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周嵩尧是周恩来的六伯父,借名贻良,后更名嵩尧,字峋芝,号薰士,晚年改号芝叟。他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八日(公元1873年7月17日)生于淮安,是周恩来二祖父周骏昂的第三子,在周家大排行六。在周家迁淮安的诸多兄弟子侄中,以他最为著名。周嵩尧五岁时,其母郑氏去世,三年后,其父周骏昂也不幸去世,将他托给二舅父郑仁寿抚养。郑仁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为周嵩尧聘请了当时淮安最著名的学者刘立三先生为家塾馆教师,对其严加管教,以期周嵩尧学业有成。周嵩尧也不负所望,1890年18岁时以借籍淮安身份考中山阳县第一名秀才。第二年周嵩尧返回浙江原籍参加乡试未中。1897年,周嵩尧25岁时,终于考中了丁酉科的第35名举

  • 标签: 周恩来 民国年间 袁世凯 故宫博物院 秘书长 漕运总督
  • 简介:清光绪年间,钱贵银贱,银两、银元兑钱数继续减少,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问题之一。以上海为例,光绪三年十月初九日(1877年11月13日)鹰洋每元可易制钱1019文;而初六、初七日鹰洋一元的换钱数还不到千文。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钱价更为高涨。光绪二十一年,鹰洋一元的换钱数,“渐减至九百数十文,甚有减至八百数十文者。无论贫富,咸受亏耗,实为数十年来所仅见。”用洋钱买物,如不到一元,须要找钱,至少要买到五六百文,卖者才肯找。

  • 标签: 光绪年间 银两 铸钱 制造工艺 中日甲午战争 货币问题
  • 简介:本文简要叙述了20世纪20-50年代德国-荷兰天主教圣会即“圣言会”在西北传教活动的始末以及相关档案、论著目录,对我们了解相关问题很有价值。一为了给读者提供论文原貌,译文没有改动作者转述传教士描述共产党、红军时所使用的语言及观点,而是一仍其旧,请读者甄别鉴察。此外,原文中作者无法确定之处,均加注问号,特此说明。

  • 标签: 传教活动 书目研究 圣言 甘肃 新疆 青海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组国民政府,由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主持军政,汪精卫则出任行政院院长并兼外交部长等职,主持内政及对日交涉.不久两人在合作过程中矛盾加剧,为拉拢汪氏继续在前台主持,经中政会议决由财政部于每月初拨发5万元作为行政院外交秘密活动费.本组史料从一侧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前蒋汪两派合作与争斗情形.

  • 标签: 财政部国库司 外交秘密费 行政院 外交部长 国民政府 1936年
  • 简介:自从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台湾紫线舆图》”在近年发现出土后,台湾汉人历史,从原先“土牛线”的研究成果认知又迈进一大步,学界亦开始着手对“紫线‘番界’”之研究。本文尝试以历史地理学之法,探究清代苗栗堡亦即今日台湾苗栗县山线客家地区,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划定“土牛线”在北台湾的“蓝线”,到乾隆四十九年清廷再次划定全台湾的“紫线”这段时间,在今苗栗县山线地区以客家籍为主的汉人之开垦情形。另,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关于“紫线”的最新研究专书中,有古今地名考论之常见错误,此处一并予以订正。

  • 标签: 清代台湾客家 土牛线 紫线 历史地理 “番界”
  • 简介:<正>最近拜读周连宽先生著《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一书,受益良多。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唐西域记》史地专著。作者用大量资料及中外研究成果、后人行记复核玄奘行程,作了详尽的考证,道里清晰可见,对于致力西北史地的同志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这部书在论及贞观六年所开大碛路时,有些地方似还可以商榷,故在此提出,谨请致力此学科的专家们批评指正。

  • 标签: 高昌国 史地研究 唐西域 西域传 西突厥 西北史地
  • 简介:1935-1938年间,日本名古屋、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市先后举办国际博览会,均邀请中国参加。国民政府最初决议自1936年起五年期间暂不参加任何国际博览会,其间虽一度决定参加一九三九年美国世界博览会并组织中华民国参加美国世界博览会筹备委员会加以筹办,后因时局变化取消参加。

  • 标签: 国际博览会 实业部 外交部 行政院秘书处
  • 简介:所谓“卫所”,《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干户所。所设总旗2,小旗10,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

  • 标签: 卫所 洪武年间 政府开发 贵州 建省 屯堡
  • 简介: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以长安城中的一次佛道论争为由,下诏强令道在佛前。此举引起僧团的激烈反应,他们先是各陈极谏,接着普光寺慧满率两百僧人以激烈的方式诣阙陈谏;稍後,大总持寺智实携十余大德跟随李世民东巡车驾,直至潼关上表陈谏,後被强令驳回,无奈接受。十三年,法琳被诬入狱,案情一波三折,法琳最终免死徙蜀,李世民遂借机颁行《遗教经》,加大整顿僧团的力度。十四年,他又下敕普责京寺。这一系列针对佛教和僧团的整顿措施,标志李唐抑佛政策的定型。贞观十五年和十六年,李世民两次在弘福寺为太穆皇后设斋追福,在宗教诉求之外,也有借机安抚僧团之意,而其抑佛政策并未改变。

  • 标签: 李世民 贞观中期 道前佛后 法琳入狱 抑佛政策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英国、俄国对中国西藏地区的侵略,西南边疆形势危急。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西南边疆,国内各界人士提出一系列治理西藏的建议,包括西藏设立行省,在西藏兴办教育、建设铁路、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等等。其中,许多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当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治藏决策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近代化的学堂、邮政和电报设施在西藏有所发展。本文梳理了1888~1911年间西藏治理的建议,分析了这些建议的内涵和影响。

  • 标签: 国内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藏地区 论著 清末 西南边疆
  • 简介:本文的撰成曾得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西北密苏里州立大学的襄助,作者在遍阅史籍的同时还去台湾采访有关健在的当事人的“口述”作为佐证。盖斯白在此文中用以小见大的个案研究法,描述了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江苏东海县海州的国民党左翼分子与当地“精英”(即名宿、土豪劣绅、旧权贵等的混合物)之间由磨擦直至冲突复趋沉寂的过程,兼及江苏省内国民党各级党部间派系的纷争,并以此割析了国民党治下的一只“麻雀”,进而管窥蠡测地展现了30年代国民党统治模式构造的特质。此种研究方法及视角对于深化民国史的研究不无启迪意义。因篇幅所限,对原文不得不有所删节;第一、二小标题亦为译者所拟;若干词语也有所变动,特此申明。本文的翻译刊行得到《中国季刊》杂志编辑部和盖斯白副教授的欣然首肯和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意。

  • 标签: 国民党 东海县 哈佛大学 省政府 县政府 州立大学
  • 简介:<正>最近接到几个中小学历史老师的来信,谈到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夕,这一段历史如何讲授的问题。其中一位同志说:「在这么长的一个时期里,始终找不到类似以前和以后的突出事件,作为重点的讲述,这是我们在备课和讲授时的苦恼!」要求我们予以解决。是的,虽然我们不应该单纯在时间长短上着眼,但是八十年的中国近代史(一八四○年年到一九一九

  • 标签: 国际资本主义 清政府 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革命 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
  • 简介:1886-1894年间的格致书院课艺是晚清杰出知识分子学术活动的典范.其中格致类课艺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本文就格致类课艺的参与人、具体科学内容和"中西格致异同"讨论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晚清学者掌握部分科学内容;他们对近代科学规范(对象、方法与体系)已有深刻认识,并由此发生智力兴趣转移.其智力兴趣由庞杂的博物学转向分科化、系统化的近代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晚清知识分子 近代科学的影响 格致类 上海格致书院课艺
  • 简介:东亚地区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前近代,通过这些海洋而进行的文化交涉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帆船的存在,否则将无法描述相互之间文化交涉的情形。当然,航海去目的国并不是都能安全抵达,也有因风浪遭遇海难事故而漂流至异国的情况。这时,当局往往根据亚洲各国传统的救济方法,通过用这些海域各国共通的文字——汉字进行语言接触的方法之一的笔谈形式,调查海难的具体情况,厚待遭难者并将其送回本国。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语言接触根本不能沟通。本文以语言接触时发生了困难的海难事例为中心,通过阐明当时双方进行语言接触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在周边发生的文化交涉的问题。

  • 标签: 语言接触 文化交涉 海难 朝鲜 吕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