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明朝自洪武后期推行宝钞制,禁用铜钱,直至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才恢复铸造年号钱——弘治通宝。

  • 标签: 个别 年号钱 明朝 铜钱
  • 简介:明代因行钞法,故本朝铸钱不多。明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国号弘治,但从弘治十六年后才铸“弘治通宝”钱,因此,弘治钱存世本来就少,而其中之珍品更寥寥可数。四十年代,曾发现一枚弘治通宝光背折十型大钱,郑家相先生誉此钱为弘治钱之冠。数年前,高邮发现一枚弘治通宝小平(见图),因其精美可

  • 标签: 样钱 铸钱 钞法 明孝宗 朱祐樘 母钱
  • 简介:颁发敕书使女真各部定期朝贡,作为明廷对东北女真地区施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嘉靖年间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对女真朝贡制度的新限制上,文章分三个部分对此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新限制政策的成因,阐释了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其次,列举了女真人对于新限制的反应和对策。最后,探讨了嘉靖年间明朝政府对女真政策的调整所体现出的问题及对女真及明朝双方的影响。

  • 标签: 嘉靖年间 朝贡制度 女真人 限制政策 明朝政府 有效管理
  • 简介:关于清末戊戌政变的史料,有关近代史书籍多有记载。一些文艺作品,如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等,也充分发挥了编导的想象力,演义得轰轰烈烈、悲壮无比。我因藏有先祖徐世昌的笔札等,翻阅之中,发现尚有一些细节记述,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事件发展中的小插曲。我以先祖记述的文字为依据,结合部分史料,讲述一下戊戌年间发生的故事,希望能对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 标签: 戊戌政变 徐世昌 笔札 史料价值
  • 简介:乾嘉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朴学考证时期。以语言文字训诂考证进行经史研究,故被五四运动后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人视为科学方法及理性精神之先驱。本文则从当时人喜说鬼狐仙怪事迹的现象,做不一样的考察,发现另一副面貌的乾嘉时期。由乾嘉时期士大夫喜说鬼狐仙怪故事,可以发现当时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科学理性观。理性与信仰并存,或交互为用,纔是普遍的现象。而且精英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这些鬼狐故事时所显示的伦理观,非特与庶民无异,抑且为世俗命定果报信仰之热心传播者。在宋明理学已渐丧失其伦理规范意义,经史考证又只是知识技艺的时代,信奉此种通俗儒道佛理,并以之教化民众,便成为士大夫自觉可以努力之工作。其宣化之方式,主要是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或戏曲、宝卷、歌谣等,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大规模出现的民间“善堂”奠了基。突破了经学视域,转由文学去看,纔能观察到这许多有趣的现象与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乾嘉 考据 鬼狐 阅微草堂笔记 袁枚
  • 简介:清代广东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限定广州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然而,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某些社会问题也日显突出,官吏贪污案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以乾隆年间广东粮道贪赃入己案为中心,讨论清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潜伏着的危机。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教。

  • 标签: 乾隆 广东 粮道贪赃案 明福案 律例
  • 简介: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一些社会团体提议将江宁县城(今南京)改名为中山城。江苏公团联合会、改造江苏同志会等64个团体代表严伯威、倪端、周梦怯、蒋逸民等人在致北京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先生治丧事务所的电文中提议:“特通告吾苏省六十县人民,一致主张,将南京紫金山改名为中山,建公园于其下,树中山先生铜像于其岭,然后再改石头城为中山城,既可彰先生之功德,以励后世,复可与欧美并驾,

  • 标签: 山城 南京 民国年间 风波 孙中山 社会团体
  • 简介:春节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节日,相传在尧舜时期已有此俗,但称呼不尽相同。辛亥革命以后,采用阳历纪年,阳历元月一日为元首,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在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民俗风情很浓的节日,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的心弦。

  • 标签: 春节习俗 民国年间 祁县 传统节日 民族传统 尧舜时期
  • 简介:北魏为防止蠕蠕的入侵在北方设立了大量的军镇,如怀荒、抚冥、武川、柔玄等,御夷镇也是其中之一。御夷镇设置、迁徙变化最大,但史书对御夷镇的记载颇少,近现代的史家对此也很少有专文论述,即使有所提及也是极为简略,或只是引用文献。本文以实地勘查的结果和有关文献相参照,就太和年间所置御夷镇的地望及建置年

  • 标签: 军镇 云州堡 实地勘查 镇城 大明一统志 开平卫
  • 简介:年彩,俗称"门笺"、"门彩"、"挂千"、"挂签"、"挂钱".鲁南称"过门笺",天津称"吊钱",北方叫"挂钱儿".是春节贴在门楣上的一种民间剪纸,流行于南北方农村,城镇亦有.

  • 标签: 乾隆 满文年彩 民间剪纸艺术 文化内涵
  • 简介:<正>中国古代的矿业,是一种素称发达的手工业。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社会经济生活和封建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历代封建政府都十分重视矿业的生产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矿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往往是统治阶级内部争

  • 标签: 万历年间 商品货币经济 统治阶级 神宗 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社会经济
  • 简介:乾隆年间对新疆地区的舆图测量是随着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胜利而开始的。乾隆十年(1745),西北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去.此后准部上层贵族为争夺汗位多次发生内讧,大肆互相残杀。极大地削弱了实力,为清朝平定西北地区提供了有利战机。

  • 标签: 乾隆年间 新疆地区 舆图 测绘 准噶尔部 西北地区
  • 简介:一百年前,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时期,中国正处于风云变幻、社会即将发生大变革、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时新疆的金融是个怎么样的情况呢?笔者试作浅显的分析。

  • 标签: 新疆钱币 金融 封建王朝 清政府 中国 大变革
  • 简介:<正>(一)在19世纪70年代前,缫丝生产完全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一统天下,蚕桑业与缫丝业一直牢固地结合于小农经济的内部,停留在小农个体经营的阶段,尚未出现养蚕与缫丝相分离的现象,正如日本学者铃木智夫教授所指出的:“蚕户各自以收获之成茧,直于自家缫丝,而以生丝出售,向无缫丝与养蚕离分之观念”.在中国农村手工缫丝业广泛发展的基础上,1874年,侨商陈启源于广东南海县开办继易隆缫丝厂,使用法国式共拈丝车,又设置锅炉,输蒸汽于茧盆,代替炭火煮茧.如此一来,据说工效提高许多,“一人可抵十人之工”,而且所缫生丝粗细均匀,售价提高,“期年而获重利”,引得时人分外眼热,竟相仿效.到1894年时,广东全省先

  • 标签: 土丝 清末民国 桑蚕丝 丝织业 丝生产 江浙地区
  • 简介:"三途并用",是对明代文官入仕之途的公认概括。但"三途"所指的具体内涵,自明嘉靖年间以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出自朝廷政令的"三途并用"说,用意并不在于总结文官入仕之途的实际情况,而是强调当下的政治环境对于用人的需求和限制。嘉靖九年,世宗诏书中提出科举、岁贡与荐举"三途并用"。这样的"三途"说,既反映当时扭转科举弊病、整顿吏治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朝臣中不同派系之间的人事争斗。

  • 标签: 明嘉靖 三途 世宗 进士出身 政治背景 入仕
  • 简介: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三月,甘肃循化厅伊斯兰教内部老教(华寺门宦)和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矛盾深化,陕甘总督勒尔谨派兰州知府杨士玑领兵前去弹压,激起哲赫忍邪门宦民众的义愤,他们在阿訇苏四十三的率领下杀死了杨士玑等官兵。官府将哲赫忍耶创始人马明心捕至兰州,另一首领周阿訇捕入河州。苏四十三率领起义的穆斯林,攻下河州,救出周阿訇,直逼兰州营救马明心,布政使王廷赞杀死马明心,义军攻城愈急。乾隆帝一气之下,撤了勒尔谨陕甘总督之职。任命和坤前去督战失利,又命阿桂率四千兵征讨。

  • 标签: 乾隆年间 甘肃 伊斯兰教 门宦 兰州 阿訇
  • 简介:本文考释了敦煌莫高窟第256窟东壁门北元朝至正年间所题的"大宋国"题记,认为它可能与南宋皇室后裔赵完普等人被元政府迁徙到敦煌安置的事件有关.

  • 标签: 建高窟 第256窟 至正 大宋国 赵完普
  • 简介:田野调查难以直接呈现明清以前民间信仰的状况,依赖文献记载一般仅能粗略了解明清神明演化的源头以及朝廷封赐或打击的祠庙情况,试图还原宋元时期以祠庙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变得尤为困难。能否通过明弘治时期《温州府志》中永嘉、瑞安两县祠庙部分的记载,来讨论明代方志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还原宋元时期地方祠庙社会的整体面貌,这既是社会史的问题同时也是史料分析的问题。通过复原可以观察到由小农、土豪、福建移民、海商与道教共同构建起来的宋元温州民间社会,以及朝廷、地方官、本土新士大夫对祠庙场域的有限参与。这样的图景经由特定的明代方志复原获得,现存宋元方志可能尚不能达成类似效果。

  • 标签: 宋元 温州 方志 祠庙