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使早期胆管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策略。对于多数晚期胆管癌病人,系统治疗成为主要手段,但目前可用于治疗胆管癌的一线药物选择有限,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免疫治疗策略利用宿主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抗肿瘤反应,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笔者回顾并总结免疫检查点抑制在治疗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胆道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靶向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甲状腺功能障碍是在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简称ICI)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行为之一,其机制未彻底明确。临床医生特别需要提高对ICI有关甲状腺不良反应的了解。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并概括总结了ICI有关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甲状腺不良反应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占全球病例的90%。尽管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治疗,但其预后仍较差。近年来,抑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单抗在包含食管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由于耐药性,只有少数患者得到了临床获益。因此,在临床中,应明确能够精确预测的生物标志物,以便进行个体化免疫治疗。由于肿瘤免疫微环境可能会影响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的反应,因此,肿瘤免疫(如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髓系来源的肿瘤抑制细胞)在ESCC中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ESCC中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检查点抑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微环境 肿瘤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作为一类新型的抗癌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在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相关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病早、大多数程度较轻,但也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本文综述免疫检查点抑制所致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药物毒性 CTLA-4抗原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皮肤表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ICIs)治疗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对irAE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进行ICIs(信迪利单抗)治疗的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s,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分级、发生时间、处理措施、预后等。结果40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irAEs,总体发生率40.0%,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4.857周,其中7例免疫性输注反应,4例免疫性皮炎,2例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2例免疫性胃肠道毒性,1例免疫性肺炎;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1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缓解。结论irAEs发生率较高,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晚期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
  • 简介: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 标签: Β-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舒巴坦 联合用药 临床
  • 简介:近年来,抗激素药物的市场虽然没有经历大起大落,但其市场“主角”已渐渐发生了变化.尽管某些抗激素药物的销售有所下降,但一些分析家也看到了这一市场潜藏的增长点,如该类药物中的芳香酶抑制(Aromatascinhibitor).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以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的推荐,将会对芳香酶抑制的销售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预计这类药物将会出现较快的增长,其市场占有率将明显提高.

  • 标签: 芳香酶抑制剂 市场占有率 激素药物 试验数据 刺激作用 增长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通过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量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同时可减轻体重,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SGLT2抑制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国内外新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

  • 标签: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 血糖
  • 简介:Aurora激酶是细胞有丝分裂相关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Aurora激酶在多数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中均高表达,表明Aurora激酶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新靶点之一。本文主要围绕Aurora家族的三个成员,对其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抑制的研究进展及其研究策略进行综述。

  • 标签: AURORA激酶 有丝分裂 AURORA激酶抑制剂 癌症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现场应用的粘土稳定剂效果不太理想、生产成本高等情况,从提高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与长效型、降低成本等出发,合成一种聚羟胺页岩抑制CD-1,选用环氧化合物A和多胺B,在加入有机胺C的条件下聚合,聚合体系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70℃、单体摩尔比(A:B)为1.2:1,有机胺C用量3%(相当于单体质量)。对CD-1的综合性能评价,得到常温常压防膨率≥87.3%,高温高压膨胀率≤2.8%,耐水洗率≥91.9%,常温造浆抑制率≥85%,性能优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页岩抑制,对水敏低渗透油层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羟胺 页岩抑制剂 防膨率 耐水洗率
  • 简介:摘要大约30%的原发子宫内膜癌(EC)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MSI-H)型,13%~30%的复发性EC为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鉴于EC中存在免疫失调,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既可用作单一疗法,也可与细胞毒化疗、其他免疫疗法或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MSI-H型或dMMR型晚期EC中,PD-1抑制多塔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49%和57%,而PD-L1抑制阿维鲁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27%和43%。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或PD-L1阳性的晚期EC中,PD-1抑制纳武利尤单抗和多塔利单抗以及PD-L1抑制阿替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均有一定程度的抑癌活性,缓解率为3%~23%。基于一项Ⅰb/Ⅱ期研究得到的实质性成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9年加速批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非MSI-H型或非dMMR型、治疗后进展的晚期EC。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但深入理解疾病缓解和耐药的分子及免疫学驱动因素对优化下一代EC治疗研究的设计至关重要。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免疫检查点阻断 PD-1/PD-L1抑制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在肺癌的治疗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免疫检查点种类较多,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IM-3)等,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耐药密切相关。PD-1/PD-L1抑制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肺癌的一线治疗,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CTLA-4抑制或TIGIT抑制联合PD-1/PD-L1抑制的双免疫治疗亦取得良好疗效,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不良事件。KIR及TIM-3靶点与免疫治疗的耐药性密切相关。

  • 标签: 免疫疗法 肺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肺炎(CIP)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所有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ICI)治疗的2 06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列胸部CT图像,并按照CIP诊断指南纳入CIP患者,分析其发生率、开始用药至出现CIP时间、用药周期、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模式、CT分级及转归等。采用χ2检验比较有、无肺基础疾病患者CIP的发生率。结果2 067例接受ICI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67例出现CIP,CIP发生率为3.2%。386例肺部有基础病变患者CIP发病率(7.00%,27/386)与1 681例肺部无基础病变患者CIP发病率(2.4%,40/1 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2,P<0.001)。开始用药至出现CIP时间为7~367 d,中位时间52 d,用药1~12周期,中位周期为2周期。CIP的影像学征象以磨玻璃影(54例,80.6%)、实性结节(26例,38.8%)、实变(25例,37.3%)、网格影(24例,35.8%)为主;CT表现模式以机化性肺炎(OP)模式(34例,50.7%)最多,其次是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模式(14例,20.9%);CT表现分级为低危级26例,中危级17例,高危级24例;43例低、中危级患者中OP样25例,占比58.1%,24例高危级患者中DAD样13例,占比54.2%。52例随访病例中43例初始未干预,其中23例患者病灶进展,17例病灶缩小,3例病灶完全吸收。随访患者中8例病灶吸收后或停药后出现复发。结论CIP患者的影像表现以磨玻璃影、实性结节、实变、网格为主,影像学表现模式以OP和DAD模式为主,高危级别中DAD占比最高,低、中危级别中OP占比最高。有肺基础病患者更容易得CIP。

  • 标签: 肺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ICI)能阻断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其临床适应证在不断扩展,极大地改善了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随之增加。心包疾病是最常见ICI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起病隐匿,在急性期具有高致死率。该综述展示了近几年来ICI相关心包疾病的发病概况、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监测和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包疾病 心脏毒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ICI)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其中ICI相关心肌炎发病率虽然低,但病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因此备受关注。该文报道1例危重型PD-1抑制相关心肌炎患者经积极救治后痊愈。

  • 标签: 心肌炎 心力衰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治疗被更加频繁地用于化疗后进展的转移性胃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ICI)。然而ICI在不同患者中的疗效差别较大,所以越来越多地开展了关于预测ICI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及EB病毒亚型是目前预测ICI治疗反应率相对确切的生物标志物;程序性死亡配体1及肿瘤突变负荷的预测作用仍存在争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纤维蛋白样蛋白1、选择性启动子以及其他一些预测因子也正在研究中。

  • 标签: 胃肿瘤 免疫疗法 生物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