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吻合口狭窄与静脉血管条件的关系.方法观察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38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尤其是血管情况并进行术后内瘘复查和随访,记录内瘘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对人工血管内瘘静脉吻合口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并用Cox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因素.结果手术部位以肱动脉-头静脉吻合者居多,占54.35%,其次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占32.6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HR0.672,95%CI0.453-0.995,P0.047)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吻合口狭窄需要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吻合口短期内狭窄与吻合动脉、静脉直径相关性不大,而与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密切相关.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静脉内瘘 狭窄 血液透析
  • 简介:三高患者确实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问题,很多情况都是栓塞性的疾病,如心血管的堵塞,脑血管的堵塞等问题,但血管绝对不是下水道,血管里面有垃圾,拿生理盐水或葡萄糖输液每年通一通,涮一涮,血管里的垃圾、血管壁上的垃圾就能清除掉。这是真的吗?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定期输液 心血管问题 葡萄糖输液 高危人群 生理盐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输液能通血管吗?不能。所谓的“通血管”治疗,主要是指那些急性脑梗或急性心梗的患者,通过用药改变凝血机制,把堵塞血管的栓子溶解掉,使该血管供应的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免于组织坏死.医学上叫“静脉溶栓”。

  • 标签: 血管 输液 冬季 急性 供应 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患者中进行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乳腺癌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手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几率进行对比,研究组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0%),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进行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手术,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明显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了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保留胸前神经 保留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科使用护理指引体系的价值。方法根据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的103例神经内科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2例患者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指引体系,对照组51例接受常规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共有32例护理质量优秀病例,占该组的62.75%,有15例护理质量一般病例,占该组的29.41%,4例较差,占该组的7.84%,患者满意度是86.27%;观察组优秀病例43例,比例是82.69%,8例一般,比例是15.38%,1例较差,比例是1.92%,满意度是100%,两组的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理指引体系对护理具有质量提升效果,能够让患者获得高质量和高满意度的护理服务,临床中意义重大。

  • 标签: 神经内科 护理指引体系
  • 简介:摘要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指导环节中有相对重要的应用,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医疗人员明确患者出现病变问题的边界以及具体位置,提升现代医疗手术的微创化程度。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对神经外科手术与全新的神经导航技术的了解,对该项技术在微创化的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进展加以详尽地列举。

  • 标签: 神经导航技术 微创神经外科手术 应用进展
  • 简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不但依赖于控制高血糖,还依赖于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

  • 标签: 非糖尿病者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为所有患者分别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进行对比。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比数字减影的大脑前动脉瘤患者诊断例数多1例,两种方式对其他病情的诊断例数相同,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使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 摘 要 ] 血管造影术是指使血管可视化的各种技术,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 )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等。近年来,基于数字解剖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虚拟仿真脑血管动态数据库,将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疗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

  • 标签: [ ] DSA CTA MRA 数字解剖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

  • 标签: DSA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诊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16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选取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对比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增加、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及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率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作为缺血性脑病诊断的有效手段进行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血管畸形出血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8例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分析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和内容,观察护理的效果。结果: 67例患者痊愈出院,痊愈率为 98.5%;其中 1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经过治疗后痊愈; 1例患者治疗后形成偏瘫。结论:在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血管畸形出血的围术期内,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能够让手术成功率得到提升,并能有效抑制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介入栓塞术 脑血管畸形出血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以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介入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TACS)治疗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行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出血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输血率及子宫切除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率及子宫切除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S治疗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简单易行,对患者损伤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止血效果显著,可以明显降低子宫切除率及输血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子宫下段出血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 剖宫产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神经胶质细胞生长因子-1β(neuregulin-1β)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及促血管生成素(Ang2)、大麻素受体(CB1)、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neuregulin-1β干预组(eachn=10)。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0mg/kg)的方法建立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并通过心脏超声确定模型成功。干预组于建模成功后连续1周每天尾静脉给予neuregulin-1β(10μg/kg·d),正常组给予与模型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均于实验第9周行大鼠心脏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取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测,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KC蛋白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ng2、CB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和neuregulin-1β干预组在第8周心脏超声指标均显示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建立成功。neuregulin-1β干预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的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性降低(P<0.05),左室缩短率与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性升高(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均显著性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性降低(P<0.05);PKC相对蛋白量显著减少(P<0.05);Ang2和CB1阳性区域评分明显降低(P<0.05);同时病理结果显示,neuregulin-1β干预组较模型组心肌病变较轻,除部分心肌水肿外,未见明显的心肌细胞坏死、炎证浸润及明显的血管充血扩张。结论neuregulin-1β的干预显著改善大鼠心肌细胞的病变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KC蛋白及Ang2、CB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生长因子-1β 慢性心衰 促血管生成素 大麻素受体 蛋白激酶C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