0,P<0.01)。Flag-LRIG1质粒转染后LRIG1组LRIG1蛋白表达水平(2.83±0.17)高于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1.4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0,P<0.01)。LRIG1组细胞吸光度值(0.51±0.04)低于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1.1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0,P<0.01);划痕实验24 h LRIG1组细胞迁移面积[(9.52±0.12)% ]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面积[(12.0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5);Transwell实验LRIG1组细胞迁移数量[(43.15±5.17)个]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70.13±6.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0,P<0.01)。LRIG1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50±0.08)低于对照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8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0,P<0.05)。结论LRIG1通过下调CTLA-4表达来调控PI3K /AKT通路从而抑制脑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作者: 孟鑫 吕静静 冯艺 窦璇 赵雪 梁晓峰 王富珍 徐爱强 颜丙玉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1000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100050,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8—9月,以山东省济南、潍坊、烟台和威海市为研究现场,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838名按照“0-1-6”程序完成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的正常应答及高应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00 mIU/ml]的7~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T0),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婴儿的月龄、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出生胎次、分娩地点以及母亲HBV感染状况等信息。分别于2014年6—7月(随访5年)、2019年6—7月(随访10年)(T1),采集对象静脉血2 ml,采用CMIA方法检测抗-HBs、抗HBc,对抗-HBs<10 mIU/ml者采用CMIA法检测HBsAg。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1时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影响因素。结果1 838名研究对象进行10年随访,共随访到1 359名对象,随访率为73.94%(1 359/1 838);其中,男童占51.15%(625名)。研究对象抗-HBs阳性率由T0时的100.00%降为T1时的53.44%(95%CI:50.59%~56.26%),降幅为46.56%,年均递减率为6.07%;研究对象抗-HBs GMC由T0时的607.89(95%CI:579.01~642.62)mIU/ml降为T1时的16.44(95%CI:15.06~18.00)mIU/ml,降幅达97.29%,年均递减率为3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低,OR(95%CI)值为0.25(0.07~0.71);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高,OR(95%CI)值为2.29(1.76~2.97)。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GMC较低,β(95%CI)值为-0.50(-1.24~0.24);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GMC较高,β(95%CI)值为0.81(0.62~1.05)。结论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免疫后10年抗体水平有所下降;抗体持久性主要与是否及时接种首针疫苗、初次免疫结束时抗-HBs水平有关联。

  • 标签: 肝炎疫苗,乙型 婴儿 正常及高应答者 抗体持久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模拟表位7肽在体外刺激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后的细胞增殖情况。方法选用经7肽皮下多点免疫和脾内直接注射两种免疫途径的免疫小鼠,无菌条件下分离脾淋巴细胞后,实验组分为刺激组与未刺激组,刺激组脾细胞再经7肽刺激,应用单溶液细胞增殖检测法体外检测7肽对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点增殖的影响。结果体外7肽刺激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后,刺激组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未刺激组比较存在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出现了明显的增殖反应。结论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合成肽在体外对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

  • 标签: 模拟表位7肽 淋巴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肠道病毒71型(EV71)中和表位,确定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基序,为合成肽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EV71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克隆并测序,推导出中和表位的关键序列。合成含有关键序列且N端乙酰化(AC)和C端连接血蓝蛋白(KLH)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后收集血清,经Western blot、ELISA和中和试验验证肽段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活性。结果经过3轮淘选和克隆测序后,分析确定关键基序为KQEKD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含关键基序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获得的血清与EV71和VP1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结合。ELISA结果表明仅含有最短关键基序的合成肽段(AC-KQEKDL-KLH)免疫后血清对其余3条肽段及EV71的反应最强。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肽段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效价也最高。结论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成功筛选出EV71中和表位,确定KQEKDL关键基序可能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序列,为了解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原性评价及多肽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中和表位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 基序 疫苗
  • 简介:摘要生物材料角蛋白(HHK)可诱导损伤组织细胞的再生,引起细胞生长分化状态的变化,是具有组织相容性的优良天然生物材料。本研究通过化学法提取HHK,超声波处理HHK水溶液,制得小分子量肽蛋白,MALDI-TOF-MS检测HHK分子量范围,体外MTT检测研究HHK小分子肽蛋白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HKK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证明,分子量小于1500Da的HHK蛋白肽段对细胞增殖影响具有浓度依赖特性,对细胞增殖影响最大的HHK肽段浓度为10mg/mL,细胞周期受HHK添加浓度影响。说明HHK分子中蛋白序列具有特异的诱导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的生物活性。

  • 标签: 生物医用材料 角蛋白 MTT MALDI-TOF-MS
  • 简介: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和哺乳动物母体可将其抗体通过胎盘屏障传给胎儿,从而使子代获得对疾病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尔后发现,母鸡也可将其产生的抗体通过产卵的方式垂直传给子代而储存于卵黄中,从而使子鸡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而且,鸡卵黄中抗体的含量要比母鸡血清中的高。此后,对于鸡卵黄免疫蛋白的研究不断得到发展。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鸡卵黄免疫蛋白的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 哺乳动物 血清抗体 多克隆抗体 鸡血清 单向免疫扩散
  • 简介:摘要:免疫蛋白在儿科临床中具有重要的疗效作用。通过补充免疫蛋白,可以增强儿童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减少感染发生率。此外,免疫蛋白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免疫蛋白的作用机制多样,包括抗体中和病原体、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等。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蛋白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其作用机制。

  • 标签: 免疫球蛋白 儿科临床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血清免疫蛋白水平检测,了解肿瘤患者血清IgG、IgA、IgM的含量。方法选择肿瘤患者175例,同时以健康对照组做对照分析,测定血清IgG、IgA、IgM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血清IgG、IgA、IgM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肠癌组血清IgG含量差异显著(P<0.05);卵巢癌组血清IgG、IgA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IgM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肿瘤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与免疫蛋白含量不成正相关。

  • 标签: 肿瘤患者 免疫球蛋白 分析
  • 简介:病毒感染启动宿主先天免疫反应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它们协同调控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作为一个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内具有RNA解旋酶活性的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1)编码蛋白检测到。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AVS)作为一个接头蛋白,在RIG-1信号通路的下游和NF-κB、IRF-3信号通路的上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VS通过其疏水跨膜结构域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是线粒体中发现的第一个与先天免疫相关的蛋白质,将线粒体和先天免疫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线粒体抗病毒蛋白 先天免疫 维甲酸诱导基因Ⅰ 病原相关分子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