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迷走神经压迫对动物面压的影响,探讨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5只犬随机分为10只实验组和5只对照组。取犬自身的大隐静脉20cm与面动脉行端端吻合,形成动脉袢,将动脉袢压迫实验组左侧迷走神经和延髓腹外侧及对照组左侧的小脑表面。结果实验组成活9只犬,在行左侧迷走神经及延髓腹外侧部压迫1周后血压均逐渐升高,2周后血压升高趋于稳定;对照组5只犬均成活,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左侧颅内的迷走神经及延髓腹外侧部受到搏动性的血管压迫后能引起血压升高。

  • 标签: 迷走神经血管压迫 神经源性高血压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范围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CPA)区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有明确血管压迫、临床资料完整的165例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22例,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84例,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59例),统计其神经压迫位置[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池段(CPA区池段)者分为头、尾、腹、背4侧,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干区(REZ)者分为头腹、头背、尾腹、尾背4个象限]。结果(1)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8例的神经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头侧5例、腹侧2例、背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头侧压迫;14例的神经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腹象限11例、头背象限2例、尾腹象限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11例),其中经头腹象限压迫8例。(2)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9例的神经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腹侧16例、背侧10例、头侧2例、尾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主要从腹侧或背侧压迫;55例的神经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6例、头腹象限20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3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41例),其中经头背象限压迫23例、头腹象限压迫17例。(3)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6例的神经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背侧16例、尾侧10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背侧压迫;33例的神经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5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2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均经头背象限压迫。结论三叉神经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头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腹象限为主;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腹侧和背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背象限和头腹象限为主;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压迫位置在CPA池段只与尾侧和背侧有关,在REZ区以头背象限为主;小脑上动脉均是CPA池段和REZ区的主要责任血管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疼痛范围 神经血管压迫 位置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在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悬吊法19例资料,包括面肌痉挛13例,三叉神经痛6例。结果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4.7%(18/19),随防3-24个月,平均10.1个月,随访期间治愈率94.7%(18/19),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轻度面瘫及听力下降1例,面部麻木1例,随访期间均自愈。结论在责任血管粗大、迂曲变长或穿支较多,难以常规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有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是对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有益补充和改良。

  • 标签: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显微血管减压 悬吊法 责任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判断三叉神经神经压迫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单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三叉神经根入/出脑干区(REZ)的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病人病侧FA平均值为0.34±0.07,明显低于健侧FA平均值(0.5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压迫程度分组,重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0±0.04、0.49±0.07,轻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7±0.07、0.51±0.08,重度压迫组的病侧FA平均值较轻度压迫组病侧低(P=0.001),但是两组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结论FA值可以客观定量反映神经微结构的变化,与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压迫程度有关,对判断手术指征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神经血管压迫 REZ区
  • 简介:神经单元是由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细胞及其他支持细胞如小胶质细胞等组成的一个概念性结构。炎症反应与神经单元的缺血损伤密切相关。本文以神经单元为框架综述脑缺血和炎症的关系。

  • 标签: 神经血管单元 脑缺血 炎症
  • 简介:【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涉及到神经血管多个病理环节的复杂参与,传统药物的研究只针对神经血管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对神经 -血管单元的研究,使得脑缺血的保护治疗从单一靶点的保护转变为对神经单元各组分的多靶点治疗。

  • 标签: 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血管单元
  • 简介: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涉及到神经血管多个病理环节的复杂参与,传统药物的研究只针对神经血管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对神经-血管单元的研究,使得脑缺血的保护治疗从单一靶点的保护转变为对神经单元各组分的多靶点治疗。

  • 标签: 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血管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3D-slicer软件对神经进行三维同步重建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合并面肌痉挛(HFS)患者术前诊断神经关系和责任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2例VBD合并HFS患者,术前将患者头颅三维时间飞跃法MRI血管成像(3D-TOF MRA)、三维稳态进动平衡序列(3D-FIESTA)MRI检查数据导入3D-slicer软件,对患者的血管、脑干、面听神经进行三维建模,比较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三维模型诊断患者神经关系和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差异。结果术中所见与三维模型显示的神经关系、责任血管一致性均较好(Kappa=0.889,P=0.000;Kappa=0.869,P=0.000)。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与三维模型显示的神经关系一致性较好(Kappa=0.809,P=0.000),二者诊断神经关系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B=5.000,P=0.082)。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与三维模型显示的责任血管一致性差(Kappa=0.336,P=0.000),二者诊断责任血管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B=23.000,P=0.000)。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对VBD合并HFS患者桥小脑角(CPA)区血管神经及脑干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与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比较,其对患者责任血管的确认、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策略的制定更有帮助。

  • 标签: 面肌痉挛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缓慢进展性脑血管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凋亡、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炎症反应等。神经单元是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病理学改变与多种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目前,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单元损伤机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单元受损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脑血管循环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多样。研究表明,神经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功能失衡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胶质细胞活化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存在多向作用和反复激活现象,在炎症和免疫等因素作用下共同推动CSVD的进展。文章就NVU在CSV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神经元 神经血管耦合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 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耳MR 3D-T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小脑下前动脉 面神经 听神经
  • 简介:摘要:神经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强调了神经系统的交互性,将损伤保护从单靶点扩充为多靶点研究,从整体角度为脑部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损伤及保护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了神经单元各组件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对此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血管单元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元 胶质细胞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影像学征象——"双水征"在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压迫关系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TN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衡射频重聚脉冲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T2W-DRIVEN)序列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将重组平面上依次出现的神经(较低信号)-脑脊液(高信号)-血管(低信号)-脑脊液(高信号)-神经(较低信号)征象命名为"双水征"。结合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情况,计算"双水征"预测神经压迫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并比较存在/不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神经压迫程度的差异。结果85例TN患者中,46例(54.12%)患者出现"双水征",其敏感性为57.14%,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95.65%,阴性预测值为15.38%。存在/不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神经压迫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的血管神经压迫程度更重。结论"双水征"征象可评估TN患者神经压迫关系并提示神经压迫程度。

  • 标签: "双水征"征象 神经血管压迫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4种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采用局部神经岛状皮瓣、手指桡侧岛状皮瓣、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拇趾游离趾腹皮瓣等四种修复方法,治疗拇指指腹缺损45例。创面面积(0.6-2.5)cm×(1.6-4.1)cm。结果45例拇指指腹缺损修复的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皮瓣的血运、弹性、质地均良好。结论4种皮瓣的皮肤结构与拇指相近,是拇指指腹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手术效果好。根据拇指指腹缺损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皮瓣进行修复,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拇指的外观及感觉运动功能。

  • 标签: 拇指 指腹缺损 皮瓣 修复
  • 简介:血管内治疗对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成熟的微侵袭治疗手段。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神经内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些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技术日趋完善。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2003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study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ISUIA)的结果影响了世界,已经在治疗动脉瘤的医生中产生热烈辩论。

  • 标签: 经血管介入治疗 微创神经外科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神经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海绵窦瘘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生是增加国家病死率的三大疾病之一,根据发病原因,脑卒中又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占脑卒中患者总发病数量近70%,且呈持续上升趋势^[2]。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原因可由血栓形成,脑血管闭塞后导致血液供应中断,能量衰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生成,最终导致脑实质坏死、凋亡、自噬^[3]。

  • 标签: 卒中 血栓形成 血脑屏障 再灌注损伤 周细胞 细胞外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人体精囊腺的标本,观察其毗邻的神经,临床医生临床手术操作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解剖成年男性骨盆标本,观察骨盆周围神经的走行和分支,并结合临床应用提出合理的定位方法,并突出显露定位关系和结构。结果制作出10个完整的精囊腺及其周围神经的标本,较清晰的表现出精囊腺的形态以及周围神经的走行,并为临床手术提供较系统解剖学定位技巧及比邻关系,从而对临床手术操作中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一定基础指导意义。

  • 标签: 精囊腺 血管神经 临床解剖学
  • 简介:神经单元是由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组成的一个概念性结构。炎症反应与神经单元的缺血损伤密切相关。本文以神经单元为框架,从炎性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综述脑缺血后急性炎症反应的损伤机制。

  • 标签: 神经血管单元 脑缺血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 标签: 神经移植术 腓肠神经 股薄肌 面瘫 组织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