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评价在足跟周围软组织缺损治疗中,行改良螺旋桨穿支皮瓣治疗价值。方法 62例足跟软组织缺损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 A、 B组,分别行小腿螺旋桨穿支皮瓣治疗、改良螺旋桨穿支皮瓣治疗,分析组间差异性。结果 B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 A组低( P< 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临界下颌骨缺损块状骨移植骨愈合的影响。方法4只比格犬,于每侧下颌骨建立4个标准化临界骨缺损。利用半口对照设计将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珊瑚骨块(nHA/coral)和复合VEGF的nHA/coral植于缺损中,VEGF/nHA/coral组为实验组,nHA/coral组为对照组。3、8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asson和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和骨组织生长情况;通过双荧光标记观察钙化骨组织新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vWF免疫组化染色的新生血管密度和荧光标记的钙化新生骨面积比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3周时,Masson染色可见蓝染的胶原蛋白表达活跃,结构尚未成熟,与nHA/coral组相比,VEGF/nHA/coral组新生骨胶原纤维相对成熟整齐,局部可见骨陷窝、有钙盐沉积的骨细胞以及与伴行的血管系统。8周时,两组均可见蓝色的骨细胞和骨样组织以及成熟的骨性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致密,新生骨胶原分布均明显增宽增多,有编织骨形成,红蓝相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别为(105 ± 31)和(146 ± 33)个/mm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至(269 ± 67)和(341 ± 7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标记组织形态测量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钙化新生骨面积比分别为(0.79 ± 0.21)%和(1.08 ± 0.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的钙化新生骨面积比分别为增长至(4.25 ± 1.13)%和(5.21 ± 1.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在骨愈合早期阶段显著提高血管新生和新生骨矿化程度。

  • 标签: 骨移植 组织工程 血管新生 荧光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骨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骨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骨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骨长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P<0.05),其余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骨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骨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骨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骨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 标签: 导航技术 下颌骨修复重建 三维形态变化 注册方法 精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Bio-Oss骨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牙周骨缺损中骨形成蛋白2(BMP-2)、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制备单侧牙周骨缺损模型,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Bio-Oss骨(Bio-Oss组)、PRF(PRF组)和Bio-Oss/PRF复合物(Bio-Oss/PRF组),以未植入任何材料者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和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及BMP-2、OPG、RANKL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表达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显示,Bio-Oss/PRF组术后8周时见部分成熟骨,12周见骨板形成,骨成熟度较高。析因分析显示Bio-Oss组在4、8和12周时BMP-2表达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1.30,P<0.001);OPG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7.03,P<0.001);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39,P = 0.046)。PRF组在4、8和12周时BMP-2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F = 0.68,P = 0.544);OPG和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OPG = 1070.93,POPG<0.001;FRANKL = 2306.15,PRANKL<0.001)。Bio-Oss/PRF组在4、8和12周时BMP-2、OPG和RANKL表达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P-2 = 13.29,PBMP-2<0.001;FOPG = 237.91,POPG<0.001;FRANKL = 132.48,PRANKL<0.001)。空白对照组在4、8和12周时BMP-2和OPG表达量先升高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P-2 = 88.33,PBMP-2<0.001;FOPG = 30.06,POPG<0.001),RANKL表达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6.52,P<0.001)。结论Bio-Oss骨复合PRF应用可促进成骨以修复牙周骨缺损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骨形成蛋白2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Bio-Oss骨 牙周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在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修复重建外科收治5例大面积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伴颅骨外露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57(38.0±2.1)岁,创面面积为16.0 cm×8.0 cm~18.0 cm×12.0 cm。术中行头皮创面清创后,安装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安装后第3天开始对创面进行牵张,每天牵张1 mm,并均分成3次完成,牵张过程中,注意创缘的血运变化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当创面牵张至创缘行创面挤捏闭合式试验阴性时,停止进一步牵张,维持最后的牵张状态3 d后,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牵张过程中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牵张5、10、15、20 d剩余创面面积。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5例患者创面经牵张治疗19~23 d后直接缝合。牵张过程中创缘无张力性水疱形成,创面缝合后创缘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发生。牵张治疗5~20 d,创面面积逐渐缩小。术后随访时间2~11(4.5±1.5)个月,牵张处的头皮组织弹性、色泽、感觉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似,新生毛发接近正常,创缘可见线性瘢痕,创面无瘢痕形成。结论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的应用降低了头皮缺损创面的治疗难度,治疗后新生毛发生长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伤口愈合 头皮 软组织损伤 皮肤牵张器
  • 作者: 吴江 王伟娜 于海 高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王伟娜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广州 510010
  • 简介:摘要临床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常可见患者伴基牙牙体缺损。这部分患者常需先行基牙牙冠修复,再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导致口腔修复治疗疗程延长,就诊次数增多。本文报道1例应用数字化技术完成牙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与制作,实现同期修复的病例。术后随访1年,患者义齿使用良好,无明显软硬组织压痛及不适。初步说明该数字化修复方案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可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应用新型再生可降解生物材料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SIS)与植皮术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手部软组织缺损36例,根据缺损面积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补片组2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 9.0 cm×3.5 cm,平均5.3 cm×2.1 cm,采用SIS治疗;植皮组1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9.0 cm×4.0 cm~16.0 cm×9.0 cm,平均12.0 cm×8.5 cm,采用中厚皮片植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促进软组织缺损愈合的效果,记录术后14 d、21 d、28 d、3个月创面区愈合情况,并随访评估创面区愈合后的外观、色泽、弹性、感觉恢复与部分肌腱外露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5个月。两组创面均完全愈合,外观、色泽接近,皮肤弹性及感觉均恢复良好。补片组感觉恢复优14例(66.6%),良5例(23.8%),差2例(9.6%);植皮组感觉恢复优9例(60.0%),良4例(26.0%),差2例(14.0%)。创面愈合效果补片组优14例,良5例,差2例;植皮组愈合优9例,良4例,差2例。结论SIS能快速、有效的刺激机体再生出表皮组织,并且新生的表皮经过生长与周围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瘢痕增生,是一种手部小面积浅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 植皮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移植 儿童 软组织损伤 手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瓣22块,游离肌皮瓣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瓣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瓣,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瓣,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螺旋桨皮瓣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瓣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瓣的供瓣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瓣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瓣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干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近、中节掌侧软组织小面积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们采用单干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10例手指近、中节掌侧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创面大小为1.2 cm×2.0 cm~2.0 cm×2.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3.0 cm~2.5 cm×4.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无一例出现明显回流障碍而坏死。早期观察(48 h内):7块皮瓣的颜色较白,3块皮瓣术后当时红润。中期观察(48 h至7 d):7块白的皮瓣从第三天开始逐渐红润,无明显肿胀,无张力水泡,质地好,皮瓣质量接近生理性皮瓣;3块红的皮瓣有2块出现轻度肿胀及散在水泡,颜色变紫,水泡消退皮结痂。后期(7 d至2个月),2块有水泡的皮瓣约在7、8周左右脱痂,皮瓣完全存活,无坏死,1块颜色略深,质地较硬。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14个月,平均6.2个月,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采用TAM评价患指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单干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一种修复手指近中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受区恢复快,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动脉化静脉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在牙缺损伴牙畸形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牙缺损伴牙畸形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创面中 采用 综合护理干预 的临床效果。 方法: 我院选取 68 例在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创面 的 患者 , 病例选取时间为 201 9 年 2 月 -20 20 年 2 月, 我院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 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 研究 组 34 例 、参 照组 34 例 。研究组采用 综合护理干预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对比分析研究 组和 参照 组临床 护理后的皮 瓣成活率 。 结果: 研究组的 皮瓣成活率为 94.11% ,高于对照组的皮瓣成活率 61.76% , 经对比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创面中 采用 综合护理干预 可提高 皮瓣成活率 , 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皮瓣移植 皮肤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于本院实施诊治的72例脑血栓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入联合组与参照组(n=36)。参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使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治疗,比较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得到改善,但是联合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大,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无显著差距,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下降,与参照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缓解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联合用药效果较好。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治疗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治疗的28例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18~69岁,平均36.4岁。均为创伤性骨折,Gustilo Ⅱ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17例。17例合并感染。清创或扩创后创面皮缺损范围4 cm×3 cm~16 cm×5 cm,骨缺损长度4.5~11.0 cm(平均6.9 cm)。急性短缩3~7 cm后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或术后逐渐短缩创口延迟闭合。术后观察创口愈合、骨愈合、下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骨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分级按照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分别评定。Ilizarov手术相关并发症按照Paley标准分为主要和次要并发症。结果创口愈合时间13~35 d(平均21.9 d),缺损端靠拢时间为0~75 d(平均21.8 d)。所有患者术后获12~45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延长段骨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9个月);缺损端1例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8.3个月)。ASAMI骨愈合分级优良率为100%(28/28),ASAMI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3%(25/28)。Ilizarov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4.3%(4/28),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7.1%(16/2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0.7%(17/28),并发症人次平均为1.7个/例。结论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治疗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解决皮肤等软组织缺损修复困难难题,具有简化创口闭合、骨缺损端骨愈合较快、愈合率较高、并发症相对较少和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

  • 标签: 胫骨 外固定器 骨延长术 Ilizarov技术 骨短缩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8年8月-2020年9月期间在本院口腔科治疗的牙列缺损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奇偶数法分为2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修复,试验组56例则运用口腔种植修复,对比分析组间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效率为98.21%与对照组总效率82.14%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改善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好,差异有意义(P<0.05),以及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差异(P<0.05)。结论 针对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与常规修复比较,可增强咀嚼和语言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改善美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常规修复 牙列缺损 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冠延长术联合纤维桩核冠修复治疗牙体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120例牙体缺损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直接金属桩核冠修复治疗;观察组则接受牙冠延长术联合纤维桩核冠修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牙齿松动度、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等均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纤维桩核冠修复 牙体缺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SPBRA)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7~ 54 (38.5±15.5)岁。指端缺损面积1.5 cm×3.5 cm~ 2.5 cm×5.5 cm。其中双侧游离SPBRA穿支皮瓣修复8例;13指携带掌长肌腱修复;30指皮瓣携带桡神经浅支分支,16指皮瓣未携带神经。皮瓣面积1.6 cm×4.0 cm~ 2.8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38例进行随访,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皮瓣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记录,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约有0.5 cm×0.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24 (14.5±8.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功能恢复良好,TPD为5.0~ 8.5 mm,手指关节活动均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参照《手外科手术学》的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进行皮瓣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2例(91.30%),良3例(6.52%),可1例(2.17%),优良率为97.83%。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SPBRA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可以一期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及肌腱缺损,简便易行,皮瓣成活满意,手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穿支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