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黄帝内经》提出"肾主骨"、"肾开窍于",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肾脏病患者耳鸣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中医理论认为肾之间在经络及生理病理方面关系紧密;现代研究发现肾脏与内耳在基因表达、组织结构、致病因素方面具有共同性。补肾填精是中医学治疗耳鸣耳聋的主要治法。

  • 标签: 肾脏 内耳 耳鸣 病理生理
  • 简介:突然,朱朱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递过手里的报纸说:“看,掏耳朵竟然引发脑膜炎……”

  • 标签: 会引起 引起脑膜炎 掏耳
  • 简介:摘要杯状畸形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且分型复杂,目前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杯状畸形的治疗除采用传统的经典手术方式外,近来一些新的术式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作者结合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对目前国内外杯状畸形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杯状耳 耳廓畸形 手术
  • 简介:我科自1992年至2004年2月共完成前瘘管切除145例,其中11例系复发病例,经再次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11例中男4例,女7例,年龄在10~42岁,平均年龄23岁。左耳7例,右耳4例,术后平均复发时间8.2月。10为第二次手术,1为第4次手术。其中非专科医生手术9例。局部复发情况:破溃肉芽形成5例。脓肿形成4例。囊肿形成2例。

  • 标签: 耳前瘘管 复发原因 再次手术 平均年龄 第二次手术 瘘管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闷塞感的诊断手段,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闷塞感患者56名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闷塞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经过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治愈的患者有48例,有效的患者有4例,无效的患者有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前后患者的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闷塞感症状,因此对闷塞感的患者,要早起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耳闷塞感 诊断 治疗 中耳炎 鼓膜穿刺
  • 简介:闷塞感(auralfullness)表现为耳部阻塞感、胀满感、压力感,常伴随听力模糊、听力下降、耳鸣、耳痛或头晕,是最常见的耳科症状之一。闷塞感的发病率约为1-4%[1],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为40-45岁人群。然而在国内外耳鼻咽喉科学教科书中尚未见闷塞感的确切定义。同时,关于闷塞感的客观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仍未系统建立。

  • 标签: 诊断方法 耳闷 治疗 耳鼻咽喉科学 听力下降 高发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源性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观察瞳孔变化,警惕脑疝形成。高颅压时遵医嘱给予高渗糖和甘露醇交替使用,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能量消耗大者可适当补血浆、氨基酸等。

  • 标签: 耳源性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索内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内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内镜下显露CPA和内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内镜观察内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内听道内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内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桥小脑角手术 内镜辅助 面神经功能 2002年11月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后组颅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脑脊液鼻漏、漏是外伤致颅底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如果导致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极易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漏口愈合、防止逆行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2006~2011年共收治脑脊液鼻漏患者35例,经密切观察与护理,患者均顺利康复,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脊液鼻漏耳漏 观察 护理
  • 简介:本期开始介绍鼓室体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鼓室体瘤属于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jugularetympanicumparaganglioma),也即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后者还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因起源于鼓室内与迷走神经支(Arnoldnerve)或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nerve)伴行的副神经节组织,故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多见于中下鼓室,上鼓室少见.肿瘤可以扩展超过中耳界限,但一般不侵犯颈静脉球.光镜下将鼓室体瘤细胞分为二型:Ⅰ型细胞为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巢状结构;Ⅱ型细胞为支持细胞.鼓室体瘤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 标签: 耳影像学 临床表现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 颈静脉球瘤 鼓室体瘤 颈静脉球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突根治术后患者再流脓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干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经典乳突根治术,术后不干30例(30)经典乳突根治术患者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检查见外耳道被肉芽充塞、瘫痕形成致外耳道狭窄8例,乳突腔脓痴积聚5例,霉菌生长1例,外耳道后壁高2例,鼓窦口狭窄3例,上鼓室、后鼓室、乳突腔内充塞胆脂瘤样或肉芽者共6例,面神经嵴过高3例,咽鼓管病变1例,异物遗留1例。结论病灶清除不彻底和术腔引流不畅是引起不干的两大主要原因。

  • 标签: 乳突 根治术 不干耳 分析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源性眩晕患者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咽喉科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源性眩晕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6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方案,46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对比二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眩晕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为95.65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0.87%,实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7.1±1.6)快于参照组(10.6±2.0),护理满意度评分实验组(96.6±1.2)对比参照组(88.3±3.6)也更高,二者数据比较P

  • 标签: 耳源性眩晕 健康教育 护理 健康知识掌握度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本期讨论二个鼓室体瘤的病例,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Ⅱ型鼓室体瘤,瘤体基本充满鼓室腔;另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Ⅳ型鼓室体瘤,瘤体从鼓室突出到外耳道并达外耳道口。

  • 标签: 耳影像学 鼓室体瘤 临床 分型标准 鼓室腔 外耳道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接受氧氟沙星道滴入治疗与氧氟沙星内镜下冲洗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70名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道滴入组接受氧氟沙星道滴入治疗(n=35名),内镜下冲洗组采取氧氟沙星内镜下冲洗治疗(n=35名)。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内镜下冲洗组总有效率高于道滴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耳内镜下冲洗 耳道滴入 化脓性中耳炎 氧氟沙星
  • 简介:本文对制订俞穴定位标准与耳穴进入大学教材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国家权威学术机构有必要对此进行审查与论证而不宜过早确认。文中提到,应区分中医教材与现代科学教材的不同特点而采取古今有别、学科与教材有别的原则而区别对待。

  • 标签: 俞穴定位标准 耳穴 必要性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三级综合医院院内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旨在提高三级综合医院心肺复苏的急救水平。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ICU和心血管内科的24名新员工及一二线值班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均给予AHA心肺复苏指南(含BLS、ACLS)中涉及的急救技术培训。2015年给予常规模拟人培训,2017年在 2015年的基础上实施师资同质化培训,2019年运用PDCA循环改进培训体系,比较各年份考核成绩、考核优良率,分析不同类别学员的培训情况。结果:在急救前处置、徒手CPR、电除颤、气管插管、ACLS团队协作等评分方面,2019年均高于2017年和2015年,2017年均高于201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考核总体优良率方面,2019年高于2017年和201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15年和201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运用PDCA循环改进培训体系后,不同性别、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学员之间考核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2次或3次培训者考核情况优于只接受1次培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三级综合医院院内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体系,对培训的效果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 三级综合医院 心肺复苏 急救技能培训体系 效果
  • 简介:房室旁路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快速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动过速发作越来越频繁,同时伴有头晕、出汗、低血压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往只能用药物控制心动过速的发生,往往效果不好,副作用大,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的开展,对于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起到了彻底根治的效果.我院从1999年8月开展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旁路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共96例(均为左侧旁路),现将治疗结果和测消融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房室旁路 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