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修辞界引进了不少西方新理论,如符号学理论、修辞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等;也借鉴了不少邻近学科的新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方法以及阐释、社会、认知心理学方法等等。这无疑为中国修辞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助推和导引的作用,是值得赞许的。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临界的度,作为文化植株的修辞来说,科学嫁接或者杂交有利于物种的进化,而无视气候水土等“语境”条件的全盘移植甚或“置换”,则往往是危险的。

  • 标签: 功能修辞学 中国修辞学 导论 新学 传统 激活
  • 简介:摘要:在亚里士多德修辞的视域下研究论文电影的创作,总结论文电影与修辞的相通之处,从修辞角度分析论文电影的论题选择、蒙太奇话语修辞及论证形式,从而构建对论文电影的元认知。

  • 标签: 论文电影 修辞学 电影研究
  • 简介: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杨扶直同志给本刊所提出的希望与要求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读者对本刊的关心和爱护。我们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经常对本刊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标签: 修辞学习 学习希望 希望要求
  • 简介:这是张志公先生的一篇遗作,它原是张先生为参加1993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张弓修辞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而作的。后因故未能与会,便委托徐丹晖同志在国际研讨会上宣读。文章着重就语境、语体两个问题谈了张先生的一些看法。今年五月正好是张志公先生逝世一周年。首都语言学界正在筹备纪念张志公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活动。我刊本期特发表张志公先生这篇遗作,供语言研究者和修辞爱好者学习和参考,也以此纪念张志公先生逝世一周年。

  • 标签: 语体与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学 语境 中国修辞学 张志公 成语
  • 简介:国内外学者对称赞语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多从语用角度特别是礼貌理论出发考察不同背景下称赞应答策略的差异。这种以礼貌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范式预先设定了互相合作的交际双方、过度简化了“称赞”“礼貌”等核心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称赞行为无论从传统上还是从实际上看都表现出诸多修辞特征。修辞视角下的称赞语研究关注称赞行为发生的修辞形势、称赞者的动机,以修辞效果为根本出发点,深化了传统语用视角下的称赞语研究。这对进一步探索语用与修辞在日常话语研究中的关系和作用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修辞 语用 礼貌 称赞语 应答
  • 简介:我很佩服光椿先生写作上的勤奋。他从古稀之年开始,陆续推出了《邹光椿文集》一至四集。虽说有一部分是过去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为近几年的新作。不久前他来信说《文集》第五集《反璞集》业已辑就,希望我为该集写一篇序言。以往由于主持《修辞习》杂志,有缘拜读过光椿先生寄给这家杂志的多篇修辞论文,我很欣赏他从独特视角出手的“福建修辞史研究”,这一组研究性论文从近代一直写到现当代,此前无人从此角度进行过系统探索。收入本集的《修辞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他写于1989年的修辞教材。按一般惯例,既为“教材”,只要梳理和介绍一下各家的观点。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我发现《研究》从观点到语料,“原创性”的颇多。

  • 标签: 修辞学研究 研究性论文 《修辞学习》 《文集》 修辞学史 现当代
  • 简介:<正>中国现代修辞的发展,由于《修辞发凡》的影响,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前进。其间,虽有“文革”十年的沉寂停顿,但却孕育了七十年代末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八十年代中期那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可谓令人鼓舞。然而,无庸讳言,尽管七十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修辞的发展在修辞新体系新理论的建构方面,在辞格研究的深化方面,在词句段落篇章修辞方面,在语体风格研究方面,在修辞史研究方面,在修辞新领域的拓殖方面以及作家作品修辞研究、口语修辞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很多方面填补了《修辞发凡》所未涉的空白,或将《修辞发凡》所论述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但至今仍未出现一部像《修辞发凡》那样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为什么呢?这里就可看出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修辞发展所存在的严重缺陷。通过对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修辞发展的反省与对相邻其他学科发展的经验以及未来世界学术发展的普遍趋势的省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 基本方向 汉语修辞学 陈望道 演绎法
  • 简介:80年代的中国修辞:它10年来的开拓与发展超过了以往几十年,出现引人注目的整体大跃动。在修辞进步与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停滞与危机,主要表现为:广、深度发展失调,一条腿过长,一条腿过短。当前既要解决广度膨胀过速的问题,划清修辞与非修辞的界限,收缩范围,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80年代 90年代 主要表现 深度发展
  • 简介:本文认为,王梦曾《中华中学文法要略·修辞编》是中国现代修辞萌芽时期的重要著作,该书在继承古代修辞传统方面具有突出的成绩,首先是所建立的章法、篇法、句法、字法的体系均可从古人那里找到渊源;其次是征引了丰富的古代修辞论述,作为自己阐述问题的理论根据;再次是从众多的古代范文中摘引典型例句加以分析,说服力很强.该书虽从来裕恂的《汉文典》中吸取了不少有益成分,但不论从哪方面看,其成就都远在《汉文典》之上.

  • 标签: 章法 篇法 次序 界段 关联 局度
  • 简介:通过具体分析西方修辞理论在服装英语应用文写作上的体现,探究如何指导高职高专服装系学生写出对西方受众有影响力的实效应用文,为本课程教师提出建设性教学建议。

  • 标签: 修辞学服装 写作教学 应用探究
  • 简介:随着语言的研究和发展,许多语言的理论开始被人们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容易让教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也容易加深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更可以使学生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修辞理论与写作的结合对于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来说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修辞学 英语写作 大学生
  • 简介:<正>在我国,把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那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五四以前只能算是修辞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在修辞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著作,《古书疑义举例》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古书疑义举例》的作者俞樾(1821——1907)是同《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同时的人,他一生著作甚多,卷帙繁富,都编在总集《春在堂全书》二百五十卷之中。在所有著作中他最得意的是《群经平议》和《诸子平议》两种,《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他却并不着重.他说"余书惟两平议各三十五卷,此外

  • 标签: 修辞学萌芽 古书疑义 时期重要著作
  • 简介:第三届陈望道修辞奖日前在上海揭晓,我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谭永祥副研究员所著的《修辞新格》(增订本)荣获二等奖。这是谭先生继1994年获得首届陈望道修辞奖三等奖之后,再次与该奖结缘。

  • 标签: 汉语修辞学 陈望道 安徽师范大学 增订本 文学院 研究员
  • 简介:我国现代修辞,半个世纪来,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现代修辞就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相形之下,作为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修辞史的研究就显得过于冷清了。80年代中期,我们才看到一部外国教授写的中国修辞史。这部史书总的对修辞史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中国现代修辞史的论述过于简略,不足以反映我国现代(特别是80年代)修辞研究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值得高兴的是,今年2月,宗廷虎新著《中国现代修辞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专著才能真正把中国现代(特别是80年代)修辞研究的繁荣兴旺的景象,恰当地反映出来。

  • 标签: 修辞学史 中国现代 浙江教育出版社 修辞学研究 现代修辞学 80年代
  • 简介:(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成立大会通过)一、本研究会性质:中国修辞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简称“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是中国修辞会下属的二级专业分会,是由全国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二、本研究会宗旨:推动修辞应用和阅读鉴赏研究,探索阅读鉴赏的正确方法,总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阅读鉴赏 常务理事会 章程 鉴赏教学 人员组成
  • 简介:<正>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为帮助广大语文工作者和广大干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中国华东修辞会定于1986年7月下旬在福建厦门市举办"第四期实用语法修辞讲习班",特邀华裔新加坡著名修辞家、香港中文大学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郑子瑜,华东修辞会顾问、上海师大中文系主任张斌教授,华东

  • 标签: 举行讲习班 会举行 修辞学会
  • 简介:当代西方修辞科建设近三十多年来步履蹒跚,未能取得人们一度预期的重大突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西方修辞界将目光局限于学术话语内部,仅期望通过和其它学科的互动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修辞研究是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和实践的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部门.修辞科的中心任务是对发生于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修辞实践高屋建瓴地作出富有阐释和指导意义的理论表述.如果忽略了这一根本任务,西方修辞科将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更不用说将自己发展为一门当代显学.

  • 标签: 西方修辞 学科建设 边缘化 学术话语 修辞实践
  • 简介:<正>华裔新加坡籍知名学者郑子瑜教授,应上海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与华东修辞会的邀请,于今年六月参加"语体学学术讨论会",并应邀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作巡回讲学。本刊记者于六月十日在复旦大学专家招待所访问了他。记者请郑教授谈谈他写第一部中国修辞史稿的经过,并请他就中国的语言美及语言统一问题谈点看法。以下是淡话记录:一、问:您可以谈一些从事修辞研究的经历和冶的经验给青年人作参考吗?

  • 标签: 修辞学家郑子瑜 著名修辞学家 访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