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最热门的治疗手段,一线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开启了肺癌治疗的新格局。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获批,掀起了免疫治疗的热潮。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激活免疫细胞或者达到免疫最大化,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如果缺乏严格的治疗措施,患者会因病情进展或者因irAEs而危及生命。多项临床研究证实ICIs在肺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ICIs治疗带来的不良事件仍不可忽视。文章总结了临床研究中肺癌患者出现的不良事件的特点,同时简要介绍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irAEs的注意事项及管理。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肺癌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在全球和中国均存在沉重的疾病负担,而且晚期HCC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药物。近年来,纳武利尤单抗及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陆续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用于晚期HCC的二线治疗,这种新型治疗具有与传统治疗截然不同的特征,包括持久应答、延迟起效、安全可管理,但需要关注和监测特异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本文将以HCC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为基础,综合阐述其长期获益、肿瘤应答及机制、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等多方面的治疗特征。

  • 标签: 癌,肝细胞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其诱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愈发多见。甲状腺功能紊乱在ICIs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包括甲状腺毒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但常因其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或误诊。掌握ICIs相关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发病特点和诊断治疗要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常见内分泌不良反应及时识别和处理。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甲状腺功能紊乱
  • 简介:摘要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主要为抗PD-1或PD-L1类药物)可显著提升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在晚期肺癌一线及二线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将成为肺癌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呼吸领域的临床医生对其不良反应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简要介绍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ICI)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ICI开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文章结合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介绍ICI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血液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疗法,联合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锌离子依赖的蛋白水解酶,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s抑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目前一代、二代MMPs抑制属于广谱抑制,由于其副作用大、可溶性差限制了临床应用。MMI-166作为新型选择性MMPs抑制,克服了一代、二代抑制的缺点,有望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MMI—166
  • 简介:摘要甲亢突眼是甲亢病常见一种并发症,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我们开展云克、尼美舒利、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甲亢眼病的疗效观察40例Graver眼病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单纯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治疗组在ATD治疗的基础上采用99Tc-MDP注射液(含99Tc-MDP16.5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qd,10次一疗程,间隔十五天开始下一疗程,共三个疗程。同时口服尼美舒利50mgtid、雷公藤多甙片200mgtid、连用三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对照组45%,两组疗效相比差异非常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FT3和FT4均下降非常显著(P<0.01),两组相比尤以治疗组下降更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TGAb和TpoA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TpoAb也有所下降,但TGAb反略有上升(P<0.05)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联合用云克、尼美舒利与雷公藤多甙片治疗Graver眼病疗效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Graver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约占Graver病病人的13%-45%1。与体内多种自身抗体如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有关。其早期组织学变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氨基葡聚糖(GAG)沉积和水肿(炎性活动期),晚期为眼球后纤维化(静止期)。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多重免疫紊乱,其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本病尚缺乏统一满意的疗法。本研究联用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尼美舒利与雷公藤多甙片治疗Graver眼病,以评价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 标签: 突眼 自身免疫 雷藤多甙片 尼美舒利 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牛初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牛初乳低、中、高剂量组。观察不同剂量牛初乳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三个剂量组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模型时照组(P〈0.01)。三个剂量组溶血空斑数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但低、高剂量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个剂量组校正后吞噬系数α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牛初乳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脾脏CD4+百分比。

  • 标签: 环磷酰胺 免疫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初乳
  • 简介:CD38是一类ADPR环化酶家族的II型或III型跨膜糖蛋白。作为一种多功能信号酶,它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CD38在体内能够催化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H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生成具有钙动员活性的第二信使核苷酸小分子:cADPR(环腺苷二磷酸核糖)和NAADP(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等。通过作用于钙信号通路,这些Ca^2+信使小分子可以在生理条件下调控细胞内钙库钙离子的释放和外钙的内流,进而调节细胞的功能与生命活动。本论文中,采用基于配体和基于受体的虚拟筛选策略来比较野生型底物和己知抑制作为虚拟筛选第一步问询式的优劣性,并得到了结构新颖的抑制分子。采用了OpenEye公司的ROCS与EON组件对SPECS库的共216000个化合物以两类问询式进行相似性搜索,一类是天然底物包括NAADP及NAD^+,一类是抑制分子H2。相似性搜索得到化合物后,分别对每个化合物进行了结合模式分析及ADME预测等,最终购买由天然底物出发得到的17个化合物及由已有抑制出发得到的10个化合物进行测活。根据对筛选得到的分子的分子量比较、分子活性比较、结合模式比较,由抑制H2作为问询式出发更有可能得到结构新颖且活性更好的抑制

  • 标签: CD38 虚拟筛选 天然底物 非共价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ICIs)所致免疫相关性肌炎(IR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以提高该病的诊治率。方法结合2例IRM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复习近10年来有关IRM的文献资料,共收集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使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IRM多见于男性,共47例(79.7%),IRM通常发生在用药45 d或2次给药后出现,临床表现以肌痛、肌无力为主,多见于四肢,部分患者以眼部为首发症状,常见的为上睑下垂、复视。50例患者(84.7%)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超过正常上限2倍以上。免疫学检查中18例患者检测出了抗横纹肌抗体阳性,肌炎特异性抗体、肌炎相关抗体检查多为阴性。34例患者(75.6%)肌电图有异常,多数患者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伤。8例患者肌肉MRI提示肌肉水肿及炎症。18例(45.0%)患者肌肉活检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坏死肌纤维。57例患者(96.6%)出现IRM后停用了ICIs,54例(91.5%)患者使用了激素,20例患者(33.9%)进行了其他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血浆置换等。结论IRM可在ICIs治疗早期发生,对可疑病例肌电图、肌肉MRI及肌肉活检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尽早使用激素、IVIG等免疫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

  • 标签: 肌炎 免疫相关性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2例患者(例1女,72岁;例2女,52岁)分别因右肺腺癌和黑色素瘤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例1予纳武利尤单抗100 mg静脉滴注、第1天,2周为1个周期。第7个周期免疫治疗时,患者唇周和发际线处皮肤出现白癜风样色素脱失,无疼痛、瘙痒等症状,未予治疗;第23个周期治疗时发现白癜风样色素脱失面积缩小,第26个周期复查发现肿瘤进展。例2予帕博利珠单抗100 mg静脉滴注、第1天,3周为1个周期。第9个周期免疫治疗时,患者唇周和发际线处皮肤出现白癜风样色素脱失,无疼痛、瘙痒等症状,未予治疗;第15个周期免疫治疗时发现白癜风样色素脱失范围增加,腰背部皮肤均出现不对称圆形白癜风样色素脱失,复查未见肿瘤进展。2例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期间均未使用其他可能导致白癜风样皮肤色素脱失的药物,考虑皮肤白癜风样色素脱失很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有关。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肿瘤药 白癜风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的总体预后也相对较差。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已被应用于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晚期实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当中,且疗效较好。但大部分肿瘤患者对ICI的客观反应率并不理想,同时还存在耐药的风险,部分患者甚至还出现超进展的情况,这些都极大阻碍了ICI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对ICI的生物学功能、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生物标志物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疾病,各种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开始出现,其中免疫相关性肠炎(IMC)是最主要的一种不良反应。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导致的IMC病例。

  • 标签: 免疫相关性肠炎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腹泻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或其配体PD-L1研制的系列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于肾脏而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这几个方面对ICIs所致肾脏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肾脏相关免疫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肾炎,间质性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ICI)相关结肠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8例ICI相关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ICI相关结肠炎的起病情况、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表现,ICI相关结肠炎的治疗、合并症、重启ICI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范围)为66岁(55~74岁);其中7例为肺癌Ⅳ期患者,1例为肾盂癌Ⅲc期;4例ICI相关结肠炎发生在抗程序性死亡1(PD-1)联合化学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在抗PD-1联合化学治疗后予以抗PD-1单药维持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在抗PD-1单药治疗过程中;首次抗PD-1治疗至ICI相关结肠炎起病的中位时间(范围)为44 d(27~198 d),末次抗PD-1治疗至ICI相关结肠炎起病的中位时间(范围)为8 d(6~35 d);4例患者经肿瘤免疫治疗后病情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1例病情进展,1例未评估肿瘤疗效。8例ICI相关结肠炎均为中、重度,以广泛结肠型(5/8)为主,临床表现均有腹泻,3例伴有腹痛;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黏膜糜烂,其中2例伴有溃疡;病理表现以隐窝炎或隐窝脓肿为主,其中2例伴有凋亡改变。8例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而接受生物制剂治疗,4例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发生和未发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起始糖皮质激素剂量分别为(85.00±52.60)、(60.00±23.09)mg,糖皮质激素疗程分别为(8.75±4.03)、(7.50±3.1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例患者重启ICI治疗,但均复发结肠炎。结论ICI相关结肠炎具有相应ICI治疗史和临床、内镜、组织病理特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重启ICI治疗易复发。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肠炎 临床特征 抗程序性死亡1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在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均有突破,改变了肺癌治疗策略的格局,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结局。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在肺癌治疗中的使用时机、疗效、安全性和适用人群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前以肿瘤疫苗和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特异性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 。 ctla-4 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检查点,能够下调免疫应答。 如今 免疫检查点抑制,如 CTLA-4 抑制对于肿瘤展现了优秀的治疗成果。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免疫有关不良事件也成为新的问题 。 本文主要针对 CTLA-4 和 CTLA-4 抑制在恶性黑色素瘤、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CTLA-4
  • 简介:摘要2019年11月6日—10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国家港召开的癌症免疫治疗学会会议讨论了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及治疗策略,检查点抑制治疗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成为会议主要焦点。

  • 标签: 免疫疗法 肿瘤 不良反应 检查点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